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带来了论文,制造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虽然仅有短短的近一年,但是我国制造业却已初步体验到了入世后国内外市场更加开放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加入世贸组织近一年来,我国认真兑现入世承诺,对外开放的大门更加敞开。从制造业的总体运行表现看,这一年内既没有受到进口商品的明显冲击,也没有出现外商大量进入的异常情况。与入世前的预期不同的是,从出口看,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受惠程度不高,比较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短期内却受益比较明显;从进口看,原以为入世后受冲击和影响最为严重的汽车工业受冲击程度并不高,钢铁、化肥等的进口高增长却对国内产业形成高压。一年时间过于短暂,入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尚未充分显现。随着时间推移,各产业受入世的正负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短期受益较多的产业仍然存在着长期的隐忧,甚至存在今后几年出现与入世第一年完全相反走势的可能。
机械电子行业受益比较明显
受入世的影响,今年以来中国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国际市场环境进一步好转,从而成为入世的最大受益部门。据海关统计,今年1—8月,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1891亿美元,增长23.8%,占全国外贸进出口的49.3%,净增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增量的68.43%。其中出口952.6亿美元,增长27.2%,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约10个百分点;进口938.4亿美元,增长20.4%,进口增幅低于出口近7个百分点,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从出口类别看,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家用电器类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和零附件、家用电器及零件为出口前两大类产品,前8个月累计分别出口193.46亿美元、119亿美元,分别增长57%、40%。同时,发电设备、纺织机械、钟表、自行车等去年出口下降的产品,今年止跌回升。在出口的拉动下,机械、电子等装备加工行业产销形势进一步好转,1—8月,机械、电子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2.7%和21.1%,产销率达到97.18%和97.72%,成为今年工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这些行业和产品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二是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一般认为,中国大多数产业最大的比较优势是拥有低廉但质量高的劳动力价格,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凭借成本价格优势取得比较优势,而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处于比较竞争弱势。为什么入世对中国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这类资本密集型产业产生的积极影响反而较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加明显呢?从入世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这类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保护程度较低。机械电子产业及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引进技术、产品和资金最多的产业部门,因此,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入世前这些行业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实际保护程度较轻,加入世贸组织后调整的幅度也较小,很多产品不但具有较强的国内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之后,随着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这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能力自然会进一步显现出来。从入世后中国机电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进出口表现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即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其入世的受惠程度越高,越是政府保护的产业,其所受到的冲击越大。
第二,出口结构适应了国际分工的需要,出口受限程度较轻。客观地看,中国机电产品特别是通信设备等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正是这一技术上的差距,一方面使出口的产品主要以满足工业化国家低端产品的需要为主;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大量的高技术产品,从而使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在这一领域形成产品和市场的互补。这种互补结构,使入世谈判时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对进口中国的机电产品和通信设备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放得较宽,因此入世后中国机电产业和部分通信设备就比较快地享受到了市场双向开放带来的好处。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较多,全球化或国际化特征明显。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机电产业是外商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领域和行业。