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以及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检测阳性率及病灶检出数量的对比研究论文_邓亿明

湘潭县中医医院 湖南湘潭 411228

【摘 要】目的:CT以及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检测阳性率及病灶检出数量的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治疗的5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双色球法分为CT组和MRI组。其中CT组28例患者,采用西门子公司的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MRI组29例患者,采用西门子公司的Avanto1.5T进行检查;将两组患者的阳性率和病灶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RI组的阳性例数为27例,阳性率为93.1%;CT组的阳性例数为15例,阳性率为53.57%;两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较大,具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扫描出了30个病灶,MRI组扫描出了86个病灶。结论:针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而言,CT和MRI两种检查方式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但相比之下MRI检查的灵敏度更胜一筹。

【关键词】CT;MRI检查;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阳性率;病灶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主要是在头部受伤之后发生,病变位置常见于脑白质,属于一种原发性脑实质损伤,且正常情况下均为轴索损伤[1]。目前临床上常见检查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方式有CT和MRI影像学,但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损伤原因通常以非出血性病灶和针尖样出血点为主,故CT检查在进行识别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且时常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2]。有大量的文献报告提到,通过MRI检查方式来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效果优于CT检查,针对早期的轻度水肿现象有较高的敏感性[3]。我院为研究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对救治的57例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治疗的5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双色球法分为CT组和MRI组。所有患者中由于坠落摔伤的有21例,由于撞击致伤的有15例,由于车祸致伤的有21例。CT组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12例;年龄14-70岁,平均年龄(43.5±4.1)岁。MRI组患者中女性14例,男性15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4.8±4.4)岁。所有患者均有短暂或持续意识模糊、呕吐、抽搐等症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致伤原因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CT组的28例患者采用西门子公司的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将仪器层厚和层间距调整到6毫米,检查位置从颅底到颅顶进行扫描,扫描方式采用无间断的持续扫描,且将病灶位置反复扫描,并通过3毫米的薄层扫描实施检测。MRI组的29例患者采用西门子公司的Avanto1.5T进行检查;具体内容包括:使用头部线圈,6毫米的层厚和1毫米的间距,扫描序列分别为:T1WI和T2WI、T2WI、FLAIR、DWI。针对检查过程中不镇静的患者可通过经脉注射安定镇静剂来解决,剂量为5-10mg。

1.3观察标准

将两组患者的阳性率和病灶数量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将文中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将其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发生率采用%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阳性率情况

将两组患者的阳性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MRI组的阳性例数为27例,阳性率为93.1%;CT组的阳性例数为15例,阳性率为53.57%;两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较大,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是通过外力的刺激使患者的神经轴索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机体内侧和外侧的离子失去平衡,从而出现钙离子内流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细胞内的蛋白酶和一些酯酶就有可能被完全激活[4]。两者相互结合发生反应,轴索微管和微丝均出现结构异常的现象,使像线粒体一类的细胞器逐渐堆积起来,从而导致轴索一些部位逐渐出现程度不一的肿胀症状;针对这种肿胀症状需及时进行控制措施,防止肿胀症状加重使轴索和附近血管的破裂,避免出现局灶性出血现象[5]。CT检查和MRI检查技术均不能直接显示患者轴索受伤的状态,但可将患者脑内小出血病灶和间质出现肿胀病变的状态充分表现出来。因有大多数非出血小病灶的出现,导致CT检查在进行诊断使存在一定难度,出现检查结果大多数都呈现在阴性的状态,而采用 MRI诊断方式却对非出血病灶有较高的敏感度[6]。我院对CT以及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检测阳性率及病灶检出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MRI组的阳性例数为27例,阳性率为93.1%;CT组的阳性例数为15例,阳性率为53.57%;两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较大,具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扫描出了30个病灶,MRI组扫描出了86个病灶;该结果与王建武等的文献报告研究结果相似[7]。CT检查针对患者的出血性病灶而言,有较高的特异性,且检查时间较短,适用于随身携带,对抢救和急诊检查比较有帮助,如今在临床上依然被用来检查颅脑受伤。MRI检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多方位成像的优势,针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非出血病变比较敏感,已成为检查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常用的手段。MRI检查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1)普通的MRI无法检查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必须利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出现小血管破裂出血等症状才可准确判断。(2)多方位成像速度较慢,所以检查时间偏长,不宜用作抢救和急诊,也不可用于危重症病人。(3)针对脑白质的检测而言,会严重被主观因素而影响[8]。

综上所述,针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而言,CT和MRI两种检查方式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但相比之下MRI检查的灵敏度更胜一筹。

参考文献:

[1]王强.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7(4):64-66.

[2]张萍妹,杨万就.CT和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检测阳性率及病灶检出数量对比观察[J].华夏医学,2015,28(4):87-89.

[3]漆强,刘晓,邹玉林等.常规MRI、CT检查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1):58-60,63.

[4]湛洪基,雷益,李顶夫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4):13-15.

[5]郭会利,张敏,李树新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价值(附36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4):270-273.

[6]雷益,邱德正,朱嘉英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表现[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4):220-222.

[7]王建武,冯学彬,彭如臣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和MRI、CT诊断(附47例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8(6):4-7.

[8]葛仪龙.CT、MRI技术应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21(27):117-117,118.

论文作者:邓亿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4

标签:;  ;  ;  ;  ;  ;  ;  ;  

CT以及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检测阳性率及病灶检出数量的对比研究论文_邓亿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