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药化学成分代谢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

黄山药化学成分代谢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

董梅[1]2001年在《黄山药化学成分代谢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山药(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ill)为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植物。其药用部位为根茎,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功效,民间用以治疗胃病、跌打痨伤、牛马炭疽病。 本文主要进行了化学成分、天然产物代谢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叁方面的研究。 本文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植物黄山药中分离出28种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技术,鉴定了其中的22种;其中,9个为新化合物,它们皆具有新的甾体骨架或新的苷元结构;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利用肠内菌代谢的方法,研究了dioscin(8)和pseudoprotodioscin(11)的代谢,共分离得到11种代谢产物,鉴定了其中的7种;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 从黄山药根茎中分离得到的9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黄山药皂苷A(26-O-β-D-glucopyranosyl-3β,26-diol-20,22-seco-25(R)-furosta-5-en-20,22-dio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dioscoreside A)(12),黄山药皂苷B(26-O-β-D-glucopyranosyl-3β,23α,26-triol-20,22-seco-25(R)-furosta-5-en-20,22-dio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dioscoreside B)(13),黄山药皂苷C(26-O-β-D-glucopyranosyl-3β,26-diol-23(α)-methoxyl-25(R)-furosta-5,20(22)-die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dioscoreside C)(14),黄山药皂苷D(26-O-β-D-glucopyranosyl-3β,26-diol-20,22-seco-25(R)-furosta-5-en-20,22-dio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dioscoreside D)(15),黄山药皂苷E(26-O-β-D-glucopyranosyl-3β,26-diol-20,22-seco-25(R)-furosta-5,22(23)-dien-20(R)-methoxyl-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dioscoreside E)(16),黄山药皂苷F(26-O-β-D-glucopyranosyl-3β,20(S),22,23(α),26-pentaol-25(R)-furosta-5-en-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dioscoreside F)(17),黄山药皂苷G(26-O-β-D-glucopyranosyl-3β,17α,22,26-tetraol-20,22-seco-25(R)-furosta-5- 沈冈茵科大学俗士学位论文 茵 耍 一 e卜20-o帅-3-O-Q-L-thallmpyTWsyl-(l一2)-[ a-L-thallmpyTallosyl-(l一4)]-p- D-glllCOPyransldC,iOSCOOSidCq(18),黄山药皂昔Ho6-O-fi-D-glllCOPyr8J:IDS外3日, 23,26-iol-25仰-furostas,20 (2)-iene-3-O-a-L-thalnnppoosyL (一2)-[Q-L- thanmpyTWS仆门-4)]-p-D-glucopmpside,ioscoreside W(1幻,黄山药皂昔 1 eg皿山enolone 3-O-u L-thamnopyTanosyl-(二一2)-[5 Altwsyl-(l-3)]- P-DglucopyTWside,ioscoreside I) (2卜13个己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颓皂苦元 (dosgeni,1),6一谷笛醇 ( D一sitosterol,2),棕橱酸 Oallllltlc acid, 3),豆笛醇 Oti-删l,4),胡萝卜昔O删COstCfl,5),pfope 11 (),pTOg咖 Ill(7),薯萄皂昔 (diOSCi 8),纤细皂苦协illin,9),26-O-5-D-ginCOmpsyl-25阅-filrostchs,20(22- dien-3 D,26-iol-3-O-a-L-hannopmpsyl-(l一2)]-fi-D-giopmpsyl(10),伪原薯 葱皂苦…seudopTOtodiscm,11),pTCp此enolo朋 3-O-i-chacomoside (2),原薯裁皂 苦 hotodioscin. 22)。其中,化合物 26-O-P-D-ltpyTanosyl-25仰-forOStas,20 (2)- 山e11e-3 D,26-山*-3-O-Q-L-hannopyTthesylKI一2)]-p-D-glmpmpsy(10),伪原薯 蒙皂苦(pseUdopfotodiscm,11)和 p一enolone 3-O-P-chaCotioside (2)为首次. 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从 pseudmpdioscin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的 2个新化合物分别为:3-O-恤s-s 一L-aPyrans叫-(- 2 andl~ 4)-B-D-glamPyransyll-25仰-sPirost-5-en3 P,20 (S)-iol p,3-O-pis-a -L-illalllllopyTWSy-(l一2 andl-) D -D-glwiopyTWsyl]- 25仰-filrostths-en-3 p,26-iol(VI);五个己知化合物分别为:p Ill(豆),延 令草次苦(tilln?

孙健[2]2006年在《黄连解毒汤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首先建立HPLC-UV/MS测定方法,对黄连解毒汤整体定性,多指标定量分析,确定各色谱峰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制备含药血清进行多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分析;测定黄连解毒汤对小鼠移植性肿瘤H22、S180、MFC的抑制作用,大鼠含药血清对10种人瘤株的抑制作用;判断吸收入血的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多指标检测主要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以HPLC-UV归属了黄连解毒汤21个色谱峰的药材来源,通过HPLC-UV/ MS对其中11个主要色谱峰进行了指认,其中10种成分吸收入血,各药材合煎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发生改变;黄连解毒汤对小鼠移植性肿瘤H22、S180、MFC的确有抑制作用,高剂量组抑制率均超过30%,含药血清对10种人瘤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原形入血成分中,汉黄芩素为抑制人肺腺癌SPC-A1增殖的主要有效成分,通过集落形成实验、周期分析、hoechst33342/PI、AO/EB双染、电镜,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阶梯状条带,Annexin-V/PI、线粒体膜电位等检测方法确定汉黄芩素诱导人肺腺癌SPC-A1凋亡,抑制其分裂和集落形成能力,阻滞周期等作用。实验的创造性成果在于:系统的研究了黄连解毒汤及其含药血清抗肿瘤作用的物质基础,结合多成分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判断黄连解毒汤体内抗肿瘤主要有效成分,从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两个方面,整体水平、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叁个层次,阐述了黄连解毒汤的抗肿瘤作用及汉黄芩素抗肿瘤作用机制。

