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诱导”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诱导论文,新课程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记》中讲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教师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激励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不是压抑学生思维,要适当指明思维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高度概括。那么,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该怎样运用和实施这一基本教学原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给学生思维一个支点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双方的思维互动,启发诱导的根本价值在于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信息的载体,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语言,才能真正启发思维,诱导心灵。
教学语言包括感性语言和理性语言。从化学学科特点来讲,化学知识涉及微观领域的内容较多,初中学生很难直接感知和理解;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讲,初三学生虽已能够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但还需要思维原型的启发和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先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语言,构建学生的思维原型,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拉近学生原认知与抽象理论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先接受知识,再运用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对学生飘动的思绪进行梳理,让新知识在原认知中对号入座,同化理解,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感性语言要尽可能做到形似或神似,但不能过多过滥,否则会冲淡主题,分散思维。理性语言则要尽可能做到准确和逻辑,但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不能超越。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描绘启发诱导过程从“起点”到“归宿”的完美轨迹。
下面是学习义务教育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时进行的“诱导”设计。
[教学设计]:理解化合价的概念。
第一步:
[教学要求]:初中化合价时宜将“价”理解成性质而不是价值。
二、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给学生思维一个台阶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活动进行的原动力和牵引力,合理质疑能够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学生思维的进行。所以,教师进行启发诱导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引领思维,启迪心灵。
设计问题包括导入性问题和提高性问题。导入性问题是按知识内在规律排列的上下关联的问题串,是为学生创建的学习新知识的思维台阶,可以激发原认知、分解或铺垫新知识,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性问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是为学生创建的理解新知识的思维台阶,重在深化理解,运用所学新知识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提出问题后,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应给以点拨性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当学生思维顺利完成后教师则要给以总结性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系统化。
教师还可以设计障碍性问题或干扰性问题。就是先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搞乱,再通过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澄清,澄清的过程如果靠老师讲解则是传授式,如果靠学生自己探索则是发现式。但教师设计此类问题要设置障碍得当、干扰适度,不能超出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和程度。
下面是学习义务教育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二《溶解度》后进行的“诱导”设计。
[教学设计]: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深化。
①20℃时,NaCl饱和溶液中,能否继续溶解[提高性问题]
②海水中有哪些成分?(NaCl、等)[导入性问题]
③溶液定义中“一种或几种”表述的含义是什么?[导入性问题]
④以上两点(②、③)是否设饱和条件?[障碍性问题]
⑤放满石子(稍大)的碗中能否再依次放黄豆、小米、水?[导入性问题]
⑥饱和溶液定义中“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表述的含义是什么?[导入性问题]
⑦以家庭生活用化学物质亲自实验(代替)。[实践验证]
[教学要求]:给学生时间思考①后,再一步步提出其他问题。
三、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给学生思维一个空间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教学过程都包含着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过程,一个是认知过程,一个是调控认知过程的情意过程,后者是前者顺利开展的原动力。教师要顺利实施启发诱导,不仅要依托语言,借助问题,还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学民主,课堂和谐。
课堂氛围包括知识氛围和心理氛围。营造知识氛围要求教师教学要注重学科知识内外与教学内容前后的沟通和联系,规划学科知识的理论坐标,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思维接口。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迁移对认知过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排异情绪。营造心理氛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学民主,培养和发展学生愉悦而适度兴奋的情绪,从而实现启发诱导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相对于前者,营造心理氛围更难,但所起的作用也更大,教师在实施时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思想上要充分尊重学生;二是在操作上要给学生以自由讨论并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在评价上要更新价值标准,更多地从学生综合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发言和行为,而不是简单地依据答案的正误来评价。
下面是学习义务教育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材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一《金属材料》后的“诱导”设计。
[教学设计]:假如你是一名“飞机设计师”。
第一步(15min):帮助学生复习课题一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知识氛围]
第二步(15min):选定一种金属造飞机,并说明选定它的理由。[心理氛围]
第三步(15min):把别人所选金属否定掉,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心理氛围]
[教学要求]:①所找理由越充分越好。②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
在此“诱导”设计中,“用什么去造飞机”的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过程价值和心理价值,通过教师对学生每一个合理思维过程的肯定,学生不仅经历了科学探索的过程,而且享受了思维成功的喜悦,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自信心和参与教学的勇气。
运用科学的教学语言,设计巧妙的教学问题,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在新课程教学中实施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关键所在。教师如果做到了以上三个方面,就会引导学生达到“和易以思”的学习状态,正如《学记》所说——可谓善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