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商业经济的增长_商业论文

论中国商业经济的增长_商业论文

论我国商业经济的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我国论文,商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商业经济现状的对比分析

我国商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约为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偏低。例如美、英、法、日、德五国,商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均在15%左右,美国商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6—17%之间,且波动非常小。我国商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但比例偏低,且波动较大,这表明我国商业地位有待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发展较快,但从1990年开始国有商业发展减缓,而个体商业则迅速发展,到1995年个体商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53.8亿元,已超过了国有商业的6154.1亿元,占总销售额的30.3%,加上其他私营、股份及外商投资已经达到50.8%,国有商业只占到30%的份额。1990年以前,国有商业基本上是盈利的,进入90年代后则开始逐年亏损。可见无论从绝对数上,还是劳动效率上我国国有商业总体经济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际上相对处于萎缩状态,这影响着商业经济的增长。

商业的合理集中能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流通费用,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对商业集中程度的测量,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艾尔温斯塔尔提出了反映集中程度的指标,称为吉尼系数。1977年美国销售业集中程度达0.768,我国1993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吉尼系数仅为0.578,大大低于美国水平。在发达国家中大型流通企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如1994年日本的钢材产量达到9000万吨,国内仅九大商社代理销售的钢材就超过70%;美国最大的希尔斯·劳布克公司年销售额在600亿美元以上,年利润在40亿美元左右, 而我国最大的零售商店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销售额才30亿人民币,实现利润1.26亿元,中国零售企业百强销售总额只有705亿元, 占消费品零售额的3.4%。而1993年美国50家最大零售企业销售额为4910亿美元, 占美国零售额的21.3%。由于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能主导宏观调控的企业,也影响着我国商业经济的增长。

在发达国家商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已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3/4,其中每100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从事商业的,日本有41人, 美国有30人,法国、英国和德国为28人。而第三产业总从业人员在这些国家早已超过第一、二产业总从业人员之和。美国商业从业人员已占到总从业人员的17%左右,1985年上升为20.3%;我国商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1140万人升到1995年的4292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6.9%, 这与美国的17%还有很大差距,也说明我国商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还很大,这对解放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示警器,对缓解产需矛盾,保持物价稳定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从上面的对比分析可见,我国商业经济运行并不理想。因此,要实现商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影响商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存在的障碍以及应正确处理好的关系,从而才能探寻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影响商业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分析

商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受生产、消费、人口等因素制约。然而对商业经济增长起基础性作用的却是商业资金、商业劳动及商业科技进步。

1 资本投入的影响。从我国商业经济波动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关系中不难看出两者间的相关性和投资扩张的超前性,投资的扩张和压缩影响着商业经济的波动周期。将之与投资率变动结合起来分析,这种趋势则更明显。投资增长率高的年份其投资率相对也高,产值增长率也同样,相反亦然。90年代以来,投资增长幅度及投资率都有较大幅度上升,但这几年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其效益反而降低,说明商业投资结构不合理。要提高商业投资效益,必须提高投入产出比,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过强,是由于投入产出率过低,综合要素贡献率过低而造成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商业经济效益的现状,必须着眼于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要注重提高投入产出比。同时要以增量带存量。我国国有商业资产已突破1万多亿元, 但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的达1/3,有效利用这些闲置资产是商业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投资增量的安排使用,应依从于和服务于资产存量盘活,改组调整的需要,并尽量争取用较少的投资增量来带动更多的存量资产的盘活、改组和结构调整。

2.劳动投入的影响。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劳动投入是和资本投入,科技进步相并重的一项决定性因素。对具有劳动密集性的商业来说,这一因素尤为重要,从商业从业人员对整个社会就业的贡献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但是,由于商业劳动投入对商业投资和科技进步的依赖性,把握好劳动投入因素的关键就在于商业资金和科技进步的更好运用。

3.技术进步的影响。丹尼森在其著作中指出“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也就是说组织管理方面的进步也归属于技术进步,而我们则侧重于纯粹的科技进步。通过技术进步可以使资本和劳动以一定的投入量所运营的产品数量比以前增加,或者说既定数量的产品所需要的投入量比以前减少。但是,因为商业相对来说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采用手工作业就能解决问题,这显然是不符合商业发展的要求的。因此必须运用适合商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合理组织资本和劳动投入,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实现商业经济的有效增长。但也不能将国外先进技术全部引进。商业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要多采用资本节约型技术,并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掌握运用消化吸收新型技术的能力。