赵小亮[3]2011年在《荷叶化学成分和黄山药皂苷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荷叶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睡莲科莲属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叶,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地。该药材味苦涩,性平。具有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为了更好的利用和开发该植物,我们选取荷叶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并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药理活性筛选。另外对莲属植物的分布、生存环境、药用功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归纳总结如下。利用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荷叶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离工作,共分得32个化合物,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学技术(包括IR,1H NMR,13C NMR, HMQC,HMBC, EI-MS和ESI-MS)鉴定了其中27个化合物的结构(HY-1~HY-27),包括14个黄酮,2个生物碱,2个甾体,2个甾体苷,3个脂肪醇,1个苯酚和2个megastigmane glucosides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别为10-二十八烷醇(HY-1)、β-谷甾醇(HY-2)、1-十一烷醇(HY-3)、1-二十烷醇(HY-4)、胡萝卜苷(HY-5)、6'-hydroxy-4,4'-dimethoxychalcone (HY-6)、1-羟基-3,7,8-叁甲氧基口山酮(HY-7)、rhamnetin-3-O-glucopyranoside (HY-8)、chrysoeriol-7-O-β-D-glucoside (HY-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HY-10)、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HY-11)、金丝桃苷(HY-12)、槲皮素-3-O-芸香糖苷(HY-13)、紫云英苷(HY-14)、isorhamnet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α-D-lyx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HY-15)、isorhamnetin-3-O-α-D-lyx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HY-16)、isorhamnetin-3-O-β-D-glucopyranoside (HY-17)、isorhamnet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HY-18)、槲皮素(HY-19)、山奈酚(HY-20)、去氢荷叶碱(HY-21)、莲碱(HY-22)stigmast-7-en-3-O-β-D-glucopyranoside (HY-23)、stigmast-7-en-3β-ol (HY-24)、邻二羟基苯(HY-25)、alangionoside L (HY-26)、icariside B2 (HY-27)。其中,6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4个为首次从荷叶中分离得到。另外,对荷叶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脂肪酶抑制活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淀粉样蛋白抑制活性和人胰岛淀粉样多肽抑制活性的筛选,实验发现,6'-hydroxy-4,4'-dimethoxychalcone (HY-6),rhamnetin-3-O-β-D-glucopyranoside (HY-8),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 (HY-11),quercitrin,quercetin-3-O-rutinoside (HY-13), isorhamnetin-3-O-a-L-rhamnopyranosyl-(1→6)-[a-D-lyx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HY-15)具有体外淀粉样蛋白的抑制活性。综上,本文主要系统地对荷叶药材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该药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黄山药的药用部位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山药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的干燥根茎。黄山药是我国特有的植物,广泛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云南等地。该植物具理气止痛、解毒消肿、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以治疗胃病、吐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且是生产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地奥心血康的主要药源。为了更好的利用和开发该植物,我们选取黄山药的干燥茎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并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药理活性筛选。另外对黄山药的药用功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与临床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归纳总结如下。利用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黄山药根茎皂苷类成分富集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工作,在分得16个化合物的基础上,根据其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学技术(包括UV,IR, 1HNMR, 13C NMR, HMQC, HMBC, NOESY和ESI-MS)鉴定了其中14个化合物的结构(HSY-1~HSY-14),包括13个甾体皂苷,其中化合物HSY-11、HSY-12、HSY-13为新化合物。化合物HSY-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为探索本种植物不同部位之间化学成分差异,寻找活性成分,有效开发中草药资源,选取黄山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分离方法从中得到16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学技术和经典化学方法鉴定了其中的14个(见表2.1)。各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HSY-1),延龄草次苷(HSY-2),薯蓣皂苷(HSY-3),纤细皂苷(HSY-4), 3-O-[a-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26-O-β-D-glucopyranosyl-25(R )-furosta-5,20(22)-dien-3β,26-diol (HSY-5), dioscoreside I (HSY-6), pregnadienolone 3-O-β-chacotriside (HSY-7),伪原薯蓣皂苷(HSY-8),伪原纤细皂苷(HSY-9), dioscoreside E (HSY-10),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26-O-β-D-glucopyranosyl-25(R)-furosta-5,22(23)-dien-3β,20a,26-triol(HSY-11),3-O-[β-D-glucopyranosyl-(1→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26-O-β-D-glucopyranosyl-20(R)-methoxyl-25(R)-furosta-5,22(23)-dien-3p,26-diol(HSY-12),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26-O-β-D-glucopyranosyl-20,22-se co-25(R)-furosta-5-ene-20,22-dione-3β,26-diol (HSY-13),黄山药皂苷D (HSY-14)。另外,对黄山药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筛选,实验发现,纤细皂苷(HSY-4),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26-O-β-D-glucopyranosyl-25(R)-furosta-5,20(22)-dien-3β,26-diol(HSY-5)和pregnadienolone 3-O-β-chacotriside(HSY-7)具有体外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综上,本文主要对黄山药药材皂苷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该药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赵叶, 王维皓, 荆文光, 刘安[4]2014年在《黄山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黄山药为我国特有的薯蓣科薯蓣属植物,是国家级(五类)新药地奥心血康的主要药源,该药于2012年获准荷兰上市。本文通过查阅近15年国内外有关黄山药的研究报道,对黄山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对黄山药化学成分研究以甾体皂苷类成分为主,具有治疗心肌缺血、降血脂和抗肿瘤等作用,且临床上对于心肌缺血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分离得到的甾体皂苷化合物数目还偏少,且药理活性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薯蓣皂苷上,据此,对黄山药其余甾体皂苷以及其他种类化学成分的发掘和药理活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相对匮乏。所以,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开发利用。

