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时代与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实质论文,原因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学《易》70多年,今天已经96岁,始认识到《周易》一书实际是用辩证法的理论写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列八证:
证一
《系辞传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与天地准”,就是说《易》是依照天地写的,天地是原型,《易》是摹写本。“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道”是规律,“天地之道”是自然规律,“弥纶”可以译为完全反映。“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就是说所以能完全反映自然规律。为什么能完全反映自然规律呢?是因为天地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立,另一方面是统一。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结论中说:“矛盾统一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因为对立统一是自然的根本法则,所以才能完全反映自然规律。
证二
《系辞传下》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这说明乾坤是对立的;“阴阳合德”,是说乾坤是统一的。在辩证法中,对立统一是核心,所以我说《周易》是用辩证法的理论写成的。
证三
乾、坤二卦,乾六爻皆阳,坤六爻皆阴,表明乾坤是对立的。《乾》卦辞是“元亨利贞”,《坤》卦辞是“元亨利牝马之贞”,表明乾、坤二卦是统一的。为什么说是统一的?卦辞的“元亨利贞”和“牝马之贞”不好懂,需加以解释。先说“元亨利贞”。用四时来说,“元”是开始,可以看成是春天;“亨”是亨通、发展,可以看成是夏天;“利”是成熟,可以看成是秋天;“贞”是冬藏,可以看成是一个周期的终结。西方人说《周易》是代数学。“无亨利贞”可以看成是公式,它可以代进春夏秋冬,也可以代进仁礼义智。
再说“元亨利牝马之贞”。“牝马之贞”不好讲。《黑事略》说:“其牡马,留十分壮好者作移剌马种,外余者多骟了,所以无不强壮也。移剌者,公马也,不曾骟,专管骒马群不入骟马队。骟、骒马各自为群队也。又其骒马群,每移剌马一匹管骒马五、六十匹,骒马出群,移剌马必咬踢之使归。或它群移剌马逾越而来,此群移剌马必咬踢之。”乾好比移剌马,坤好比骒马。骒马要服从移剌马管理,所以坤虽也是元亨利贞,但却要听从乾。孔子作《彖传》,解释乾卦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为什么说万物资始呢?意思是说春天到了,天气暖了,万物开始要产生了。“乃统天”,它是“元亨利贞”的开始。坤卦的《彖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的元,万物资之以生。因为乾天气暖了,地有了光和热,才能产生万物。“乃顺承天”,即“利牝马之贞”。这表明万物的产生靠乾坤统一。乾、坤二卦既对立又统一,所以它可以看成是辩证法的核心。
证四
《易》有泰、否二卦。泰是地在上天在下,坤在上乾在下。《泰》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彖传》说:“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在《周易》中,阴为小,阳为大。“小往”,外为坤,小的走了;“大来”,内为乾,大的来了。韩上乾下,天地交而万物通,这是自然现象;上下交而其志同,即官民同,则是社会现象。“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表明乾坤是统一的,所以“吉亨”。
否是天上地下,乾上坤下。卦辞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传》:“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这表明乾坤是对立的。光是对立,没有统一,是不能生长万物的。
泰、否二卦证明《易》经有辩证法的思想。
证五
《系辞传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在上地在下,乾坤对立。“在天成象”,韩康伯注:“日月星辰”,这是对的。“在地成形”,韩康伯注:“山川草木”,不确,应解为五行。我认为,《国语·鲁语》展禽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爰居,引了古人许多祭祀。其中,说古人祭天是祭“三辰”,祭日月星,祭地是祭“五行”,祭水火木金土。所以,“成形”解释为山川草木,不如解释为水火木金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则是讲乾坤统一。天主要有太阳,发出光和热,地有土壤和水。万物生长,光有光和热而没有土和水,不行;光有土和水而没有光和热,也不行。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产生万物。既讲统一,又讲对立,可见《易》讲辩证法。
