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献学研究现状分析_文献论文

90年代中国文献学研究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文献论文,状况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通过对90年代初中国文献学论文发表情况的定量分析,全面剖析了文献学的发展状况。认为文献学研究正处在一个全面调整内部格局的阶段,注重从整体上研究文献的产生、分布、利用的现代文献学正在兴起,并对文献学的前景作了预测。

[关键词]文献学 图书学 版本学 校勘学 统计分析

1 文献科学 对文献的研究,由于人们的角度、目的、揭示方法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众多的学科,如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分类分、图书学、版本学、校勘学、发行学,等等,这些学科共同构成了一个密切相关的学科群,可称之为文献科学族系。其中单纯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属于文献科学。

1.1文献学(documentation)。这一学科是在文献工作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关文献加工、整理和利用的理论[1]。但是,长期以来,作为实践的必然产物,文献学却一直找不到其理论支点。迄今为止,对文献学尚无一致的定论[2]。据不完全统计,中外关于文献学的定义有23种之多,使文献学研究在文献科学族系中频频与其他学科撞车,不但造成文献科学族系中的混乱,而且使文献学长期得不到发展和应有的地位。

1.2在文献科学族系中,单纯以文献为对象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从文献的内容出发,着重从横向描述文献的内部结构和内在特征,如分类、目录、校勘、版本等;另一类是从文献的外部特征出发,注重文献的外部联系,从纵向探讨文献的产生、发展、流传、利用以及控制的过程和机制。应该说,无论从内在或外部特征出发进行的研究,都属于广义的文献学范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对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的内容上,因而,目录、分类等成为文献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关目录、分类的研究相继成为独立的学科。但随着社会对文献需求的急剧增加,文献外部机制的研究过于薄弱的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并成为现代文献学研究的核心。从而产生了对文献学的狭义理解,即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生产、发展、分布、控制和利用的学科。

1.3中国文献学可分为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献学研究逐渐超出了传统的古典文献学的范围,扩展到了对文献外部联系的探讨上[3],中国文献学实际上形成了现代和古典文献学交融发展的格局。一方面,古典文献学中的目录学和分类学已独立出来,自成一派;另一方面,现代文献学研究已经出现,但不占主导地位。具体地说,中国文献学包括:现代文献学、图书学、版本学和校勘学。

2 90年代文献学状况研究的意义、方法

2.1 90年代的中国文献学研究是在80年代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0年代的文献学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开始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从多角度探讨文献学的理论体系;二是注重探索文献分布、发展和利用的规律[4]。现代意义上的文献学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献学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范围,一方面注意引进国外文献学研究成果,如文献计量学等已被广泛接受;另一方面,注意从整体上研究文献的产生、分布、利用的规律,出现了大量文献学研究的论文和专著。据统计,80年代中期后,正式出版的各类文献学论著达300余种。

2.2 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中国文献学研究可以说也处在一个转折调整的关键阶段,牢牢把握文献学的研究方向,促进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每个文献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2.3本文通过对《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1990~1992年中文献学类(G256)4个学科(文献学、图书学、版本学和校勘学)的有关论文、期刊、作者的统计分析,以期对90年代初中国文献学的发展在总体上作一剖析。

3 论文数量及年代分布统计分析 3年中,有关文献学研究的文章有1篇,内容涉及文献学、图书学、版本学和校勘学。具体年代分布见表1。

表1论文年代分布统计

年代

文献学(篇) 图书学(篇) 版本学(篇) 校勘学(篇) 总计(篇) 比率%

1990 27 22

70

100

219

39.7

1991 23 40

5173

187

34.0

1992 43 29

5122

145

26.3

总计 93 91 172

195

551

3.1静态分析。从总体分布上看,每年平均发表论文184篇,其中,文献学31篇,占16.9%;图书学30篇,占16.5%;版本学57篇,占31.2%;校勘学65篇,占35.4%。因此,在整个文献学体系中,研究重心依次是校勘、版本、文献学、图书学。校勘学、版本学等传统文献学科,依然占主导地位。