李盛钰[5]2007年在《甾体皂苷糖链结构修饰及抗肿瘤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甾体皂苷(steroidal saponins)是一类重要的天然糖苷,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和一些海洋生物中。甾体皂苷在抗肿瘤、抗真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表现为良好的药理活性,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资源。其活性不仅与苷元有关,而且与糖链部分有更密切的联系。糖链中单糖组成、连接方式、糖苷键的构型等都直接影响甾体皂苷的活性。本文对糖苷生物碱(glycoalkaloids)和薯蓣皂苷(dioscin和gracillin)两类结构相关的甾体皂苷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对甾体皂苷的糖链结构进行化学修饰,得到了6-OH选择性硫酸化、乙酰化、糖基化和酸水解等一系列修饰产物,采用MTT法分析了甾体皂苷及其衍生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目的在于进一步研究甾体皂苷分子中糖链对其抗肿瘤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芽和龙葵(S. nigrum L.)果实中提取分离得到糖苷生物碱α-chaconine、α-solanine、α-solamargine和α-solasonine。由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的根茎分离得到两种甾体皂苷dioscin和gracillin。产物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并通过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13C NMR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对叁种糖苷生物碱成分chaconine、solanine和solamargine糖链部分的6-OH进行选择性硫酸化修饰,合成了6-O-sulfated chaconine、6-O-sulfated solamargine和6,6'-di-O-sulfated solanine。方法是利用糖苷生物碱糖链C-6位伯醇羟基化学反应的特殊性,使用DMT-Cl(4,4'-双甲氧基叁苯甲基氯)对C-6位羟基进行选择性保护,然后将剩余羟基进行全乙酰化保护,使用叁氟乙酸(TFA)的二氯甲烷液将C-6位伯醇羟基的DMTr保护基脱去,游离C-6位羟基,然后对C-6位羟基进行定位硫酸化修饰,最后脱去乙酰化保护,得到选择性硫酸化修饰产物。利用糖链C-6位羟基与其它次级羟基反应活性的差异,未经羟基保护,而直接对chaconine进行硫酸化修饰,同样得到了6-O-sulfated chaconine。反应只需一步完成,与上述采用保护基策略经多步合成反应得到硫酸化产物相比,方法简单。采用乙酸酐-吡啶法高产率( 91 % )合成了全乙酰化chaconine (per-O-acetyled chaconine)。合成了chaconine和solamargine葡萄糖基化产物。Koenigs-knorr法制备糖基化供体反应步骤少,操作简单,但反应产率不高。我们采用此方法对chaconine和solamargine糖链部分的6-OH进行选择性糖基化。采用前述方法制备6-OH游离的乙酰化chaconine和solamargine,再与四乙酰溴代葡萄糖供体反应生成6-葡萄糖基化产物,产率为41%~53%。合成了diosgenylβ-D-gala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糖的叁氯乙酰亚胺酯法(Schmidt法)制备了乳糖供体。Diosgenin与乳糖供体在低温条件下(-20℃)反应,以BF3·Et2O作催化剂,生成乙酰基保护的糖基化产物,经NaOMe-MeOH液脱乙酰,得产物,产率达87%。合成了diosgenylβ-D-gala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 (1→2)-β-D- glucopyranoside。从trillin出发,与苯甲醛在ZnCl2作催化剂条件下,高产率形成trillin吡喃葡萄糖4,6-位苯缩醛保护产物,产率为91%。产物在0℃下与特戊酰氯(Piv-Cl)反应,选择性保护trillin吡喃葡萄糖的C-3位羟基,得到4,6-位苯缩醛保护,3-位特戊酰基保护,只有2-位羟基游离的trillin糖基化受体。受体与乳糖供体在-20℃下,以BF3·Et2O为催化剂进行糖基化反应。产物产率为65%。产物经脱保护基,得到diosgenylβ-D-galacopyranosyl-(1→4)-β-D-gluco- 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产率81%)。对叁种甾体皂苷类化合物solamargine、solasonine和dioscin进行了酸水解,并研究了水解的选择性,制备了一系列糖链长度不同的酸水解产物。采用TLC和13C NMR波谱鉴定了水解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solamargine水解得到β1-、β2-、γ-solamargine和solasodine四种产物。Solasonine得到叁种水解产物,β1-solasonine无法得到,可能是其不稳定所致。γ-Solasonine的产率也很低,这可能是因为β-solasonine产物直接水解生成苷元或γ-solasonine不稳定而迅速水解生成苷元所致。Dioscin的酸水解得到四个产物,用浓度为2%的H2SO4水解dioscin,在90℃条件下反应75min,主要得到γ-dioscin(trillin)水解产物,具有很好的选择性;而用5%的H2SO4水解,在75℃下反应75min,则得到β-dioscin为优势水解产物。研究了糖苷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及构效关系。采用MTT法分析了糖苷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对HCT-8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四种糖苷生物碱chaconine、solanine、solamargine和solasonine对HCT-8肿瘤细胞增殖有很好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7.12,10.9,10.63, 16.04μM。抑制作用在1~40μM范围内呈浓度依赖关系。叁种6-OH选择性硫酸化的糖苷生物碱(6-O-sulfated glycoalkaloids)对HCT-8肿瘤细胞无抑制作用(IC50 >40μM)。β1-,β2-,γ- solamargine和β2- ,γ-solasonine水解产物活性明显降低。苷元solasodine在低浓度(7.5μM)下有一定活性。构效关系分析表明,糖苷生物碱糖链的6-OH对其发挥抗肿瘤作用至关重要,可能是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活性中心。采用MTT分析法研究了solamargine、solasonine、gracillin、dioscin及其水解产物和两种新合成甾体皂苷对L929、Hela和H7402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solamargine和dioscin对叁种肿瘤细胞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solasonine和gracillin的抑制作用很弱。新合成甾体diosgenylβ-D-galacopyranosyl- (1→4)-β-D-glucopyranoside对L929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化合物Diosgenylβ-D-gala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 (1→2)-β-D-gluco pyrano side无活性。Dioscin的β_1水解产物有一定的活性,而β_2-、γ-dioscin和diosgenin无活性。构效关系分析表明,以chacotriosyl为糖链的甾体皂苷(solamargine和dioscin)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其它糖链的甾体皂苷。Dioscin的水解产物活性明显降低,说明糖链长度直接影响甾体皂苷的活性。β1-dioscin有一定的活性,而β_2-dioscin无活性,说明糖链的连接位置显着影响甾体皂苷的生物活性。

