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职业基础教育问题在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中相当匮乏甚至近乎缺位,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与基础教育的职业性处于尚待启蒙的阶段。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遇到的问题,结合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的特点,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有重要意义。基于职业教育发展导向偏移、职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危机、职业选择错位严重等现实问题,困境之源追溯至尚道轻技的文化根源、对人才职业成长规律的认知缺失、传统主导课程的霸权等因素。因此,亟待加大职业文化的营造与培育,建立普职融合的教育制度,推进职前社会化教育,以此弥补受教育者职业成长过程中职业启蒙元素的缺失,推进我国职业基础教育的回归。
关键词:职业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性
1职业教育的缺位问题
1.1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
首先,浸润较为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在当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职业教育人文主义研究范式,更容易使一些深受这一思潮影响的职业教育者在认识论上有陷入相对主义泛滥的危险。其次,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视,过于“实用主义”,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受到限制,很多学生虽然具备了高超的职业技能,但是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在职业发展中很快就遇到瓶颈。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之下,人才综合素质的降低成了目前社会的主要问题。在职业教育中,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也呈现出差异性,这就导致人文精神教育势在必行,必须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缺失
首先,价值观不正确。基于当前社会背景,传统观念属于工匠精神缺失重要的原因。其次,职业观存在偏见。目前,绝大部分家庭孩子教育当中,都希望儿女可以努力学习并且最终考上好大学,使其就业时可以成为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等,认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铁饭碗,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如此根深蒂固的择业观,在人们心中竖起一堵无形的墙。
2加强我国职业基础教育的路径
2.1制定健全的普职融合教育机制
当前的种种变化影响到了整个教育的发展,各个教育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各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张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国家从制度层面表明了普通教育既不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或土壤,也不是职业教育的结果,教育制度正在从双轨向双轨一元模式过度。双轨一元的设计理念是基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质性,目的是实现两种人才的自由选择与多维发展。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性,却忽视了其间的同质性。基础性与职业性统一是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则。习近平的发展理念强调发展为了人民,教育活动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因此,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出路的分析,应该看到更宏大的社会背景和制度设计。将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学习纳入法律条文,明确要求普通中小学开设与职业相关的课程,并将关于职业的学习适当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是当前迫切需要推动的工作。
2.2培育良好的职业文化
职业文化在借助教育系统内化于我们每一个人职业认知秩序中,具有更大的覆盖面,更强的历史传承性和社会效应。需要培育崇尚匠人精神的职业文化,逐步改变大众的择业观念。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某一主题的思考和认识不断丰富、精致和深入的一种过程。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匠人”等级的技术人才同样是对知识的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职业基础教育是接受职业专业教育之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3]。因此,培育和营造正确的职业文化对于培养学生自身职业定位能力,建构基本的职业意识尤为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可以期待,当职业教育成为学生的一种“信仰”,一种自觉地、发自内心的选择惯习,职业教育才真正走出“被选择困境”,“以职化人”“以文育人”之功效方得以体现。
2.3重视职前社会化教育的有效推动
职业社会化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阶段之一,学校作为进行职前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场所,理应为学生提供职业社会化的教育内容。动手实践内容内涵较为宽泛,可涵盖与劳动相关的技能、体验、操作等内涵[4]。从职业与劳动的关系角度看,职业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分工,任何一个职业都离不开“劳动”,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是进入工作世界并进行职业定位的基础。从认知维度来看,劳动课程可以鼓励学生提高广泛的实践技能,熟悉劳动的环境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掌握科学技术的应用,获得关于特定职业领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对(体力)劳动的兴趣和态度。
2.4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
2.4.1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品格、素质和能力培养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出发点,落实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体现工匠精神培养的强烈意图,是艺术职业教育优化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应在贯彻国家专业课程设置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学生、师资现状,灵活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突出课程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针对性。例如,艺术职业院校的钢琴课程,可以利用曾留学俄罗斯和法国各大音乐院校毕业归来的师资优势,为学生开设欧洲钢琴演奏风格赏析或钢琴教学法等选修课程,重点介绍欧洲钢琴教育的严谨性,让学生认识到造诣高深的钢琴家与卖弄琴技的艺匠的根本区别,明确工匠精神与钢琴演奏严谨性的密切关系。
2.4.2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以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工匠精神培养为主线,通过构建体现工匠精神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把“德艺并举、德才互促”作为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核心要目,激励学生将职业追求转化为一种忘我的精神投入。第二,践行“工学结合、校企联动”的现代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理念,邀请与专业有密切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根据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建立起职业技能、职业品格、职业素养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
结束语
基于职业与劳动对培养学生个性的意义,斯普朗格构建了人文主义教育学的陶冶理论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新框架,他认为随着受教育者的精神发展,其“价值意识”也开始分化,自主的职业选择逐渐形成,适合个别差异的专门的“职业陶冶”有其必然性,需配合学生逐步显露的“价值”或“性向”而进行。以劳动为载体进行职业陶冶同样是实施职业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健全人格的必要措施,但是将劳动要素作为职业载体引入整个教育系统的可行性面临诸多挑战,不仅需要观念革新、政策指引、管理支持、资源调度和教师教育等“上层建筑”的支撑,更需要学校内部的技术支持来解决大量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查吉德.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8):44-49.
[2].让职业启蒙走进基础教育[J].中国教师,2016(18):22.
[3]贾剑方.从大纲到标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溯源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2):23-30.
[4]丁志忠,郭和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04):15-16+23.
论文作者:谭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职业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工匠论文; 精神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缺失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