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分为三组,分别采用0.3、0.4和0.5的浓度进行麻醉,比较其麻醉效果。结果 三组的麻醉效果相比较,Ⅲ组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Ⅱ组次之,Ⅰ组最低(P<0.05)。三组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等各神经完全阻滞率相比较,Ⅲ组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Ⅱ组次之,Ⅰ组最低(P<0.05)。Ⅰ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长于Ⅱ组和Ⅲ组,而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等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采用0.5%浓度罗哌卡因的完全阻滞率和麻醉效果相对最佳,具有对各神经阻滞完全、麻醉起效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长、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等特点。
【关键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在临床上肢手术中经常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其关键取在于阻滞位置的准确性和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传统方式是通过盲探确定神经阻滞位置,其准确率相对较低,导致效果不甚理想,而且容易对神经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随着医疗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神经阻滞的准确位置可以通过超声引导的方式进行确定,但是采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麻醉效果仍然存在一定影响[1]。本次研究采用比较的方式着重对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12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分为三组,各42例。Ⅰ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1.3±3.2)岁。Ⅱ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18—53岁,平均年龄(31.4±3.3)岁。Ⅲ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1.4±3.1)岁。三组间基本资料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按常规禁食、禁饮,进行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常规心电监测。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手臂自然放置,采用便捷式超声扫描仪对肌间沟臂丛神经进行扫描定位,探查明确位于前斜角肌外下方的神经干,采用7号针头从超声探头外侧进针,针头延长导管与注射器相连接。调整好进针角度和深度缓慢贴近臂丛神经,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罗哌卡因15ml,Ⅰ组、Ⅱ组、Ⅲ组的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3%、0.4%、0.5%。所有麻醉操作均由同2位麻醉师完成,其中1位负责具体操作,另一位负责监测并记录各项指标。
1.3观察指标[2-3] ① 麻醉效果。② 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等分布区的痛觉阻滞情况。③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等相关指标。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 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x2检验,以P<0.05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的麻醉效果相比较,Ⅲ组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Ⅱ组次之,Ⅰ组最低(P<0.05),统计结果详见表1。
表1 三组麻醉效果比较[n(%)]
2.3Ⅰ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长于Ⅱ组和Ⅲ组,而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明显短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等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结果详见表3。
表3 三组麻醉指标比较
3讨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肢手术麻醉,通过超声引导操作,可以非常的清晰观察到臂丛神经结构及周围组织结构,直接进行目标穿刺,能够有效确保将麻醉药物均匀地扩散至目标神经周围,提高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弥补了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盲探操作中麻醉成功率低、容易
造成损伤、诱发并发症等缺陷[4]。罗哌卡因是临床常用麻醉药物,通过对钠离子刺入神经纤维细胞膜内的阻断,有效抑制组织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有研究成果显示,臂丛神经阻滞是否完善与罗哌卡因使用的剂量和浓度存在较为密切关系,在采用最低浓度确保麻醉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用药剂量,采用低浓度、大剂量的给药方式,能够获得更好的阻滞效果[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组的麻醉效果相比较,给药浓度为0.5%的Ⅲ组明显高于浓度为0.3%的Ⅰ组和浓度为0.4%的Ⅱ组,Ⅱ组次之,Ⅰ组最低(P<0.05)。三组的各神经完全阻滞率相比较,Ⅲ组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Ⅱ组次之,Ⅰ组最低(P<0.05)。Ⅰ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长于Ⅱ组和Ⅲ组,而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等无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采用0.5%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获得满意的综合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孝道,李红,史燎原,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24):3-4.
[2]刘勇,包婉君.罗哌卡因浓度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22):122-123.
[3]栾晓红.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1):39.
[4]王英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作用对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0):155-156.
[5]潘明,张振.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18-120.
论文作者:朱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8
标签:神经论文; 浓度论文; 超声论文; 效果论文; 卡因论文; 时间论文; 三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