杨煌建[6]2006年在《蒺藜皂苷抑制肾癌细胞增殖的研究》文中认为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为入载我国药典的传统中药,主要药用部位的药理药效研究甚多,而对蒺藜全草入药的认识尚属起步。课题组前期发现蒺藜全草皂苷(saponins from Tribulus terrestris L.简称STT)可有效降低高血糖病理状态下糖基化水平的工作基础,提示本文就STT干预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 roducts,简称AGEs)导致糖尿病肾病恶性病变的潜在效应进行深入追踪,为此拟以人肾癌细胞786-0为靶细胞,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层面上展开STT对肾癌的体外抑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首先采用MTT法、SRB法观察了STT体外对于786-0肾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比较了STT对人胚胎肾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5~100μg/ml的STT对于786-0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和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25~200μg/ml的STT对于人胚胎肾细胞的毒作用明显小于对786-0的细胞毒作用。为了进一步探明STT的抑癌机制,研究采用wright染色法、吖啶橙染色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STT作用肿瘤细胞后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二苯胺法测定DNA的片断化;应用碘化丙啶(PI)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法检测了STT对786-0细胞周期的影响;结合免疫荧光标记,以流式细胞术检测STT对786-0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和STT作用后细胞抗细胞凋亡蛋白Bcl-2含量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线粒体膜电位的差异。结果显示:①786-0细胞经STT作用后呈早期凋亡特征:细胞变小皱缩,核固缩、浓聚,核仁裂解,染色质凝集边集;但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STT致786-0细胞凋亡率不高。②STT通过下调786-0细胞的cyclin D1蛋白水平表达,从而影响786-0细胞周期调控,即下调G_0/G_1期细胞比例,使细胞DNA的合成受到阻滞;G_2/M期细胞比例减少,可减少细胞有丝分裂。③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是STT抑癌作用的分子机理之一。④STT能够引起786-0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丧失,激活线粒体通路,继而诱导786-0走向凋亡。⑤STT可显着升高细胞内Ca~(2+)水平,同时细胞内外Ca~(2+)水平的改变均可增强STT对786-0细胞的杀伤作用,在培养基中加入2m mol/L CaCl_2可显着抑制STT所致786-0细胞的DNA片段化,而EGTA或ZnSO_4不影响STT诱导786-0细胞DNA片段化程度,提示STT可激活钙离子依赖性核酸内切酶(如DNaseⅠ或DNaseⅩ等),引起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针对STT在相关适应症存在有效剂量不稳,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Kromasil C18(250mm×4.6mm,5um)和示差折光检测结合的技术支撑,采用100%甲醇洗脱,流速为1mL/min],分析不同产地、不同保存时间对STT主要甾体皂苷元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生药和提取物不同保存时间对STT的HPLC图谱和抑癌生物学活性均存在差异,STT单体药效学追踪发现,海柯皂苷元是STT体外抗肿瘤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已经共识,中药所含微量元素亦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根据中药配位化学学说的理论指导,针对蒺藜全草资源在该领域的信息盲点,结合本实验室的六种材料提取物对AGEs形成的干预作用,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探讨这几种材料中微量元素与其药效的相关性。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简称ICP—AES)测定铜、镁、锌、锰、铬、钼、钒的含量,结合锌/铜及锌/锰比值,以数据极差法进行统计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以数量积法算出被分类对象之间的相关系数,确定论域上的模糊矩阵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几种材料对AGEs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刺梨黄酮和沙棘果渣黄酮的作用效果接近;相关系数λ=0.75时,上述两种物质聚类相似。STT对AGEs的形成抑制作用远不如其它材料,只在GXL体系中有效果,但在体外抗肿瘤作用上蒺藜提取物明显强于其它材料。STT分离的两种皂苷元含有羟基等配位基团,与微量元素可能存在配位效应,STT中所含有机成分、微量元素含量和种类与抑制786-0细胞增殖效应、干预AGEs形成的作用等密切相关。

