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电信企业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制度论文,电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十几年来企业改革的继承、发展、深化和提高,是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通信企业的特征
通信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通信企业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它不仅包括通信产品生产企业,而且包括通信业务经营企业。前者就基本特征讲与常规意义上的企业在生产经营、生产管理及产品供销方面有相似之处;后者作为通信生产经营和收益的主体,它的特殊性表现在:
1.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
通信被称之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企业和家庭无一不需要它的支撑来求得生存与发展。它的基础性同时也决定了它的社会公益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时代的逼近,信息的来源、数量、形式越来越多、社会、人类对通信的依赖程度将与日骤增。通信企业作为通信业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只会增加,不会减小,这是显而易见的。
2、全程全网性及组织统一性
通信企业业务经营主要是实现信息传递,而信息的传递要以网路为依托,网路规划、建设、组织、运行的如何将直接影响业务的经营,因此,它具有全程全网性。从电信网的结构看,由于规模大、层次多、点间分散疏松,相互牵制,组织统一是客观要求,也是客观必须。
3、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对用户的依赖性
通信业务经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源泉是用户。没有用户,通信业务经营就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发展。因此,通信业务经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用户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它具有依附性和从属性。通信企业的产品一般由用户及两个以上的企业共同完成,因此,企业往往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它企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协作体。
4、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
在通信发展之初,它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通信企业越来越趋向于技术密集型企业,从而对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了解通信企业的特殊性,有助于现代通信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构置。
二、通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通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宏观方面讲,其主要任务包括实现邮电部职能转变和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尽快出台《电信法》;界定通信企业性质,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快其它配套改革;保持全国通信发展的协调性;改革筹资体制等主要内容。
1.职能转变,政企分开
联通公司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邮电部的地位和作用,使它从原来的面对邮电一家转向面对邮电及联通两家,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它可能将会面对更多家。随着职能的根本性转变,邮电部的地位更高了,它所代表的是政府,而不是邮电部。因此,邮电部在制定各种政策时,应站在有利于国家通信发展的高度上,协调公网与专网的发展和矛盾;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把握好垄断与放开经营业务的尺度,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的,绝不放松,该放开的就放开。只有这样,各经营企业才能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优质服务,吸引用户,占领市场。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优势互补、联合建设的办法,相互取长补短,公平竞争,在市场中共同发展。
政企不分,可以形象地描述为象一对连体婴儿的成长。由于两者紧密地联在一起,相互牵制、相互干扰,不仅影响各自的发育,而且很难成长为独立的机体。政企不分,不仅会诱发许多本可避免的问题,而且还会使本来易于解决的问题复杂化。例如:目前通信业出现的无政府状况;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不正常、不平等的经营竞争;公网与专网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等,都是与政企不分密切相关的。只有政企分开,才能使“政”与“企”的责、权、利从含糊不清到清澈见底。使“企”从远离用户、市场、竞争到投身市场洪流,靠自身的力量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依赖“政”的庇护和偏袒。政企分开的具体内容对于“政”来说就是:工作重心放在市场法律、法规的制定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企业在法律保护和约束下,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走向市场。从通信经营和网路的总体发展角度,对企业决策、资金流向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实现对通信的宏观调控,使“政”的职能真正发挥,并具有权威性。
2.出台《电信法》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关于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但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借助权力而不是法律来解决问题或达到自己的目的。我国改革开放已十几年,《电信法》也已酝酿近十年,但至今迟迟不能出台,从轻讲是法律观念淡薄,从重讲可以说法制不如人制。由此可见,以法制代替人制,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而且是通信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市场经济的引入,结束了通信垄断经营的局面,标志着通信行业竞争的介入。《电信法》的颁布是市场、竞争、发展的要求。为了维持正常的通信秩序,邮电部应与立法机关一起,建立包括企业、用户、专家、学者,乃至竞争对手在内的《电信法》筹委会,本着完善、明晰、周全、公正的原则,集思广义,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同时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电信法》,确保通信发展的顺利进行。
3.界定企业性质,制定相应政策
对于一般的通信生产企业,如已公司化,应理顺产权关系,按《公司法》的规定予以规范。一些盈利状况好、管理效率高、符合产业政策方向的大企业,可直接改组为国家控股或参股的有限公司。大部分符合产业政策的竞争性企业,可组建国家、多个法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大部分小型企业,应逐步将产权转让给集体、个人,这样既有利于经营和管理,又可使国家实现资金转移,变价收入还可投入相应急需部门。对于基本业务的经营企业,鉴于我国通信发展总水平仍很低,基本业务仍应由国家垄断经营,或者由国家独资公司经营。对于竞争已引入的新业务经营领域,可探索与其它行业的相关经营企业联合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谋求有限资金的最佳使用,减少经营风险。同时,根据自身发展的优势,以控股份额的多少,来保持乃至扩大优势经营的业务领域,减弱甚至放弃对非优势业务的经营领域的控制,以保持总体竞争优势。
4.加快其它配套改革
·财务制度改革