3.2 3年文献学发展的动态分析。如图1所示,

图1文献学论文数比例变化趋势

横轴表示年代,纵轴表示每年发表的论文量占总论文量的百分比。

3.2.1总体上,文献学的论文量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在加大。1991比1990年下降了5.7个百分点,1992比1991年下降了7.7个百分点。虽然不能据此断言,文献学研究正走向衰落,但至少能说明在90年代初期,文献学研究正处于低潮,或者说,正处于一个转折调整阶段。实际上,如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考察,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2.2在4门分支学科中,上升速度最快的是(现代)文献学,经过1990~1991年的小幅度徘徊,到1992年论文量增加了19.2个百分点,分布比重从1990年的第三位上升到了1992年的第二位,明显处于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文献学界正在逐步调整研究重心,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文献学总体发展趋势并不矛盾。

3.2.3图书学研究在经过1991年的大发展后,趋于稳定,说明图书学正走向成熟。

3.2.4版本学在四大分支学科中的地位最为稳定,论文量占全部论文的1/3以上,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版本学已经基本确立了其牢固的地位。

3.2.5校勘学呈严重下降的趋势,可以说,文献学论文量总数的下降。实际上就是校勘学论文量下降的结果。从1990年到1992年共下降了30.7个百分点,从1990年分布比重的第一位下降到1992年的最后一位。校勘学正处在低潮期。

3.3通过对文献学论文分布的静态和动态分析,可以对9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献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就是,中国文献学正处在一个调整阶段:①传统学科仍占支配地位。其中图书学和版本学比较稳定,校勘学则走向低谷;②以研究文献外部特征为主导的现代文献学正处于上升期,其前景是光明的。

4 论文期刊分布统计分析 刊载文献学论文的期刊有300余种,根据文献学研究的具体情况,可将其分成情报学类、图书馆学类、图书情报综合类、学报类和其他类5种类型。对它们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见表2。

表2 期刊分布统计

4.1表2中的比率为每种期刊平均载文数。该表试图通过各学科期刊种类、载文量及平均载文数来反映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研究方向以及学科的成熟程度。

4.2现代文献学平均载文率为1.86,超过这个值的有3种类型的期刊,依次是:图书情报综合类、情报学类、图书馆学类,都在图书情报的范围内,因而,现代文献学的研究主要来自图书情报界。

4.3图书学的平均载文率为1.49篇,超过这一值的只有其他类期刊。另外,图书馆学类的期刊载文率也很接近。说明图书学研究的重点,已来自图书情报界以外的领域,或者说,已不是图书情报界研究的重点。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图书学已为社会所接受,并且正趋于成熟。

4.4版本学的载文率是最高的,达到1.93篇,散布在89种期刊中,而且有三种类型期刊的载文率超过了平均值。依次是其他类、图书情报综合类、图书馆学类。可见版本学在图书情报界内外都为人们所重视,版本学的成熟标志着版本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5刊载校勘学的期刊数是最多的,达119种,且年均载文量也达1.64篇。校勘学的研究重点来自其他领域和图书馆学刊物。校勘学同样是一个成熟的学科。虽然它正处于低潮,但是其发文量依然可观。

