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情境的创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中学生论文,数学教学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使学生肯学,教师就要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在教法上着眼于“导”。根据学生求知欲和自尊心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兴趣,激励进取,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使他们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享受成功的欢乐。
一、在知识引入时,激发求知欲,唤起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教学中,我很重视在概念的引入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面积的意义”时,一上课,老师说:“我们的祖国东起乌苏里江畔、西到帕米尔高原,北从黑龙江的漠河、南到曾母暗沙,我们国家真是地大物博。”接着问:“谁知道,我们国家国土的面积有多大呀?”“对!960万平方公里。”老师又问:“你们说咱们的国家国土面积大不大呀?”“那什么叫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的意义’。”这样一下就把学生们对祖国的热爱与今天的学习联系起来了。
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一上课就要把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到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使他们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投入对知识的探求。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老师问大家:“生活中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角?”当学生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墙角是不是角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角。”学完了角的概念以后,学生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大家认识到墙角不是一个角,而是由三个角组成的。
在学习角的性质时,老师说:“我在纸上画了一个60°的角,在黑板上画了一个60°的角,又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60°的角。同学们,哪个角最大呀?”一个学生说:“当然是操场上的那个角大!”一句话引起了争论。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30°的角,“我要把它放在10倍的放大镜下一看,同学们,你们说现在老师看见的角是多少度了?”学生一算放大10倍,便说“现在的角是300°了。”一句话又引起了一场争论。通过热烈的讨论和实际测量,得出的结论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粗细无关,决定于夹角的大小。
要促使学生肯学,教师就要抓往引进、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态势,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教师就要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
1.在联系中掌握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所学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着的旧知识的理解与领会程度,必然会对掌握新知识产生思维上的心理转移。
如: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先让学生讲述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14×2就是2个4加上2个10,用4×2+10×2,也就是用乘数2分别去乘个位上的4和十位上的1,再把两个积相加。我又让学生回顾长方形周长怎么计算,学生说可以长×2+宽×2,还可以(长+宽)×2,这样通过以前已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把学生将要学习的与他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联系起来。
又如,在学习多位数读写时,要抓住最基本的、最有普遍意义的概念进行迁移。首先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如复习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1个百,10个百是1个千;一千里有10个百,一百里有10个十,一个十里有10个一;3485是由3个千、4个百、8个十、5个一组成,是由3485个一组成,是由34个百、85个一组成等。让学生看见一个四位数就脱口而出地读出,这样使学生对个级中最基本的、最有普遍意义的概念“数位”、“计数单位”、“进率”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多位数读写,为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迁移条件。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状况是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内部因素,这种概念的清晰程度是决定新知识的学习和保持的重要条件,这些知识的掌握过程,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是为学习后面知识积蓄能力的过程,也是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的过程。
2.在比较中区分
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中抓住“同样多”、“差”这一基本概念进行比较,抓住标准量也就是确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实际上是相互对比的过程。如:以10只白兔为标准量,那么比白兔多就是有一个同样多的10只再加上多出的一部分,比白兔少就是在白兔同样多的基础上去掉少的部分,在比较中去理解概念,使得矛盾得到统一。
3.在运用中提高
当新学的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种教材的知识结构,所展示的每个新概念,应尽量使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自己学会新的知识。
如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个新知识与旧知识相比,只是数位增多,但计算关键都是抓“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先复习
从以上三个层次的设计中,每个例题总是放在一定的关系和一定的联系中让学生学习并展示了三个层次难度的顺序性,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的结果,而且懂得计算的过程;不仅有利于计算本身的正确和概念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这节课充分运用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地将万以内数加法法则迁移扩展,通过数域的扩展,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这一法则,使学生在运用中提高,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在知识的深化中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条件
概念形成后,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它,就要通过开阔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概括、比较,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系统梳理成线,进一步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深化理解中进一步掌握。
如:当学生学习了运算后,帮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当加数不相同时,则不能转换成乘法,而所有的乘法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联系,那么减、除之间有联系吗?它们之间也是转换的关系,当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相同数时,则减法可转换成除法。问学生这样一题:192—6可以连续减多少个6?如果不用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学生就只会傻减,实际上就看192里包含着几个6,有32个6就可以连续减32次。
这样的沟通,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升华,体会到知识结构是相互联系的,深刻地揭示了认识对象的内在联系。
另外,在练习中通过追问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学习了小数比较大小之后,出这样一道练习题0.52与0.25比大小,就连学习比较差的学生都能马上正确地回答0.52>0.25,教师抓住这道很容易的题追问:“为什么说0.52>0.25?”一个学生说:“我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十分位,十分位上5大于2,所以0.52>0.25。”这个学生是从比大小的方法这个角度回答的。又一个学生说:“0.52表示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52份大于25份,所以0.52>0.25。”这是从小数的含义去理解的。又一学生说:“0.52里有52个百分之一,0.25里有25个百分之一,计数单位相同,52个计数单位就大于25个计数单位。”这是从小数的组成去理解的。最后又一个学生说:“在这两个小数的后面都加上一个‘元’字,那么5角2分大于2角5分。”他是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的。一道非常容易的题由于教师的追问,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起到了易中求深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设情境,就要求教师要以丰富的情感,生动的直观把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新颖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诱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使他们享受获得新知的乐趣。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