1993年,邮电部实行了新会计制度,完成了固定资产清产核算工作,界定了资产所有权,为进一步搞好邮电企业经营奠定了基础。下一步工作应着眼于建立资本金制度,改革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逐步过渡到以成本为基础的核算体系,使财务制度向国际财务惯例靠拢,并逐渐接轨。这一系列改革,虽然会加大企业经营负担和经营风险,但有利于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也为企业走向世界作好了准备。
·人事制度改革
1993年普遍推行了干部岗位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初步形成了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人事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大锅饭”和“铁饭碗”,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下一步的工作是要进一步深化上述改革,打破不同所有制职工间的身份界限,建立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的用人制度,使人的潜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5.保持国家通信发展的均衡性
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通信发展呈现东部及沿海地区快,中、西部地区慢的态势。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投资强度、建设规模、技术层次上,而且表现在业务经营种类、服务领域等许多方面。众所周知,通信在区域上的协调发展是通信总体水平提高的基础。通信区域发展有差异是正常现象,差异随发展逐渐缩小也是正常现象,但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通信在区域发展上的差异非但没随发展而缩小,反而加大了。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策问题。目前邮电部应从通信整体发展的一致性出发,制定有利于欠发达地区通信发展的倾斜、优惠政策,引导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的流向,同时,在欠发达地区应扶植重点项目的建设,重点区域内以点带面项目的建设,鼓励联合建设。使这些地区在自我发展的同时,通过资金、设备、技术、建设、管理的区域互补,实现腾飞。
6.筹资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邮电通信建设筹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表现为国家预算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自筹、国内各种贷款和外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初装费占投资比重很大,是市话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这一筹资格局是在考虑我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成功的发展道路。但是,必须承认,目前的筹资渠道在许多方面反映着计划经济的特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通信的需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初装费的收取。不可否认,初装费的收取对通信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一次收取费用较多,装机时间又较长,使用户反映强烈。为此,一方面要加快市话的放号速度,另一方面,可借鉴其它国家的一些办法,比如日本实行的用户债券制度或收取部分装机抵押金,以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微观改革,工作重心应放在按《转换条例》要求、用户和市场需求,在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前提下,以改善服务为中心,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方向、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结构重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充满生机、名副其实的企业。
微观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笔者认为其中心环节是建立高质量的服务体系。通信服务是其产品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是连接用户、企业与市场的重要纽带。服务好坏不仅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的占有程度、竞争的实力,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目前,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装机难且收费高,障碍维修难,窗口服务差等三个方面。产生上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的潜质未发挥出来。其它相关问题还有:经营体制与经营服务的不适应,企业内部管理落后于生产力发展,企业机构不合理,技术质量监督体制不完善等。
著名的赫兹柏格双因素理论,又称保健激励因素理论认为,造成企业职工积极性不高的因素有:管理体制、经营政策、监督体制、上下级关系、工作条件、安全等方面,但这些因素的改善,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不能使之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就像保健医生只能防病,不能治病一样。故我们称这些因素为保健因素。使职工充分发挥潜力的关键是:使其感到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重大的责任,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成长及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起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这被称为激励五要素。
依据上述理论,企业推行目标管理,是激发职工积极性的好办法。由于企业全体人员(不仅是领导者)一起来确定发展目标,使职工从中受到激励,由于大家共同对所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检验实施情况和评价实施结果,促使人们事先制定计划,过程的反馈又保证了上下级意见的相互沟通,使达成目标的措施有可靠的基础。由于允许职工参与目标设置,促进了他们对目标的理解和执行,并从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这一控制办法,能使实际工作成绩与目标的偏差受到定期和系统的考评,使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达到统一。
关于经营体制改革,应以放权、承包、独立经营来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落实各自的责任,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问题。
关于企业内部管理,要用多层次代替单层次。高层管理在考虑市场需求和开发、竞争和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侧重战略决策、计划和目标,使经营决策机制能高效运行、灵活运作、上下贯通、内外呼应;中层管理则应侧重生产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控制协调;低层管理侧重各项管理的实现和经营的实施和服务。
关于机构设置,要改变以往管理模式单一、层次过多、协调困难、职能单一的局面,以小型化、简单化、分散化及外向化而代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效率,减少中间管理环节,使管理权限分散,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经营国际化的需要。
关于质量监督体系,必须建立有职有权、责权清晰的质量监督部门;运用现代质量监督手段,建立计算机联网的质量监控系统;建立通信服务社会监督系统,充分发挥社会对通信服务的监督作用。
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归根结底要服从于市场,用户的需求。它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机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市场和用户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种类繁多、花样翻新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