4.保证商业投入要素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一是制度。制度是指执行经济功能的行为规则。其主要职能是为经济增长提供服务,如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信息、分散风险,克服竞争中的不公平等。经济的发展创新需要有合理的制度做保证。二是产权关系。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它不仅要明确财产的最终所有权,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法人财产制度,明确企业法人的财产关系。只有这样,企业法人才能够以提高效益为目的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经营,激励企业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三是交易费用。制度是否起到了保证组织运行的有效性表现在费用上就是交易费用的高低。若引起资源配置效率,一种制度是通过资源配置更合理更有效来实现交易费用的降低,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交易费用实质上就是经济体制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减少交易费用则是使经济体制更好运行的一条途径,因为社会总交易费用和经济体制运行效率呈反比关系,因此社会总交易费用可作为比较,选择和调整经济体制的一个基本准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企业逐步走向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但从“八五”以来,由于二元经济体制中市场交易和政府交易本质上的不同,导致实际运作过程中计划和市场无法弥合的矛盾日益突出,又相对阻碍了交易费用的进一步降低,现有流通体制已无法保证现代流通的规范运作,所以现有流通体制务必要加快改革。

总之,商业经济增长受到人口、消费、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科学技术进步是最终决定商业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各项经济制度良好运作、产权关系清晰都是为了使企业成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减少交易费用,提高资本、劳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效率,从而保证商业经济的有效增长。在寻求解决我国商业经济增长的对策时也应从这些因素着手。

三.商业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障碍

1.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政府不断缩小计划配置资源的范围和比重。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政府计划和市场各占一定比重的二元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市场功能,弥补了单纯计划配置资源的部分缺陷,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社会总交易费用。但由于计划和市场在配置资源的方式上有本质区别,两者间实际的摩擦容易使企业处于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两难境地,影响企业按经济规律经营,从而阻碍着商业经济的增长。

2.商业管理多元化。在旧的商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商业被人为地分成了许多部门,有着不同主管部门的社会商业存在着不同的部门或地区利益,市场交易中存在诸多不同部门的政府行为和人为因素。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使得各条各块只顾自身,不惜侵犯其他商业经营者利益,造成竞争的无序和交易费用的上升,也阻碍着商业经济的增长。

3.沉重的历史负荷。国有商业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结果表明,96%的企业家对国有企业亏损微利原因的回答含有社会负担太重,由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仍由企业承受着,从而阻碍企业轻装上阵,提高企业效率。

4.观念与习惯。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一定的增长方式总是采取某种文化的方式,这在一定意义上规定着增长的目标和方式,规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因此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文化转型和价值转型。长期以来,各地经济增长速度是衡量各级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作为“准官员”的国有商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产值成为其经营目标,企业规模的扩大与行政级别直接相关。在此指挥棒的驱动下,单纯追求产值、速度及数量扩张成为商业经济增长价值的取向,虽然许多经营者认识到这种粗放式增长的弊端,但由于“权力本位”的根深蒂固,这种观念至今仍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使得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围绕着权力旋转,阻碍着商业经济的增长。

四.商业经济增长过程中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西蒙教授提出的“伯利兹模型”对处理经济增长中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有很大借鉴意义。在经济增长中,如果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效益与速度的统一,收入增长使人们感到发展的利益高于所支付的代价,从而乐于付出努力,使经济增长目标得以实现。从而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可是在我国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总量上的快速增长,导致经营者重实物量,轻价值量,投资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深化,最终造成投资饥渴,投入产出比下降,资源无法实现更合理配置,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低下。由此可见,只有将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求得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才符合经济增长的要求。

2.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商业流通规模的变动,将使生产者、商品经营者、消费者三者利益呈现不同的变动趋势。对生产者而言,市场交易的扩大将导致生产迅速扩大,但如果交易次数、交易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不能给生产者带来增加的利益,反而由于利益瓜分而使生产者利益下降;对商品经营者而言,每增加一个流通单位,都意味着原有平均商业利润的分流,意味着集中程度降低,其利润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对消费者而言,商业网点增加,便利了消费者的购买活动并使其处于买方市场,但当交换发生重叠并由此导致价格上升时,规模的扩大,就不再能使消费者从中获益。只有当生产者、商业经营者、消费者三者利益之和最大时,说明流通规模采用了适当的比例。

3.三种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关系。经济增长类型的选择,是以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来实现的,因此这三种模式(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本身没有哪一个更好的区别,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看那种类型更能发挥全要素的作用。我国目前资金短缺,技术欠先进,而且技术转化和扩散速度慢,人口多、劳动价格低廉的特点决定我国不可过早地放弃劳动密集型模式,而应该在开发技术密集型模式的同时,多注意开发劳动密集型技术。在关系上,要坚持技术进步的同时,合理确定好三者的比例,让各个类型在各地区不同条件下占有不同比例,发挥最大的优化组合作用,如东部沿海就可多用资本、技术密集型,而西部、中部则多易采用劳动密集型。

4.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我国西部商业负荷系数要比东部大出0.4,西部每单位商业人员服务人口数要比西部多40人。 这种不平衡的存在,要求我们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各地生产力发展状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探寻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具体说,一方面要增大东部沿海地区在现有较高起点上,先行一步加大集约化步伐,多采用技术集约型增长方式,同时将相对落后的技术向中西部扩散。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在学习和吸收东部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劳力丰富,资源丰富的优势,多开发一些资本集约型技术,将劣势转为优势,国家在实现两者关系协调中要对中、西部加大政策倾斜,从而使东、中、西三者优势互补,以前后不同,方式不同最终形成共同的经济增长。