陈新美[7]2011年在《基于基因表达谱的肝纤维化治疗药物筛选及相关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纤维化(hepatic/liver fibrosis,HF)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是指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脏损伤和炎症,在修复过程中导致肝脏细胞外基质异常增多和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引起肝纤维化的因素很多,如病毒感染、乙醇、寄生虫、化学毒物等,有的也可能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肝纤维化具有地区差异性,在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肝纤维化为主,在我国主要与病毒性肝炎有关,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纤维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肝纤维化治疗效果差,重则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预后极不良。目前,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种类很多,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肝纤维化发生的不同环节,达到抗肝纤维化的目的,包括针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药物、针对细胞因子的药物、影响胶原合成及代谢的药物、保护和阻止肝损伤的药物以及抗肝纤维化的中医药等,其中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有很多的优势。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在中医理论中属正虚血瘀症的范畴,治疗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主,兼以养血柔肝和滋补肝肾;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是多环节和多靶点的: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改善肝脏血液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直接抑制HSC活化和增殖、减少胶原分泌、促进胶原降解和再吸收等。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为多环节、多靶点的,与化学合成药往往仅作用在单一环节或靶点相比,有独特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基因芯片是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技术平台,具有高通量和快速测量等优点。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的许多分子事件得到更全面的揭示。实验研究及临床试验证实,针对单一靶基因的药物治疗疗效有限,而针对多种靶基因或靶蛋白的药物治疗可能会更有效。本研究将利用基于基因表达谱的药物发现模式,通过Toppgene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肝纤维化治疗候选化合物或药物,并进行相关实验验证,为肝纤维化的综合治疗及提高疗效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同时也为加速肝纤维化中药治疗药物发现进程、为中药“老药新用”及中药现代化提供依据。本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基因表达谱的肝纤维化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本研究利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软件BRB-ArrayTools 3.7.1,对来自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的肝纤维化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进行挖掘,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基于基因表达谱的途径筛选和发现新的肝纤维化治疗药物。方法与结果:1.从GEO获取肝纤维化基因表达谱数据集从NCBI的GEO数据库获得肝纤维化基因表达谱数据集,即GSE11536。该数据集来源于法国ROUEN医药系,采用GPL5215芯片平台,共48个样本,包括8个轻度肝纤维化样本和8个重度肝纤维化样本,每个样本叁个重复。2.肝纤维化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为了获得肝纤维化差异基因表达谱,我们采用BRB软件对GSE11536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297个,其中上调基因115个,下调基因182个(Fold change> 1.5)。3.文献挖掘获得已知肝纤维化疾病基因采用Genecards和FABLE在线工具分析,共获得已知肝纤维化相关基因663个。4. Toppgene筛选肝纤维化相关基因首先建立已知肝纤维化相关基因集文件,然后通过toppgene在线分析工具进行肝纤维化候选基因筛选,结果得到7个肝纤维化候选新基因,分别是:SERPING1、ETS2、TSG101、CDH2、LMO2、PAWR、MST1。5.肝纤维化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为从生物学意义水平上发现一些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采用Toppgene对所获取的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共富集到44条通路(P<0.05)。对44条富集通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8条富集通路与凝血有关,3条与血小板生成有关,4条与心肌梗塞有关,6条与脂代谢有关,2条涉及MAPK途径。6.肝纤维化差异基因富集相关疾病分析为了解与肝纤维化相关联的疾病,采用Toppgene对所获取的肝纤维化差异基因进行富集相关疾病分析,共富集到4种疾病(P<0.05),分别是肝炎、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后天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这提示肝纤维化可能与凝血障碍和血脂代谢异常有关。7.肝纤维化候选药物分析Toppgene还建立了疾病、基因与药物之间的联系,为了获得一些可以逆转或是改善肝纤维化基因表达谱的治疗药物,进行Toppgene分析,结果得到69种药物(P<0.001)。结合文献,对69种药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7种药物是性激素类药物,12种是凝血相关药物,11种是降血脂药,6种是降血糖药,9种是消炎止痛药,这提示性激素类、凝血相关药物和降血脂药物可能可以成为肝纤维化治疗药物或辅助治疗药物。结论:基于基因表达谱的途径筛选和发现肝纤维化治疗相关药物是可行的,并筛选到一些激素类药物、凝血相关药物和降血脂药物可能可以成为肝纤维化候选治疗药物或辅助治疗药物。第二部分肝纤维化的治疗药物Dioscorea panthaica筛选目的:黄山药(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ill)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食药两用植物资源,中医常用于治疗炭疽、胃痛、风湿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关节炎;黄山药水提取物还可以用于治疗鼠高胆固醇血症。