入世后,由于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进一步接轨,市场透明度增加,更多的机电和通信设备生产厂商加快了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很多跨国公司更是计划将中国作为其全球通信设备的生产基地。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使中国机电和通信设备产业具有明显的“两头在外”的全球化(或国际化)特性。今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446.2亿美元,增长26.1%,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增长38%,中外合作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出口分别增长9.7%和11.0%,成为带动机电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表明,越是全球化特征明显的产业,由于其产业链的配置范围和方式与外部经济活动的联系越紧密,而入世无疑将改变国内外同一产业的联系方式和深度,因此,国内产业受入世积极影响的可能性将明显加大。
一部分传统产业比较优势未发挥
我国纺织品、皮毛羽绒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等劳动密集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依托于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在国际产业分工,国际贸易中形成了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是我国多年来的出口大户。按理说,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中,这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应该能够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从入世后这些行业的表现看,除纺织行业表现比较平稳外,大多数行业的出口增长并不是十分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迹象。
受入世后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在上述行业中,同一行业中不同产品的受惠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在纺织行业中,针织物及钩编织物,特种机织物、化学纤维长丝、工业用纺织制品等制成品1—7月的出口金额累计分别增长了46.4%、40.1%、36.9%、34.7%,而初级产品中的蚕丝、动物毛的出口则分别下降了13.6%和10.1%。在贱金属及制品行业中,铝及其制品、铅及其制品的出口分别增长了50.5%和19.3%,锡及其制品、锌及其制品,镍及其制品、钢铁的出口则分别下降了53.6%、20%、22%、12.7%。
从入世的角度看,我国一部分传统重点出口行业的预期效应之所以未能转化为现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入世前纺织、服装等传统重点行业对部分国家的出口长期呈两位数增长,致使其国际市场份额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较高的国际市场份额基数和低需求弹性制约了入世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二是谈判时发达国家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放的条件较为苛刻,入世后虽然取消了对部分产品的配额限制,但最终取消配额限制还有一个协议规定的过渡期。根据中美协议,我国承诺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数量的年增长率不得超过7.5%(毛纺产品为6%),否则美国可以单方面采取提高关税、设置配额等保护性措施。根据WTO规则中的“双边谈判多边适用”原则,其他成员也可以使用这一协议中的内容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而近年来我国对部分国家的出口是呈两位数增长的,这一约束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钢铁化肥等行业产品进口增长快
入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初期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减让进口关税的影响。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中国于2002年1月1日大幅下调了50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降低到12%。由于关税上限是约束性的,实际关税水平比承诺的关税水平要低一些,且关税降幅不同,有些行业或产品承受的压力较大。二是取消非关税措施的影响。按照入世承诺,中国自2002年1月1日起取消了钢铁、腈纶、涤纶、聚酯切片、化肥、部分轮胎等产品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到2005年将取消所有配额、许可证和特定招标。在五年过渡期间,保留的部分产品配额也都明确了基期配额量和增长率,由于基期配额量较大且增长率高,配额的保护作用大大弱化。受此影响,入世后钢铁、化肥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异动迹象,而备受关注的汽车行业则因种种原因避免了入世初期的进口冲击。
自去年以来,国际上刮起了一阵限制钢材进口的风潮,引起了各国反倾销、进口限制的连锁反应。2002年3月20日美国紧急提高钢铁进口关税的“201条款”正式生效。根据这一方案,美国对钢材、长板等进口的主要钢铁品种,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高达8%至30%不等的关税。美国启动201条款以后,欧盟、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纷纷采取了临时保障措施或者进口限制措施,而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又大幅度降低了钢材进口关税和取消钢材进口限量登记等非关税措施,从而使一些钢材出口国的大量低价钢材涌入国内,对国内钢铁产业形成巨大的冲击。据统计,今年一季度钢材钢坯的进口量为491万吨,仅3月份就达到267万吨,创最近几年来的历史最高记录;与此同时,出口量却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出口仅119万吨,同比下降33.89%。