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源于何时,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学术界仍小有争议。然而,有一 点是大家公认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上而下推行的。因而 ,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从主观方面来说,就在于推行者自身地位的巩固以及执政能力 的增强。执政地位的巩固使之有力量维持社会稳定和确保体制改革的推行;执政能力的 增强使之有能力推动体制改革朝着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方向前进。世纪交 替之际,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这个思想,要解决的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因而从根本上把握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理论 指导,提出了发展的目标。
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 的政治体制来保障经济改革的成果和实现经济改革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政治体 制本身的要求:建国后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尤其是十年“文革”浩劫,促使人们寻找 一种民主和法制的制度,以确保自身利益和社会安定;另外民主和法治本身也是现代化 的主要要求之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来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 好?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7页)要改革的只是作为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实现形式的政治体制,即具体制度。后来邓小平又将这个前提归结为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最为突出和具体的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随着 时代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利益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阶层迅 速变动,社会意识呈现过渡时期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环境中 的竞争日益激烈和艰险。在这种国际国内局势下,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三个代表”的思想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仍然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 ,开始明确地提出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表明:第一,中国共 产党在坚持阶级先进性的前提下,要将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广泛吸纳社会进步力量,争 取民众支持;第二,中国共产党完全摆脱了传统以阶级斗争为主的领导手段,将服务对 象和领导对象从某些阶级、阶层转向了全国。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为在发展的环境 里“坚持党的领导”提供了思想保障。
政治体制改革的另一个根本要求就是:要对体制进行一场彻底改革,而不只是对旧有 体制的修修补补。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作为基本政治制度体 现形式的政治体制,被历史证明需要进行彻底的改变。概括起来说,政治体制大致包含 两大基本要素:一是组织系统,二是运行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第45 页)“三个代表”思想为二者彻底改革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横向的组织系统包括 政党系统、国家组织系统和群众社会团体等,“三个代表”思想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出 发,要求改进党的执政方法,协调党政关系、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中国共产 党和各种群众团体的关系,这种协调的准则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中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具有最广阔的视野,兼 顾各方面的利益,采纳各方面的正确意见。衡量改革的标准,也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保证了改革要以生产力发展为方向,也就是在发展生产 力的目的下,动员各方力量,对政治组织系统进行合理调整,并制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 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运行规则。此外,“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表明: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对具体运行规则进行最深层次的改革;除对明文规定的成文 规则进行改革之外,还要对不成文的但实际上起作用的习惯性规则(如传统惯例等)进行 全面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而且为 更多更深的创新开辟了道路。
总之,可以说“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铺了一条路:它促使中 国共产党由在野党的意识向执政党的意识转变、由国家的管理者向国家的领导者转变。 并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进行了界定,使中国共产党能在确保自己执政地位稳定的前 提下,有力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二
“体制改革是体制变迁的一种表现。体制变革的内在机制是发展模式的转换和社会各 方政治力量格局变化的结果,它的根源在于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中国近现代 政治发展史稿》第312页)政治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动无数既得利益,因而不可避免要遇到 无数阻力,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导向将改革引入歧途。为了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坚定 地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前进,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三个代表”思想作为 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这种理论指导, 并为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比较明晰的目标要求。
首先“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和政府 对社会的管理提出的一个根本标准: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衡量各项工作的成效。政治 体制改革也要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为要求,并以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政治体制 好坏的评估标准。这是从改革开放之前的曲折历史中得出的经验。历史证明:“以阶级 斗争为纲”的路线是错误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是 提高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也应该适应这个 基本国情,确保经济建设处于所有工作的中心;确保政治体制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不 是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经济的顺利发展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的国内环境 的获得,需要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和政 治体制改革能顺利进行;和平的国际环境的获得,需要中国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心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国防力量,并灵活运用外交手段与世界各国友好的合作与 交往。这是“三个代表”思想首先要确保的内容。经济建设还需要一个规范的市场环境 ,要求经济活动尽可能少的受到政治干扰,这便使政治体制改革中理顺党、政、企的关 系具有了迫切性。另外,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有法律的充分保障。“三个代表”思想从 理论上厘清了党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对党在经济工作中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是政治体制改革中最为迫切的问题。
其次,在文化方面,“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来说,其中有以下含义:第一,党要引导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为 政治体制改革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民心基础;第二,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使各项政 治运行规则符合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不要背离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和思想习惯;第三 ,文化是不断发展的,这要求党和国家的思想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有着开放的 态度、进取的精神,兼收并蓄,择优汰劣,这是改革后的政治体制应有的特征之一。“ 三个代表”在文化方面的要求,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以及它以前的一系列“左”的 思想运动的教训。在那个令人不堪回首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 苗”,完全排斥其他文明和其他意识形态,要求社会的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要求人 们认同单一的文化思想。其结果是政治上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盛行,民主制度被破坏无 余;人们思想单一,创造力剧减;社会停滞不前,经济屡受政治运动的冲击而难得发展 ……“三个代表”以历史为鉴,为政治体制改革在文化方面的目标提出了要求。
再次,“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代表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要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于是这对党的政策形成机制、 民主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直接为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代表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方面,要保证最广大人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 和诸如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等基本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要求能使人民在参政、 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健全中国民主制度成为必然要求。另 外,要确保民主制度的顺利运行,就要使民主过程制度化,因而“依法治国”,建立一 个法治国家,也成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总之,“三个代表”思想不仅是党的建设纲领,也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 导,并为其规划了发展方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中的一 个里程碑。在它的指引下,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更加坚定地朝着更深层次发展,使中国成 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