以黄山药根茎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地奥心血康,是国家二类新药,年销售收入达六亿元,临床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降血脂、降血糖,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薯蓣皂甙元,还可作为性激素等多种药物的原料药等。结合第一部分结果:激素类药物、凝血相关药物和降血脂药物可能可以成为肝纤维化候选治疗药物或辅助治疗药物,因此本部分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Dioscorea panthaica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靶点,并进行深入分析确认Dioscorea panthaica具有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为下一步进行相关实验验证提供依据。方法与结果:1.文献挖掘Dioscorea panthaica相关靶基因采用FABLE在线工具,结合FACTA文献分析,共获得Dioscorea panthaica相关靶基因1142个。2. Dioscorea panthaica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靶点采用venny分析工具,分析已知肝纤维化相关基因和Dioscorea panthaica相关靶基因的共同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663个已知肝纤维化相关基因中,存在Dioscorea panthaica的可能作用靶基因322个(占48.6%),这进一步提示Dioscorea panthaica有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3.获得共同表达基因为了解Dioscorea panthaica抑制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结合肝纤维化差异基因集,采用venny分析工具进行分析,获得肝纤维化差异基因、已知肝纤维化相关基因和Dioscorea panthaica相关靶基因的共同表达基因14个,分别是:APOA1、APOB、F2、GC、NR3Cl、TF、VTN、C3、C5、KNG1、NCF1、PAH、STAT3、TGFBR1。4.共同表达基因集通路富集分析将14个共同表达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11条生物信号通路可能参与Dioscorea panthaica抑制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P<0.05),这些信号通路主要涉及局部急性炎症应答反应、补体凝血过程、活性肽诱导通路.FOXA2/FOXA3转录因子调控网络、脂蛋白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进一步提示Dioscorea panthaica有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第叁部分Dioscorea panthaica抑制肝纤维化的相关实验验证目的:为验证前两部分的分析结果,本部分采用CCl4法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讨Dioscorea panthaica提取物抑制肝纤维化的效果。方法与结果:1.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①正常对照组(n=6),给予橄榄油1mL/kg体重(2次/周)腹腔内注射,共8周;②模型诱导对照CCl4组(n=6),给予CCl4(CCl4橄榄油=4:6)3mL/kg体重,每周两次,共8周;③阳性对照秋水仙碱组(n=6),按0.1 mg/kg体重腹腔注射秋水仙碱,每天1次,同时给予CCl4(CCl4橄榄油=4:6)3mL/kg体重,每周两次,共8周;④DPE-50mg/kg组(n=6),按50 mg/kg体重灌胃Dioscorea panthaica提取物(DPE),每天1次,同时给予CCl4(CCl4橄榄油=4:6)3mL/kg体重,每周两次,共8周;⑤DPE-100mg/kg组(n=6),按100mg/kg体重灌胃DPE,每天1次,同时给予CCl4(CCl4橄榄油=4:6)3mL/kg体重,每周两次,共8周;⑥DPE-200mg/kg组(n=6),按200mg/kg体重灌胃DPE,每天1次,同时给予CCl4(CCl4橄榄油=4:6)3mL/kg体重,每周两次,共8次。各组大鼠均于8周后处死,处死前禁食24h。处死时,大鼠用水合氯醛麻醉,迅速从心脏穿刺取血,分离血清,-80℃保存。平卧状态下剖腹,去除肝脏筋膜,取右叶相同的部分置于冰生理盐水中充分洗涤后,一部分用10%中性甲醛固定,3天内石蜡包埋,切片,以备组织病理检测;其余肝组织迅速置于液氮中保存。2.DPE对血清ALT、AST含量的影响血清AST和ALT是评价肝脏损伤常用的生化指标。取大鼠血液约3mL,置干燥玻璃管内,37℃温浴30min,4℃冰箱静置2h,3000g离心10min,取血清,-80℃保存。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清ALT、AST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的血清ALT含量(P=0.000)和AST含量(P=0.000)显着提高,DPE处理组的血清ALT、AST含量呈剂量依赖性下降。3.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检测肝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运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各组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肝组织肝索结构清晰,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肝组织内无脂肪空泡,仅汇管区和中央静脉有少许胶原纤维存在。模型对照组肝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将肝小叶分隔成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汇管区扩大、胶原大量沉积。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程度及肝小叶结构破坏程度降低,肝脏胶原纤维增生亦明显减轻。在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同时,通过检测肝组织中羟脯氨酸水平,对肝损伤纤维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羟脯氨酸含量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PE处理组的羟脯氨酸含量呈剂量依赖性下降。4.DPE对肝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检测大鼠肝组织匀浆中的GSH和TBARS浓度,探讨DPE治疗对肝组织氧化状态的影响。GSH构成了拮抗自由基的第一道防线。与正常对照组GSH含量相比,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GSH含量显着降低(P=0.000);与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GSH含量相比,阳性对照秋水仙碱组(P=0.000)和DPE处理组(P=0.000)肝组织GSH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为检测肝组织氧化性能,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TBARS含量增加约3.2倍;DPE (200mg/Kg)处理组肝脏TBARS含量降至1.03±0.12μmol/g,表明肝组织抗氧化能力增强。结论:经动物实验证实,Dioscorea panthaica提取物能显着降低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