钢材的进口高增长和出口的大幅下降,致使我国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今年一季度钢材价格比去年同期又下降了200—300元/吨,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库存和产成品资金增加,实现利注下降43.86%。为保护国内钢铁产业,中国按照世贸组织规则采取相应措施,决定自2002年5月24日起180天内,对普通中厚板等9类48个税号的进口钢铁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的临时保障措施,同时对原产于与中国签有双边钢铁贸易协议的三个非WTO成员——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钢材实施进口限定数量管理。但是,实行临保措施后,境外资源对国内市场仍然保持高压态势。据海关统计,5、6、7、8四个月份全国分别进口钢材209万吨、235万吨、255万吨和252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3.7%、58.8%、49%和48%,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目前除不锈钢板、硅电钢、普通条杆、无缝管外,其余5个品种钢材的进口量都超过了各自的限制数量。由于临保措施11月24日到期,之后一个月进口钢材不再受临保措施限制,且临保措施只适用于钢材一般贸易进口,加工贸易不受临保措施限制,再加上按规定进口份额不超过该种产品进口总量3%的原产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产品不适用临时保障措施,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与中国签有双边钢铁贸易协议,双边协议列明产品不适用临时保障措施,因此,下半年我国仍面临关税减让、取消限量登记的问题,境外进口压力仍然沉重。
我国是世界化肥消费第一大国,化肥进口量最高时曾达世界化肥进口总量的30%左右。目前,我国进口的化肥品种,主要是钾肥、磷酸二铵和复合肥等。由于今年以来几个化肥品种的准入量基本用足,钾肥进口又没有限制,因此国内化肥市场受到的冲击程度并不亚于钢铁行业。据海关统计,今年1—8月,中国累计进口肥料122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6.6%,累计进口余额169303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8%。其中,化肥累计进口608万吨,增速高达81.5%,累计进口化肥金额9818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6%。作为支农产业,我国化肥是微利行业,近几年几乎没有利润(现有34.1%的企业亏损),在进口高速增长的压力下,今年前八个月国内化肥行业的产销及利润增长较去年同期进一步回落,生产经营形势进一步恶化。另外,据世界化肥协会(IFA)报告分析,今后几年国际化肥市场仍将供大于求,如果不能较好地把握调控手段和采取相应的政策,进口化肥势必对国内市场造成更大的冲击。
从产业成熟度、市场开放度以及生产经营能力判断,汽车工业应该是入世后受冲击和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部门之一。但是,实际的运行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今年1—8月,全国累计生产轿车63.37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51%,汽车消费市场增长率达到4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进口车销售量增长不足10%,和去年入世以前的比例大体持平。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被压抑许久的需求,在进口车价格没有任何下降趋势的时候,呈现出爆炸性释放。有关机构曾测算,去年国内的短期等待人群就有5万人左右,这5万人的消费欲望已经在今年前两个季度消化完毕,而且几乎90%以上的消费者都购买了国产汽车。二是入世以来由于国家仍然执行严格的进口车配额的限制,中国汽车行业关税和非关税措施还有3年左右的过渡期,再加上其他种种客观性的原因(如批文涨价等),因此,虽然关税降幅较大,但进口车未出现预期的大幅激增。但在这两方面的因素淡化之后,汽车行业受入世冲击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出来,国内汽车行业仍然面临产业损害的潜在威胁。
少数出口行业产品价格下降
受美元贬值和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影响,今年以来,中国重点出口行业产品价格继续呈下降趋势,其中,中、高技术产品类出口价格的下降更为明显。这说明,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中国制成品出口价格的负面影响并未因入世而得到缓解。在海关统计的13大类出口制成品中,有8个类别产品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这些产品有一部分恰恰是今年出口增长较快的行业。据海关统计,今年1—8月织物制手套、帽类产品累计出口数量分别增长18.3%和27.2%,但金额仅分别增长7%和12.9%,从而造成单价分别下降9.6%和9%。从电子行业中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彩电业来看,2002年前8个月中国共出口彩电1095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54.8%,但出口单价却由上年8月的118.6美元/台下降到今年8月的116.7美元/台。由此可见,入世后中国出口增长主要是数量增长拉动的结果,出口效益的改善幅度大大低于数量的增长幅度。
从1—8月进口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看,在海关统计的11类制成品中,除两类产品的价格较去年同期有所上涨外,其他9类产品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入世的角度看,促使进口产品价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关税下调,使进口产品的价格相应下降,剔除这个因素,进口产品的利润相对于出口产品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进口商因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明显低于出口的损失。二是入世后,为抢占中国市场,国外生产、经销商采取了低价销售的市场战略,并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威胁。