4.6如我们把平均载文率为1.00以上的期刊定为90年代初各学科的核心期刊,那么各学科核心期刊的分布情况见表3~6。

表3 文献学核心期刊

序号 刊名

相关载文量占载文总量的%平均载文量

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8 8.602.76

2 情报业务研究 6 6.452.00

3 黑龙江图书馆 5 5.381.67

4 图书与情报5 5.381.67

5 图书情报知识 4 4.301.33

6 江苏图书馆学报4 4.301.33

7 图书情报论坛 3 3.221.00

8 情报学刊 3 3.221.00

9 国外图书情报工作 3 3.221.00

10 国外图书情报工作 3 3.221.00

总计 4447.3

表4 图书学核心期刊

序号 刊名

相关载文量占载文总量的%平均载文量

1 文献 6 6.59 2.00

2 社会科学战线 5 5.49 1.67

3 古籍事理研究学刊 4 4.40 1.33

4 陕西图书馆

3 3.30 1.00

5 文教资料 3 3.30 1.00

总计

21 23.1

表5 版本学核心期刊

序号 刊名

相关载文量占载文总量的%平均载文量

1文献

23 13.37

7.67

2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7 9.88

5.67

3

四川图书馆学报

7 4.07

2.33

4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6 3.49

2.00

5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 5 2.91

1.67

6

江苏图书馆学报

3 1.74

1.00

7

图书馆员 3 1.74

1.00

8

四川师院学报 3 1.74

1.00

9

晋阳学刊 3 1.74

1.00

10 南京大学学报 3 1.74

1.00

11 文物天地 3 1.74

1.00

12 上海博物馆集刊

3 1.74

1.00

总计

79 45.93

表 6 校勘学核心期刊

序号 刊名

相关载文量占载文总量的%平均载文量

1

古籍整理研究学报23 11.79

7.67

2 文献 19 9.74

6.33

3

古籍整理与研究

7 3.59

2.33

4

江苏图书馆学报

6 3.08

2.00

5

贵州文史丛刊 5 2.56

1.67

6

津图学刊 4 2.05

1.33

7

晋阳学刊 3 1.54

1.00

8

文学遗产 3 1.54

1.00

9

山西大学院院学报 3 1.54

1.00

总计73 37.44

4.7各学科论文期刊分布的统计分析表明,图书学、版本学、校勘学这3个学科的研究重心多以图书情报界以外的期刊为主导,并且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核心期刊,3门学科都在走向独立。主要来自图书情报界的现代文献学研究将成为图书情报界研究文献学的主要领域。

5 论文作者分布统计 在1990~1992年的3年中,共有400多位作者发表了551篇文献学论文,人均约1.38篇。我们把发表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视作90年代初文献研究的活跃作者。

5.1现代文献学3年中共有79人发表论文93篇,活跃作者见表7。

表7 文献学活跃作者

发文数(篇) 作者姓名 活跃作者比率%

3 黄宗忠、卿家康、蒋永福、程磊

2 宫前、潘玉田、孙致善、倪波、贺巷超、陈富良 12.7%

5.2 3年中,图书学有89人发表论文91篇。活跃作者见表8。

表8 图书学活跃作者

发文数(篇)作者姓名活跃作者比率%

3沈望舒0.22

2沈津

5.3版本学有167人发表论文172篇,活跃作者见表9。

表 9 版本学活跃作者

发文数(篇) 作者姓名 活跃作者比率%

4曹之李致忠

3沈津 屈礼萍 黄永年 0.048

2张殿舒

刘孔伏 欧阳健

5.4校勘学有180人发表论文195篇,活跃作者见表10。

表10 校勘学活跃作

发文数(篇) 作者姓名

活跃作者比率

3 张觉丁福林

张择铎 王瑛 周乾溁

王继如 邓安生 蔡文 0.072

2 李裕民 崔文印 钱仲联

唐鸿儒 刘重来

5.5活跃作者的比重在4个学科中的次序分别是:文献学、校勘学、版本学、图书学。其中,现代文献学的作者最为活跃,这也反映了文献学发展的趋势。

6 结论 90年代的中国文献学研究正在进入一个调整布局的阶段。现代文献学正在兴起,一些传统学科正逐渐向图书情报界以外渗透,并开始形成自己特有的学科领域。可以预见,中国文献学的格局中,现代文献学的比重将增加,从而直接带动文献学的全面发展。

中国现代文献学的迅速发展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这是同中国的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是时代的要求。中国正在加速经济建设,对文献需求的特点表现为目的性明确,质量要求提高,数量增加,时效性强,更重要的是,文献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从而使广大文献工作者不仅要揭示文献的内容,而且要从文献的外部结构、外部联系来研究文献,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文献,而这正是传统文献研究的薄弱环节。

其次,现代文献学的兴起,是新技术革命的结果。新技术使文献的存贮介质、记录手段及功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献内容的揭示变得相对容易。因而文献的产生、发展及流通过程中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文献学研究方向的转移也就成为一种需要。

再次,传统的学科趋向独立,也使文献学开始向现代文献学的方向发展。由于目录学、分类学、版本学等学科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方法、领域,并相继脱离文献学自成一门学科,这也使文献学转变其研究方向。

在中国,学者们对文献的特征属性、文献学定义、体系以及专科文献学等的研究,体现了学者们的研究主导思想正从注重文献的整理转向文献的利用。可以说,中国现代文献学的兴起必将对整个文献学和文献学族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Analysis on Documentation Research in the 1990’s in China

Chen Gang and Wang Weijun

(Colleg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The authors thy to analyse quantitatively the articlespublished on the Chinese documentation and discuss its development.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documentation is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internal readjustment.Modern documentation which puts emphasis on the research of document’s production,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is flourishing while the research of the traditional document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mature and is evolving a special field of its own.Finally,the authors give the prediction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标签:;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献学研究现状分析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