卢丹[8]2008年在《穿龙薯蓣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为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植物。传统入药部位为根状茎,俗称穿山龙,具有活血舒筋、消食利水、祛痰截疟等功效,主要用来治疗风寒湿痹、慢性气管炎、消化不良、劳损扭伤、疟疾、痈肿等症。穿龙薯蓣根状茎中含有薯蓣皂苷元(Diosgenin),是合成避孕药及生产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穿龙薯蓣为缠绕草质藤本,地上部分每年均可采收,与4年才能收获一次的穿龙薯蓣根状茎相比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至今穿龙薯蓣地上部分的研究未见文献报道,丰富的资源未得到利用。因此本论文对穿龙薯蓣地上部分的化学成份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对穿龙薯蓣地上部分的化学成份进行了系统研究,分离并鉴定了25个单体化合物,其中5个化合物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16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获得。首次研究了穿龙薯蓣地上部分水提物及大孔树脂吸附醇洗脱部分对高血脂模型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穿龙薯蓣地上部分水提物及大孔树脂吸附醇洗脱部分均可明显降低高脂模型小鼠血清TC、LDL-cho含量,升高血清HDL-cho含量,并使血清TC与HDL-cho含量的比值(TC/HDL-cho)也随之降低。本研究为穿龙薯蓣地上部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荆文光[9]2010年在《黄山药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指出黄山药(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为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植物,别名姜黄草、老虎姜等,广泛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云南等省区,是我国特有的植物。其药用部位为根茎,既是生产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地奥心血康的主要药源,又是用于合成多种激素类和避孕类药物的薯蓣皂苷元(diosgenin)的重要原料之一。该植物具有理气止痛、解毒消肿、祛风除湿的功效,民间用以治疗胃病、吐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牛马炭疽等病,因而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进一步诠释黄山药的活性物质基础,本论文对黄山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及制备Rp-HPLC等手段,从黄山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综合运用波谱学技术,并结合理化性质分析,确证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diosgenin, hsy-1),β-谷甾醇(β-sitosterol, hsy-2),1,7-bis(4-hydroxyphenyl)hepta-4E,6E-dien-3-one(hsy-3),延龄草次苷(trillin, hsy-4),progeninⅢ(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diosgenin, hsy-5), progeninll (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diosgenin, hsy-6),薯蓣皂苷(dioscin, hsy-7),纤细皂苷(gracillin, hsy-8),26-O-β-D-glucopyranosyl-3β,26-diol-25(R)-furosta-5,20(22)-dien-3-O-a-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hsy-9), dioscoreside I (pregnadienolone 3-O-a-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 hsy-10), pregnadienolone 3-O-β-chacotriside (hsy-11),伪原薯蓣皂苷(pseudoprotodioscin, hsy-12),伪原纤细皂苷(peudoprotogracillin, hsy-13),26-O-β-D-glucopyranosyl-3β,20a,26-triol-25(R)-furosta-5,22(23)-dien-3-O-a-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hsy-14), dioscoreside E (26-O-β-D-glucopyranosyl-3β,26-diol-25(R)-furosta-5,22 (23)-dien-20(R)-methoxyl-3-O-a-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hsy-15),26-O-β-D-glucopyranosyl-3β,20α,26-triol-25(R)-furosta-5,22(23)-dien-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hsy-16),26-O-β-D-glucopyranosyl-3β,26-diol-20(R)-methoxyl-25(R)-furosta-5,22(23)-dien-3-O-a-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 (hsy-17),26-O-β-D-glucopyranosyl-3β,26-diol-20,22-seco-25(R)-furosta-5-en-20,22-dione-3-O-a-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hsy-18),黄山药皂苷D(26-O-β-D-glucopyranosyl-3β,26-diol-20,22-seco-25(R)-furosta-5-en-20,22-dione-3-O-α-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hsy-19),9,10,11-trihydroxy-(12Z)-12-octadecenoic acid(hsy-20)。在分离得到的20个化合物中,包括16个甾体皂苷化合物、1个甾醇、1个脂肪酸和1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hsy-16、hsy-17、hsy-18为新化合物。化合物hsy-3、hsy-13、hsy-14、hsy-20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在黄山药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以黄山药中含量丰富的甾体皂苷成分伪原薯蓣皂苷(pseudoprotodioscin)作为对照品,首次建立了黄山药中该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回收率等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该方法准确、灵敏、简单、快捷。本论文同时对该药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等项目进行了研究,撰写了黄山药的质量标准草案。经药检所复核,该标准现已被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