证六
《系辞传上》说:“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乾坤其《易》之缊邪?”是说全部《易》经都蕴藏在乾坤二卦中。“乾坤成列”,是说乾、坤摆在64卦的行列里;“而《易》立乎其中矣”,是说《易》就存在于里边了。为什么这么说?可以看屯卦。《彖传》说:“刚柔始交而难生”,“刚柔始交”就是乾坤始交,因为《杂卦》说乾刚坤柔嘛!屯是乾坤二卦开始相交,这说明以下许多卦都是乾坤相交产生的。“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是说什么?说的是第63卦既济,说明既济是乾坤变化一个周期的终结。乾、坤一个是纯阳,一个是纯阴,最不平衡;既济一半阴一半阳,阴阳都当位,阴在阴位,阳在阳位,表明一个周期变化已经完结。开始最不平衡,这时已平衡,好像开始一个是酸性,一个是碱性,现在已经中和了。所以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乾坤毁灭了,《易》就没有了。“《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说的是未济。《易》不可见,乾坤几乎停止。几乎停止实际是说没有停止,而且不可能停止。《序卦传》“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正说明这个问题。总起来看,正是说《易》经的全部内容都蕴藏在乾坤二卦中。当然全《易》内容是用辩证法的理论写成的。
证七
《系辞传上》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乾坤并不难懂,可以用户(即独扇门)作比喻来说明。“阖户谓之坤”,是说关上门就叫做坤。“辟户谓之乾”,是说打开门就叫做乾。这分明是说乾、坤是对立的。“一阖一辟谓之变”,就是又关上又打开,这叫做变。这分明是说乾坤相交或统一。“往来不穷谓之通”,是说乾坤相交以后的变化、发展。“往来”是一往一来,也可以看作是一正一反。从《易》经来看,乾坤相交以后,屯卦是正,蒙卦是反;需卦是正,讼卦是反;师卦是正,比卦是反,等等。“谓之通”是叫做通,是说这样发展下去就通行无阻了。总之,用独扇门作比喻来说明乾坤,也就是说明辩证法。
证八
《系辞传上》说:“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这段话不易理解,朱熹说:“开物成务,谓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业”,不可从。据我理解,这也是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为什么这样说?请看64卦的排列,是以乾、坤两卦居首,既济、未济两卦殿末。继续乾、坤两卦的是屯卦。《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屯卦《彖传》说:“刚柔始交而难生”,刚柔始交就是说乾坤始交。从64卦的排列来看,乾坤两卦相交发展为屯,一直到既济、未济。这样说,屯就是“开物”。既济,《彖传》说:“刚柔正而位当”,《杂卦传》说:“既济,定也。”就是从全《易》来说,既济就是“成务”。开物、成务代表事物发展周期的两端,它有普遍性。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是一个周期。春就是“开物”,冬就是“成务”。一个事物有发生、发展、衰老、死亡。发生就是“开物”,死亡就是“成务”。因为“开物成务”反映普遍规律,所以说“冒天下之道”,就是覆盖天下之道,也就是把自然规律包括无遗。“如斯而已”,是说《易》经就是讲这个的,没有别的。用辩证法来看,就可以说《周易》一书实际是用辩证法的理论写成的。
由此八证可以相信,《周易》一书是用辩证法的理论写成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无可怀疑。同时,这个事实昭昭在人耳目。纵有持异议者,也无法说成是穿凿附会。
辩证法这个概念,不是中国固有的,而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毛泽东作《矛盾论》,于结论说:“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证明辩证法在哲学上何等重要!而说中国在3000年前,殷周之际产生的《周易》,居然是用辩证法的理论写成的,这个问题能不令人感到惊讶吗?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没有真凭实据,无论怎么说,也很难使人相信。最近,我把这个问题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可喜的是,很快我就得出满意的结果。现在,就把我研究的过程和所得的结果撮述如下:
首先说我研究这个课题,是从《系辞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和“《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开始的。通过“殷之末世周之盛德”、“文王与纣之事”与“作《易》者其有忧患”,我认为《史记》“文王拘而演《周易》”是可信的。因为文王被殷纣王囚于羑里,当然是有忧患。另外,《易》之兴也,朱熹《周易本义》说:“夏商之末,易道中微,文王拘于羑里而系彖辞,易道复兴”是有道理的。就是说,在《周易》作出以前,已经有《连山》、《归藏》二易存在。那么,文王被囚,为什么演《周易》呢?历史上被囚的人很多,谁也没演《周易》。考察当时的历史,文王在被囚以前,如《论语》所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因为纣王接受崇侯虎的谮言:“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所以囚文王于羑里。文王被囚以后,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以服事殷”一变而为西伯戡黎。由此可见,文王拘,在忧患中而作《周易》,一定是与推翻殷商政权有关,而决不是想做学究。但是,《周易》是一种哲学,它只能作“批判的武器”,而不能作“武器的批判”。那么,利用它怎么能推翻殷商政权呢?我说不然。文王正可以利用这个“批判的武器”来推翻殷商政权的指导思想。殷商政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我研究了三条材料,而得出结论:就是《归藏》易或者《坤乾》易。第一条材料是《礼记·表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第二条材料是《尚书·西伯戡黎》。《西伯戡黎》说殷商大臣祖伊听到西伯戡黎,惊惶失措,认为将有亡国的危险,奔告殷纣王,而殷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第三条材料是《礼记·礼运》。《礼运》说:“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孔子得《坤乾》,就可以观殷道,证明《坤乾》就是殷商政权的指导思想。
说文王作《周易》是为了推翻殷商政权的指导思想《归藏》或《坤乾》,有什么证据呢?《归藏》、《连山》二易,亡佚已久,无从知晓。过去,宋人邵雍解释《说卦》首章,认为是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我说这是不知妄作。我一向认为,《说卦传》首章是旧易遗说。今天,我寻找《归藏》遗说,乃细读《说卦》,反复翻阅,悉心思索。一日,我不禁狂喜,仿佛发现新大陆。我发现《连山》、《归藏》的遗说,就在《说卦传》中。怎么见得呢?我认为从“天地定位”到“坤以藏之”,是《归藏》的遗说。“坤以藏之”的“藏”字,与下文“万物之所归也”的“归”字,透露出“归藏”一名的痕迹,所以说这一段是《归藏》遗文。从“帝出乎震”到“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我认为是《连山》遗说,这段话强调“艮”,说“艮”是“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而《连山》首艮,因此可以断定是《连山》遗说。
再看《连山》、《归藏》二易遗说与《周易》相对比,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相同点有二:第一,如《周礼·春官·太卜》所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第二,都讲万物的发生与成长。从《连山》来看,“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都是讲万物的生成。这和《周易》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连山》讲万物的出生是由于上帝的主宰。它说“帝出乎震”,又说“万物出乎震”,意思是有了上帝的主宰,万物才产生。这里有上帝,《周易》则没有。《连山》易还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认为有神在起作用。《周易》则不讲神,《周易》中的“神”不是神灵的神。第二,《连山》、《归藏》都讲万物的变化不是靠天地或乾坤,而是靠雷、风、水、火、山、泽等乾坤六子。从《连山》易来说,“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这表明万物的变化、成长,靠的是八卦中的六子,而不是乾坤。从《归藏》易来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八卦相错”,是说八卦相交错。“天地定位”是乾、坤交错,“山泽通气”是艮、兑交错,“雷风相薄”是震、巽交错,“水火不相射”是坎、离交错。天地只是“定位”,没有起作用。起作用的是八卦中的六子,即“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文王作《周易》,是要推翻殷商政权的指导思想,即改造《归藏》哲学为《周易》哲学。《归藏》认为在背后起主宰作用的是帝和神,而表面上起作用的是六子。文王把帝、神的作用改成天地自身的作用,把六子的作用归属于乾坤。那么,天地怎么能生长万物呢?主要在天地相交。天地是对立的,天地交则是统一的。文王用天地的对立统一作《周易》,本来是为了反对《归藏》,事实上就变成了创造辩证法。今天,我们学习辩证法,知道对方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文王虽不知有辩证法,却无意中与辩证法暗合,不是自觉地,而是自发地产生了辩证法。这样,文王作《周易》,便成了文王创造辩证法。
上述看法,前贤似无道及者,能否成立,愿质之于海内外研《易》的大方之家。
(本文由金景芳讲述,张全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