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放射治疗 皮肤反应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340-01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正逐年上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1],发病高峰以40岁左右女性为主[2]。虽然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不论采用何种放射源和放射剂量,由于自由基介导的辐射损伤,射线作用于组织后均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局部正常组织的损伤[3],放射治疗后皮肤最常见的辐射反应是产生放射性皮炎。
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从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所有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患者中选取20例在放疗过程中出现Ⅱ度皮肤反应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2~78岁,平均43.7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左侧13例,右侧7例。病灶大小0.5cm~3cm,平均1.8cm。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均为哨位淋巴结转移阳性。手术至放疗间隔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均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剂量为50Gy。照射的范围包括患侧乳腺和胸壁。20例患者均用调强放射治疗,按照乳腺癌各期的常规治疗原则,根据病情设定照射野,以6MV-X直线加速器照射,总剂量50Gy。
2.护理过程
2.1放疗前处理 常规宣教20例患者按照我科放疗皮肤的护理措施进行宣教。首先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其次嘱其穿宽松质软的丝或纯棉等透气性较好的开襟衫,不要穿套头及纹理粗糙的衣服,免戴胸罩。照射后尽量暴露照射野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不要搔抓、擦洗、热敷照射区。避免一切刺激局部照射野皮肤的理化因素,如局部皮肤免受阳光直射及风吹等。
2.2放疗中的护理
2.2.1在出现皮肤反应时给予相应处理 随着照射时间的推移,照射剂量累计1000~3000 cGy时,局部皮肤会出现潮红、发热,告知患者此种现象是放射治疗的正常反应,无需紧张。可以给予患者贝优芬、利肤宁等处理局部皮肤。
2.2.2在出现Ⅱ皮炎时给予相应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接近尾声照射剂量累计接近4000~5000 cGy时,患者皮肤有出现Ⅱ度皮肤,部分患者有破溃的可能,此时放射野禁止异物的刺激,放射野皮肤必需充分暴露、出现渗液时予生理盐水清洗外涂易孚,金因肽,盖扶,腋窝处皮损可敷草酸盐使局部皮肤干燥、清洁,促进皮损愈合,加强心理护理,让患者配合,做好饮食宣教,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一般约放疗结束后1~2周局部皮肤痊愈。
2.3皮肤反应的观察指标:记录这20患者照射野皮肤损伤发生的时间和程度。根据RTOG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标准进行分级[4]:0 级为无变化,Ⅰ级为皮肤滤泡样暗红色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为皮肤触痛性或鲜红色斑或线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Ⅲ级为皮肤皱褶以外部位的触痛性脱皮或凹陷性水肿,Ⅳ级为溃疡或出血坏死。
3.护理体会
20例患者在放疗剂量累计接近4000~5000 cGy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触痛性或鲜红色斑或线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经过医护人员的反复开导,患者解除了思想顾虑,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经过护士加强患者的局部换药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外涂易孚、盖扶或伤科黄水等,一般约出院后1~2周局部皮肤痊愈。
如果因为皮肤反应严重而耽误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是生存率。对患者做好预防性护理工作,正确、早期使用药物干预,对防止皮肤损伤,促进损伤皮肤早期愈合有重要作用。本组患者通过以上护理及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皮肤反应发生,杜绝了Ⅲ级皮肤反应的发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及时处理,达到减轻局部皮肤反应,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先富,韩福生.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阜阳医学院学报,2101,35(18):863-865。
[2] 吴清芹.乳腺癌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预防杂志,2009,1(1):92-94。
[3] 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52,1350.
[4]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1108.
论文作者:邓琼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6
标签:皮肤论文; 患者论文; 局部论文; 乳腺癌论文; 剂量论文; 损伤论文; 放射治疗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