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广角”分析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论文_聂索凯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红光小学 725400

摘 要:“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每一册都有的内容,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本文通过直面认知差异、找准学习起点,利用差异资源、分享学习成果,利用方法互通、感悟数学思想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去处理学生中存在的差异,使教学更行之有效。

关键词:数学广角 学生差异 有效教学

一、直面认知差异,找准学习起点

如在教学五年级“植树问题”时,为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特别是学生的困难在哪儿,教学前,我们以“一条路长18米两边种树,每隔3米种一棵树,要种几棵树?”调查两所学校五年级学生。这是个开放性命题,三种情况都被考查到,并且没有提示,需要学生自己挖掘隐蔽信息,这样能比较充分地暴露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了解程度。

具体测试结果如下:调查人数(80人)

在没有通过讲解的情况下从上表中我们发现:答案是“6棵”的学生纯粹地把它当成了一道计算题,没有考虑现实背景。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后,我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具体的策略方法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建构知识。这样进行教学:

1.引入环节:从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个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的故事谈起,引出一一对应思想。

2.通过微课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如○△○△○△○△……这样一直说下去,某时刻停下来,问学生○多还是△多?引导学生把○和△一一对应为一组,让学生明白这里其实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利用学生观看微课后并思考将○化为树,将△化为间隔,过渡到植树问题。呈现出三种模式。并指导学生运用画图的方法建立模型。(第一种:一树一空,一一对应后,树多一。第二种:一树一空,刚好一一对应。第三种:一树一空,一一对应后,空多一。)

4.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锯木头、上楼梯、钟打点等。

课后发现,学生在老师介入后,通过进一步体验、抽象等活动,对植树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并能熟练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多种“植树问题”现象。由此可见,只有找准学习起点,方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利用差异资源,分享学习成果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数学思考”中“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时,已经有部分学生知道“5+4+3+2+1=15(条)”。通过调查发现班上有少部分学生已经能用画图、列式等方法解决,如果硬生生拉着全体学生从2个点开始画,肯定不行。于是我就在课开始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设计:先把你的想法写在草稿纸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让学生自己通过尝试,暴露出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在此基础上组织反馈,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彼此分享各自的成果。

借助学生不同方案的展示去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思考,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分享到不同观点带来的启发。这时“从2点画起”就成为学生中出现的一种新方法,需要思考和理解,学生自然又有了新的兴趣。学生在画图中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分析画图的过程中很好地感悟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三、利用方法互通,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广角”属于“四大版块”内容,教材中单独划分单元,其原型是奥数训练课,它更重视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抓好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就抓好了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只有真正领悟了数学思想的学生,才会体会到数学思维的巨大威力和独特魅力。

数学思想的特点是呈隐蔽形式,它比数学知识更抽象。我们应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情境,充分调动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解决直观问题时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同一道题,学生往往解决的方法是多样的,老师们往往认为最巧的方法是最好的,但其实对学生而言哪个更自然,可能更为重要,可能更适合学生。我们要将各种方法连成一条线,每一种方法的出现都是在原有方法上展开,而不是孤立地提出一种解决方法,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方法背后的数学思想。

总之,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差异”背后的数学事实,用心解读学生思维的“密码”,多观察多分析,用一双平实智慧的眼睛,直面差异、利用差异,促进各种解题策略与方法之间的互通,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晓燕 2014版课标及课标解读。

[2]《小学数学教师》.2015年第3期,第 10期。

[3]《人民教育》.2015年第3-4期。

[4]人教版各年级 《教师教学用书》。

[5]王永春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

论文作者:聂索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  ;  ;  ;  ;  ;  ;  ;  

从“数学广角”分析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论文_聂索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