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的误区及改进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思想政治论文,误区论文,课堂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凭借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手段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最终解决问题。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堂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施教,且形式多样,情境新颖;还重视实效——所创设的思想政治课堂问题情境结合各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如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能起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在创设思想政治问题情境时,也存在不少误区,有必要加以剖析并改进。
一、创设问题情境步入误区的表现及剖析
误区一:重数量,轻设计
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一些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较多的问题情境,使用了大量的故事、视频、动画、新闻等情境,使学生眼花缭乱,反而背离了问题情境设计的初衷,实际教学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案例呈现]在教学“劳动和就业”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采用了三个故事情境导入。故事一: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绱鞋行家任晨阳大学毕业后,如何通过改变就业观、如何提高劳动技能实现就业,并最终成为绱鞋传人的经历;故事二:展示本班学生研究性学课题——“城市美容师:都匀市A清洁工生存状况调查”成果中相关视频、图片、表格数据;故事三:展示视频——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最美洗脚妹”刘丽,讲述刘丽因贫辍学,但她用在福建厦门做洗脚妹攒下的辛苦钱捐资助学,延续了几十个穷孩子的读书梦的感人故事。
[误区剖析]上述三个问题情境都很好,但三个问题放在一起,反而本末倒置,使学生纠缠在故事情节中,而浪费了解决问题的时间。
误区二:重趣味,轻思维
创设趣味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得生动、高效。但是有的课堂上问题情境很有趣,解决问题却很粗糙,教师对趣味问题引出的学生思维引导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案例呈现]在上“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这一内容时,教师两次播放精心编制的古诗《画》视频:“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第一次播放的视频画面: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向学生勾画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而第二次播放的画面与之形成强烈的反差:生态破坏、河流干涸、环境污染致使候鸟成片死亡。然后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两组视频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较快地说出了结论,即环境污染严重。
[误区剖析]这样设计课堂教学,能给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思维密度不够,有问题情境没有用足、用透之嫌。
误区三:重认知,轻探究
在创设思想政治问题情境时,教师会过多地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创设探究性思想政治问题情境,使思想政治课堂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能力,也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体验。
[案例呈现]在上“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一位教师创设了两则问题情境:一则是关于汽车4S店在销售的汽车质保期出现的问题,另一则是一些企业在汽车维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展示材料的同时,设置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假如你是工商局长和汽车销售企业经理,如何应对市场中制假、贩假的行为?学生讨论热烈,也提出了一些措施,如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制假售假给予法律制裁等。
[误区剖析]这类问题情境设计太宽泛、太开放,角度的发散性使得问题的空间过大,学生难以找到思维的着力点和探究的方向,学生得到的答案也比较肤浅,只停留在思想政治原理和规律的认知层面。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设计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则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四:重虚拟,轻体验
在一些思想政治课堂决策教学中,教师会创设“假如你是……”这样的虚拟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在情境体验中理解问题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角色设置不当、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等问题,表现为学生面对所承担的角色无从下手。
[案例呈现]也是上例“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境问题:假如你是工商局长或汽车销售企业经理,如何应对市场中制假、贩假的行为?虽然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可是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工商局长所代表的角色要求和行为职责,自然也就不能从市场“准入、竞争、交易”等方面思考问题。再则,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汽车消费市场的问题是不熟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基础,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自然也没有办法有效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个人的知识基础,学生给出的答案远离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很不好。
[误区剖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虚拟角色的设置不甚合理,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致使学生不明白所承担角色的含义,因此,也难以通过角色扮演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误区五:重理论,轻实践
政治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突出思想政治学科实践性的特点。但在一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以本为本,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使思想政治知识缺乏生活化。
[案例呈现]笔者上“生产与消费”这一内容时,考虑到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笔者将课本的相关理论阐述得非常透彻,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和教学实效大打折扣。
[误区剖析]究其原因,笔者在上课时,只提供给学生一些原理性、规律性的东西,缺乏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
二、走出思想政治课堂问题情境创设误区的对策
1.适切——精心研究教学实际
适切指“适合”“贴切”。教师要重视研究教情和学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出适合的、贴切的问题情境。因而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收集素材并设计问题。况且.,并非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数量上,可以多设计几个问题情境,最终精选最佳的设计方案;在内容上,要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的是既熟悉的但又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学生就可能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形式上,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手段,如结合时事政策教育、社会调查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等。
2.适度——精心选取问题情境
适度包括“适量”和“适度”。“量”是指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要注意内容容量,力求少而新、少而精。问题过多、过大或过于琐碎都不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信息量的大小,应根据课堂的具体需要而定。“度”是问题情境的角度和难度,角度可以从设置趣味情境、悬念情境、陷阱情境、对比情境、矛盾情境、探究情境、实验情境、新闻情境、例题情境、角色情境和应用情境等方面考虑,不能出现对解决问题没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当教师设计出角度新颖、富有启发的问题时,才能使学生耳目一新、思绪飞扬。难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当问题的难度适当,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好处于“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状态,真正起到开启思路的作用,避免出现思维的惰性和僵化。
3.适用——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适用指所设计问题情境的教学流程要适合教学应用。为谁所用?形式上是为教师的教,实质上是为学生的学。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流程时,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生动活泼;又要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扎实有效。可以设计如下流程开展课堂教学:
上述流程中,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提出有思维联系和思维含量的“问题”或“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展开活动。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材料,进行自主、合作探究,逐步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评价、对疑难问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答案。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思想政治知识、规律、原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建构,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该流程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前后呼应,即对一开始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解释说明,使学生的学习前后贯通,理解透彻。
4.适变——精心实施组织过程
适变包括“适时”和“适变”。“时”是情境设问的时机。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每一个问题出现的时机,问题与学生的思维保持同步,避免勉强设问,以防画蛇添足。设问过早或过晚都会破坏学生的思维顺序,难以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进而使学生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变”是活动组织的节奏调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和理解的深入、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课堂学习气氛的变化、课堂时间的多少进行即时的调整,该发散的时候要发散,该收网的时候要收网,宏观调控问题情境的导向,有目的、有侧重地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以情境材料为入口,以课本知识为依据,以提升能力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方法过程为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