余惠凡[10]2018年在《绵萆薢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绵萆薢,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膏淋、关节不利和风湿痹痛等的治疗,疗效显着,应用前景广阔。现代研究表明,绵萆薢主要含有甾体类、二芳基庚烷类、木脂素类、有机酸、酯类、多糖、黏液质及鞣质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骨质疏松、降尿酸、降血脂、抗真菌、抗心肌缺血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作用。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中,绵萆薢乙酸乙酯部位(DSE)显示出较强的细胞毒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本文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对绵萆薢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组分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依据药理活性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抗肿瘤活性较强的组分和单体成分,并用波谱技术鉴定单体成分的化学结构。以人肝癌细胞HepG2、肺癌细胞A549、乳腺癌细胞MCF-7、巨噬细胞RAW264.7为模型进行活性筛选,研究绵萆薢提取物、组分、单体成分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模型,MTT法检测DSE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φ),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ROS),Hoechst 33258染色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DSE对细胞凋亡形态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DSE对细胞凋亡和周期影响;集落形成法检测DSE对肿瘤克隆原细胞的生长;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aspase3、STAT3、p-STAT3、Bcl-xl、Mcl-1、NF-κB、p-NF-κB等蛋白的表达,阐明绵萆薢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以小鼠肝癌H_(22)异位移植荷瘤小鼠模型入手,建立小鼠肝癌H_(22)实体瘤和腹水瘤模型,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在组织中的变化,从整体动物水平探讨DSE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结果发现DSE具有较强的体内和体外抗肿瘤活性,并从DSE分离得到16种单体成分,并通过HPLC对DSE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发现DSE发挥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可能是二芳基庚酮,薯蓣皂苷和薯蓣皂苷次级皂苷B,DSE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HepG2、肺癌细胞A549、乳腺癌细胞MCF-7、巨噬细胞RAW 264.7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强;DSE(50μg/mL)给药4 h,DSE能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φ)和DSE(50μg/mL)能促进细胞产生活性氧(ROS),DSE(50μg/mL)给药12 h,细胞增殖周期发生阻滞,DSE(50μg/mL)给药24 h,细胞发生明显凋亡和出现凋亡小体,DSE(50μg/mL)给药48 h,凋亡率达75%左右,DSE能明显抑制肿瘤克隆原细胞的生长,DSE能促进肿瘤细胞中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降低Bcl-2/Bax比值,抑制p-STAT3、Bcl-xl、Mcl-1蛋白的表达,抑制p-NF-κB蛋白的表达。在动物实验中,DSE对H_(22)肝癌小鼠实体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对小鼠肝、肾、免疫系统、血常规指标没有明显影响,DSE对H_(22)肝癌腹水瘤小鼠寿命有一定的延长作用,DSE给药组小鼠肿瘤组织中出现凋亡小体,出现空泡,DSE能促进肿瘤组织中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降低Bcl-2/Bax比值,抑制p-STAT3、Bcl-xl、Mcl-1蛋白的表达,抑制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的结果与Western Blot法检测的结果一致。结果说明DSE可能是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STAT3和NF-κB的磷酸化来发挥抗肿瘤作用。近代研究表明炎症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如肝炎发展为肝癌,肠炎发展为肠癌,文献显示皂苷具有明显的抗炎的活性。本课题组采用回流提取方法,得到总提物,萃取得到总皂苷,过大孔树脂纯化总皂苷,并用半制备液相制备得到单体成分,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确定单体成分结构,用分析性高效液相对总皂苷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不同的实验动物模型对TSDS抗炎镇痛活性进行评价,建立热板法、扭体法两种疼痛模型,检测TSDS的体内镇痛活性。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检测TSDS抗炎活性。同时检测肝、肾功能指标和脏器指数。本文对绵萆薢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系统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其中包括4个甾体皂苷,3个呋甾型,1个螺甾烷型。发现绵萆薢总皂苷对热板引起的疼痛具有一定缓解作用,能够减少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对二甲苯引起的耳廓肿胀,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果说明TSDS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并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基于TSDS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本文深入研究了TSDS对AP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建立AP诱导的肝损伤模型,观察TSDS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P 400 mg/kg)和TSDS低、中、高剂量(100、200、400 mg/kg)组。通过计算脏器指数,检测血清中的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及肝组织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含量,肝组织切片来观察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HO-1、Bcl-xl、Mcl-1、STAT3、p-STAT3、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TSDS低、中、高剂量明显抑制了血清中ALT、AST,组织中GSH含量和SOD活性回升,MDA含量下降;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含量均逐渐下降。组织病理学HE染色显示TSDS可明显改善肝组织的坏死和凋亡,并且缩小了坏死区域,减轻了细胞炎性浸润;说明TSDS能够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以上结果说明:TSDS对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减少炎症反应及抑制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有关。

参考文献:

[1]. 黄山药化学成分代谢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D]. 董梅. 沈阳药科大学. 2001

[2]. 黄连解毒汤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D]. 孙健. 吉林大学. 2006

[3]. 荷叶化学成分和黄山药皂苷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 赵小亮.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

[4]. 黄山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赵叶, 王维皓, 荆文光, 刘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5]. 甾体皂苷糖链结构修饰及抗肿瘤构效关系研究[D]. 李盛钰.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 蒺藜皂苷抑制肾癌细胞增殖的研究[D]. 杨煌建.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7].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肝纤维化治疗药物筛选及相关实验研究[D]. 陈新美. 南方医科大学. 2011

[8]. 穿龙薯蓣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卢丹. 吉林大学. 2008

[9]. 黄山药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D]. 荆文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

[10]. 绵萆薢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余惠凡. 中南民族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黄山药化学成分代谢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