五.商业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

这在前面已有所论述,这里主要从商业集约化增长的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次分别加以研究。

1.政府要建立与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商业经济的增长要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没有从制度上的根本转变,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挖潜改造、提高管理效益等也就无从谈起,更说不上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首先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商品流通体系。由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形成的二元经济体制等原因,完善的商品流通体制尚未最终形成,流通领域中因机制不合理造成的市场分割、经济封锁及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这使得商业资源配置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调节和约束,扼制了交易费用的下降、造成今天商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的局面。所以,政府宏观上要加快建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以及行政手段在内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这要求从立法上保护竞争,禁止垄断,打击商业欺诈,规范市场活动,并运用价格、税收杠杆调节控制市场,引导资本的合理流向。同时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塑造产权清晰、具有内在经济动力的自主经营的现代化市场主体。

2.行业层次上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实施科技兴贸,提高整体素质,促进商业科技进步。技术进步是商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技术集约化增长方向是我国经济增长迟早要走的模式。商业技术进步的主体是人,商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商业技术进步和商业劳动效率的提高,从而也影响着商业经济增长的步伐。所以提高商业队伍素质势在必行、商业行业必须重视商业教育和培训事业、培育具有现代集约化意识和才能的人,培育高水平的流通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科学组织商业产业,促进商业产业发展合理化。商业产业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同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实际需要相适应,才能发挥商业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和促导作用,才能提高商业经济增长的质量。科学组织商业产业要做好:一是加强对商业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科学地规划商业产业总体规模,抓好商业产业投资的规划与管理;新建网点新增设施要充分论证,严格审批;商业内部行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要科学规划和能动地调整,以促进商业产业在与外部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健康发展。二是要重视提高商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按规模经济的要求,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积极稳妥地打破原来的不能突破地域限制的单兵作战局面,提高商业集中度。按不同行业,不同商品的经营特点,从整个商业产业的角度出发去研究确定大、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和结构,引导整个商业产业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能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中小型企业为辅能方便群众弥补大企业不足的合理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

3.企业应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宏观经济体制只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商业企业最终成为有效的经济实体,还有赖于企业的素质水平。所以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建立企业文化,完善企业管理,开展特色经营,致力求实创新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全员素质。近年来,企业家文化程度和年龄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要尽快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自主选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适合企业家走向专业化、正规化和社会化的人才流动机制,并以企业家素质提高来带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做到企业规模与效益的统一。由于成本曲线中规模效益临界点的存在导致临界营业面积的产生,商业网点营业面积应该控制在临界营业面积以下,面积过大其有效客流量会减少,单位面积销售额和利润水平会下降。具体确定网点面积,要考虑消费者疲劳与商场规模的关系,客流量与规模的关系,企业自身实力等因素综合起来确定网点规模。其三,强化科学管理,做好企业挖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结果分析中指出通过强化企业管理,整体经济效益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9个百分点。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必须完善考评目标体系。以总销售额排成绩是我国传统的考核办法,这无形中引导企业经营者只注重企业的扩大规模,忽视了企业效益,为此,必须增加销售利润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这一经济效益的牛鼻子指标在考核成绩中的地位,从而引导企业走经济效益之路。同时,要建立企业综合信息处理系统,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掌握供求信息、现代管理信息、科技进步信息、政策变动信息以及消费者信息等,这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企业几乎是生死悠关的。对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有必要拥有自己的信息处理系统,一方面保证企业信息畅通,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小企业服务,传递信息,引导商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其四,建立企业文化,参与市场竞争。商业企业直接面对的就是消费者,在典型买方市场的今天,企业形象是最终赢得顾客的根本所在。我国那些成功的老字号,如“同仁堂”“老同昌”,靠的正是“以诚为本,以德为魂”的文化理念。建立企业文化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去做:第一层次为核心层次,就是要有明确的商业价值观。没有明确的商业价值观,商业文化建设就没有了方向,也就起不到统一企业行为的作用。商业价值观的确立,首先需突出个性,反映企业追求,同时要得到企业成员和社会公众的认同。其次还要兼顾民族文化特色。第二层次为体现价值观的商业行为。商业价值观只有通过具体的商业行为才能表现出来,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要不断地将企业价值观内化到企业的营销行为、公关行为中去,内化到企业全体职工的行动中去,形成体现价值理念的独特的自身商业行为。第三层次是结果层次。优秀的价值观,正确的商业行为的必然结果是企业的良好形象,这是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

总之,必须切切实实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管理,采用各种方法努力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才可能实现我国商业经济的持续高效增长。

标签:;  ;  ;  ;  ;  ;  ;  ;  ;  ;  ;  

论中国商业经济的增长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