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产业经济理论的力作——评刘志彪著《产业经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力作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产业竞争力问题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焦点和重心。不仅许多发达国家为优化其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纷纷抛弃不干预政策,以国家的力量参与或插手产业经济活动,如在高科技领域展开争霸战,对新兴的成长产业进行扶植保护,对衰退产业进行调整援助,对公用事业和基础领域直接插手建设,运用反托拉斯政策促进市场竞争,利用规模经济政策鼓励适度集中,等等;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主动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和结论来确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定产业政策,把注意力从促进总量平衡和总量增长转向结构优化上面来,从结构变化中求速度、求效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不例外。由于对产业问题的研究时间不长,国内学者大多侧重于产业组织、结构,侧重于产业政策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把两者融合起来,并用现代经济研究方法,对以我国工业化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关联三大问题进行综合的深入的研究尚少。
近读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刘志彪教授的新作《产业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深感欣慰。作者采用了现代经济研究方法,考察在以工业化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关联三大问题,试图通过对这些关系动态变化规律的分析,揭示产业政策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同时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提供理论指导。
在产业结构上。首先,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是揭示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其动因。作者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的未来趋势的研究,寻找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为规划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制定产业政策服务。同样,也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技术进步、产品及市场开发找到目标及依据。其次,对产业结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研究。作者指出,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一方面,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生产结构的高变换率;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是一个部门化的过程,产业部门间技术变化的差异的差异、生产率上升的差异以及组织变化和制度创新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了经济增长在部门间的差异和经济总体的增长特征。因此,对于产业结构变化的动态研究,就可从两个视角:一是从经济增长拉动结构变化的角度,研究不同经济增长发展水平下产业结构变化的状态和特征;二是从产业结构变迁推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动条件;三是对产业结构政策抉择的研究。产业结构分析的目的在于选择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为此,在作者看来,首要是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或推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由于政府在产业结构管理中,重点扶植哪些产业以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转换,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都很大的行为,所以必须依据一定理论指导和国情的研究慎而又慎地选择。
在产业组织上。作者通过组织理论、产业竞争模型、非价格竞争中的广告与技术创新以及兼并与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产业组织政策等几个层面研究了产业组织问题,作了以下几项有意义的探索:第一,作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产业内企业间竞争与垄断关系的应用经济理论。与标准的微观经济分析不同,产业组织理论把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主要研究各种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实证及规范含义,在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旨在提高市场绩效的各种管理政策效应。为此,他采用“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对产业竞争模型进行研究,并引入对现实经济中市场结构与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第二,作者在研究广告这种形成产品差异化的竞争手段所具有的潜在的促进或阻碍竞争的效应的同时,揭示技术变化与市场结构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性。尤其是作者对中国企业技术进步机制独到的分析与见解。第三,作者指出,产业组织理论不能只考察特定产业,而应把跨越多种产业的企业组织作为分析的中心之一,分析企业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以及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效应,揭示其内在机理和变化规律。第四,作者在着重介绍产业组织政策的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考察了产业政策在中国的实践问题。如中国产业组织规模政策的选择问题,中国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问题等等。很明显,作者诸多的探索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现代企业竞争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产业关联上。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是从产业关联分析与管理、产业关联的空间与时间等几方面进行的。产业关联分析是借助于投入产出表(即产业联系表)对产业间在生产、分配、交换上发生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认识一国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及其特征,进而为经济预测、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服务。该方法于本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节夫首创。但该书作者认为,近年来投入产出分析在分析对象和分析手段上有了长足的进展。在分析方法上,将最优化理论、经济计量理论、动态控制理论与投入方法结合起来的研究,也正在进行。投入表提供了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过程和产业间相互关系的完整而系统的经济信息,可以利用它为一国的产业经济管理提供多种服务。对产业关联进行管理,主要是利用投入法这个有效工具,深刻地认识一个国家的产业现状,探索产业发展的规律,预测产业结构变动的结果以及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接着,作者从空间与时间上探讨了产业关联问题,并站在中国产业的角度考虑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与国外产业的相互关系。最后,还就产业结构规划与控制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正确地规划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连续的过程,在该过程中,除了要有正确的国情认识和选择正确的规划产业结构的基准外,还需要运用一系列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手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结合经济理论的分析与汲取有关产业管理专家的经验。
综观全书,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数端:其一,具有一定开拓性。由于我国学者过多地关注现实中产业的制定与执行(兴许是出于对现实功利的过分追求),因而很少有学者运用现代经济研究方法,融合产业的分析、组织与管理,并在以工业化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发展中,较为系统地探求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关联的三大问题。这无论是对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学学科的建设,还是对实践中的产业政策的正确地制定与有效地执行,无疑是项有益的工作。因而,作者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我国该学术领域的不足。其二,现实性。作者认为,中国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和结论,大力推行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产业政策,显得尤为紧要与迫切。这是因为,推行和运用产业政策,可以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可以在我国市场机制发育的前提下,引导和干预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逐步形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现代竞争的微观基础;可以塑造新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显然,该书的出版,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其三,实证性与鲜明的个人观点。作者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产业的三大问题,尽管引用了国外学者的理论与模型,但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用来分析中国的产业中诸多问题,并用以阐发自己的观点,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些观点与见解,可从书中各章节中发现。可以说,见长于对问题的思索并发表个人独到见解是作者研究问题与著述的一贯风格。
作者对正在成为产业经济研究中的新领域,如外部经济效应中的基础设施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对作为发展中、具有大国经济和开放经济特征的中国的产业经济分析,如产业的地区配置问题、经济体制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等,还应作深入的研究,相信刘先生一定会在今后的研究中向读者拓展出更为优秀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