从出口价格变化的趋势上看,中国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市场,都是极具竞争性的市场,在这一市场上,价格竞争仍然是竞争的主要形式。对大多数制成品国际贸易来说,中国基本处于供应链的末端,不论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服装还是属于高技术产品的通讯设备、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中国由于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严重依赖外国的技术创新,赢利能力受到限制和挤压。即使是那些中国企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高技术产品,也大都属于这两类产品中的低端产品,无论从质量、性能、技术创新和外观设计都与发达国家甚至亚洲四小龙等发展中经济体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出口产品价格处于低档位,与一般的制成品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在出口产品结构不能完成升级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价格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将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从进口价格的变化情况来看,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技术、资本货物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一半以上以出口为目的的加工贸易进口大量来自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对发达国家进口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和升级,形成垄断价格的可能性就越大,价格的走势将随竞争格局的演变而变化。
贸易摩擦增加多反倾销全面启动
我国自1996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据统计,从1979年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在欧盟被反倾销起,截止到今年4月,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494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我国出口贸易额150多亿美元。入世以后,国际市场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居高不下,从温州打火机欧盟遇阻事件,到号称“入世第一战”的钢铁临保措施的出台,再到DVD专利纠纷以及针对中国纺织品、农产品设置的“绿色壁垒”等非关税贸易摩擦,都昭示出WTO对于中国来说,机遇是潜在的,而挑战则是现实的。在贸易伙伴滥用保障措施和反倾销措施时,为减轻贸易摩擦对国内产业的损害程度,中国政府在不打折扣地履行成员义务的同时,于2002年1月1日开始施行《反倾销条例》。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四个月里,中国反倾销案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入世后中国与WTO成员贸易摩擦不减反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国际角度看,全球经济明显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尤其缓慢,特别是去年,全球贸易发展放慢,而在这种情况下,贸易保护就容易抬头;二是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高关税下降,关税已不再是主要的贸易障碍,非关税措施必然增多。三是一些国家仍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采取歧视性政策。
2002年1—8月传统出口产品累计出口增长情况
毛、革、皮及其鞋帽伞及羽绒
行业 纺织原料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 矿产品
制品 制品
-12.3%资料:
出口增速16.3%11.6% 7.7% 4.8%
《中华人民共和
国海关统计》
出口产品1—8月价格变化情况
产品2002年1—8月平均价格 2001年1—8月平均价格价格升降
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87.75美元/台 106.67美元/台
-17.7%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27.99美元/台 23.23美元/台20.5%
塑料制品1321.51美元/吨1356.45美元/吨 -2.6%
电动机及发动机 0.73美元/台
0.73美元/台 0%
医药品 8870.18美元/吨9193.03美元/吨 -3.5%
成品油 214.81美元/吨 239.05美元/吨
-10.14%
钢材401.58美元/吨 390.45美元/吨
2.85%
煤 30.43美元/吨 28.50美元/吨6.76%
船舶25062.86美元/艘
26731.09美元/艘 -6.24%
焦炭及半焦碳66.61美元/吨 67.55美元/吨-1.4%
水泥31.68美元/吨 31.24美元/吨1.37%
集装箱 2120.11美元/个2348.72美元/个 -9.7%
原油158.44美元/吨 194.31美元/吨
-18.5%
进口产品1—8月价格变化情况
产品2002年1—8月平均价格2001年1—8月平均价格价格升降
肥料138.21美元/吨
142.33美元/吨
-2.9%
未锻造的铜及铜材1972.47美元/吨 2191.8美元/吨
-10%
钢材482.88美元/吨
608.51美元/吨
-20.6%
汽车和汽车底盘 241337美元/辆
244191.7美元/辆 -1.2%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60.78美元/台75.52美元/台-19.5%
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0.7美元/个 0.63美元/个 11.5%
纸及纸板548.2美元/吨550.32美元/吨
-0.4%
铁矿砂及其精矿 24.83美元/吨27.72美元/吨-10.4%
初级形状的塑料 823.21美元/吨
822.59美元/吨
0.1%
纺织用合成纤维 976.26美元/吨
1064.54美元/吨 -8.3%
成品油 175.88美元/吨
180.88美元/吨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