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委员会在各学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面向每一位学生,遵循均衡分配的原则,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根本保障_北仑论文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委员会在各学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面向每一位学生,遵循均衡分配的原则,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根本保障_北仑论文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委在办好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遵循了一条均衡配置原则,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北仑现象”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波市论文,浙江省论文,教委论文,指导下论文,提高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宁波市北仑建区于1985年10月,该区一半面积是山区、海岛,32万人口中,87%是农业户口。建区之初,北仑教育基础十分薄弱:16万平方米校舍大部分是破旧房、危房,有的是寺庙庵堂;初中、小学教师文化合格率平均为53.5%;小学段流生率25%,初中段流生率30%……教育工作在宁波市11个县(区)中,排在最后一名。然而,到1988年,北仑成了浙江省第一批校舍无危房的县(市、区)之一;1993年在全省第一个通过省及国家“两基”验收;1996年,在全省县(市、区)教育20项指标综合发展水平评估中,北仑被排在第一位;1997年,北仑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两基”先进县(区)。北仑成了浙江省教育最发达的县级单位之一。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北仑现象”。

北仑现象之一:没有一所薄弱学校

镇海县撤县建区时,县办学条件最好、每年高考升学率达95%以上的镇海中学,留在了镇海区。北仑区的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当时的教委主任桂江说:“如果你在北仑也办出一所像镇海中学那样的学校来,你就功德无量了。”

1986年,北仑在全省率先宣布全区20个镇(乡)实施义务教育,为此,他们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教育网点调整,做到平均每2万人口一所初中,每4000人口一所小学。两年的时间,北仑就排除了所有校舍危房,在改造校舍中,教委拨给3个穷困镇(乡)资金达600余万元,占总拨款的15%,使这些地区的学校在校舍建设方面较快地赶上其他学校。今天北仑的山区、海岛、穷困镇(乡)虽没有富丽堂皇的校舍,但当地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

海岛、山区和其他穷困地区学校之所以被称为薄弱学校,主要在于师资、设施和管理上的薄弱。从1986年开始,北仑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常抓不懈。一是抓培养;二是抓在职提高;三是引进教师。目前,全区小学教师符合国家规定学历的已由1986年的62%提高到99%,其中师范院校全日制毕业的达90%;初中教师则由45%提高到92%,本科学历占16%。近几年,教委又启动了“名师工程”,开展了“送教下乡”工作,以进一步提高穷困偏远地区骨干教师教学水平。

在教学设施建设上,全区至1996年共投入1220万元。目前,在1992年普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已有50%的初中和90%的中心校教学仪器装备达一类标准;完小达二类以上,村小达三类以上装备标准。全区100%的学校有了实验室,72%的初中建有单独的实验楼。完小以上学校图书室(馆)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做到了“三室配套”(藏书室、阅览室、资料室)。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大多完成了电脑室、语音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团队活动室和田径场、球类操场、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建设。

建设一支优秀的校长队伍,是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教委从1988年开始,每年开办校长培训班,实行校长负责制。每年还轮流派出10名校长和后备干部到辽宁、上海等地的名校、名校长那里脱产“进修”一年。

北仑现象之二:没有一门被轻视的课程

上好每门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北仑坚持“上好每门课”的指导思想,重“主课”,轻“副课”的现象,在这里早已绝迹。

在加强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上,他们采取了多种途径,至1993年,全区各校已配齐薄弱学科的师资,在小学、初中的音、体、美、劳技专任教师中,小学84%是师范毕业生,初中72%是大专以上毕业生。

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中,他们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北仑逐渐形成了思想品德课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方法。1990年,出台了《北仑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工作暂行条例》,在社区教委会的指导下,完小以上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并建了一支庞大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各校都建起了德育基地、学工学农基地,其中开辟农业劳动基地已达到人均2平方米以上。每年秋季,初中学生参加农村兴修水利、割稻等劳动,小学生开展拾稻穗等小秋收活动。学生的整体思想面貌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区学校行为规范达标率已达90%,每所学校校园里都已做到:无纸屑、无痰迹、墙面无脚印、花木无人攀折、窗门无破损、课间无喧哗、无违纪学生。

北仑开展一批活动课程并让活动课真正动起来,目前参加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分别达90%、100%。区教委提出了活动课教学必须坚持人人动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教学原则。近8年,活动课结出了累累硕果:1993年起,连续三年获得国家教委、文化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读书活动金奖;洪岙村完小承担的卫生搭载番茄种子种植实验获国家科委、航天工业部颁发的银奖;郭巨小学农科兴趣小组培育的“苏洪8号”蓖麻良种,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全国推广的优良品种;高塘小学学生作品入选文化部艺术发展公司主办的“美亚杯”首届全国少儿民间工艺美术大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近三年,北仑区计有97个代表队、424名学生400余具海、陆、空模型参加市级以上“三模”比赛,获奖百余人次……

北仑现象之三:没有一个被遗弃的学生

建区之初,北仑区100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中,只有42.5人能读完初中。1986年,全区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时,有部分不合格的小学生升入初中。对于这一层次学生按常规组织教学显然是不行的。教委采取了分层教学,分层提高的措施。就在许多地方为提高升学率而把优秀生集中起来办加强班的时候,北仑区却开办了58个针对学习后进生的加强班,加强班的学生占全区初中生总数的21%。担任加强班的任课教师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的学校还成立了加强班教学领导小组。

全区加强班的教师们怀着教好每个学生的目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原来北仑的初中段年流生率由10%降到了1.4%以下,1989年小学毕业合格率已达95%以上,并在所有学校建立了与后进生一帮一结对制度,霞浦中学每学期还举行一次“师生结对”仪式,结对师生实行上进“承诺制”。很明显,花在一个后进生身上的时间与精力远比花在一个中等生或优秀生身上的时间、精力要多得多,但他们为了对每一个北仑后代负责,给了后进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爱,这种时间、精力配置倾斜,换来了99.31%的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89.4%的残疾儿童入学率和95.4%义务普及率(含残疾学生)。

北仑现象之四:没有一个教育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北仑区教委副主任胡治益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北仑要变分数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在他看来,倘若教育管理工作得法、有一套合理的教育目标导向体系、督导评估制度,配合以相应的考试、计分办法的改革,就可把升学率和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挂起钩来,升学竞争就会转向办学水平的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1989年,北仑就制定了《素质教育目标管理》,着重对镇(乡)政府和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行为进行目标导向。1990年正式出台了《北仑区学校工作目标及评估方案》,经七年的实践逐渐完善。1992年,北仑区在全省率先进行了高中段招生制度改革,使学校由考分竞争变为办学水平竞争,学校不再是升学率竞争的主体,激发了广大学校的办学积极性,100%的学校、班级真正全面地执行了“三板块”课程的教学计划。学校的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保证了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1995年北仑实施了《高中段招生素质特长加分办法》,加分范围,包括德育、体育、艺术、劳技、科技等评选优秀或竞赛获奖的。素质特长的加分,鼓励了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使学生、家长从单纯的从文化学科的考分竞争转向德智体全面素质的竞争。

“目标导向”、“督导评估”、“中考改革”、“特长加分”,构成了北仑教育管理工作的四大环节。这些环节均衡配置,克服了以往只重视可量化的一类工作,而忽略不易量化的如德育、学生特长、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弊端,使“变分数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的设想成了现实,并对北仑的素质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标签:;  ;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委员会在各学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面向每一位学生,遵循均衡分配的原则,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根本保障_北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