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边防支队 云南 665000
【摘 要】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研究的逐渐深入,对其发病因及机制也有了较为广泛的认识。现归纳如下,以期对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所帮助。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发病机制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胃食管反流病在我国发病率日趋增加。该病的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引起该病病因机制也有了较广泛的认识。
一、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指的是患者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组织的损害。该病发病率高、病程较长、易复发,主要症状有烧灼感、反酸和胸痛。胃食管反流是引发食管炎的重要因素。
二、引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分析
1、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
下食管括约肌(LES)是食管末端和胃连接处约3~4 cm的环形肌束,为一高压带,静息压为10~30 mmHg(1 mmHg=0.133 kPa),可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LES舒张,允许食物进入胃内。食物进入胃后LES收缩,防止胃内容物反流。LES压力的降低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原因,LES压力越低,反流越严重。
LES压力受神经、体液控制,但一些因素可以使LES压力降低,如缩胆囊素、胰升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一些激素,高脂肪、巧克力等食物,多巴胺、地西泮、钙离子拮抗剂、吗啡等药物,都可降低LES静息压。妊娠、含黄体酮避孕药也可影响LES的功能。另外,如妊娠、腹水、呕吐、负重劳动等引起的腹内压增高,以及如胃扩张、胃排空延迟等引起的胃内压增高,均可引起LES压力相对降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
一些手术造成LES损伤。LES切开方向与术后His角的改变程度密切相关,影响了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严重程度。Heller手术切断了左侧LES,破坏了套索纤维,使His角由原来的尖锐变为圆顿,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术后反流。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多从胃小弯侧入路,对His角影响不大,避免了严重的胃食管反流。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与吞咽过程无关,可持续10~45 s。自发LES短暂松弛,可能由胃充胀引起的迷走-迷走反射或不完全吞咽引起的长阵阈下迷走神经刺激所造成,是正常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也是LES静息压力正常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临床证实,前180°胃底折叠局部张力小,降低了对胃底和食管的牵拉,可有效缓解严重患者症状。
2、食管清除能力下降
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性收缩、大量分泌的唾液、黏膜表面HCO3-离子以及重力作用等清除反流物。当唾液产生异常和或食管的蠕动幅度减弱、消失或出现病理性蠕动时,其消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反流物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清除,加重对食管黏膜的损伤,继续破坏食管屏障,影响食管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某些疾病如食管裂孔疝、黏膜炎症、硬皮病等导致食管肌肉或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受损,可引起食管清廓能力的下降,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3、食管黏膜防御作用减弱
食管黏膜屏障包括:①上皮前因素:黏液层、黏膜表面的 HCO3-浓度、不移动的水层;②上皮因素:上皮细胞间连接结构和上皮运输、细胞内缓冲系统、细胞代谢功能等;③上皮后因素:组织的基础酸状态和血液供应情况。当黏膜防御屏障受损时,即使正常反流也可导致 RE。任何导致食管黏膜屏障作用下降的因素如长期吸烟、饮酒以及抑郁等,将使食管黏膜屏不能抵御反流物的损害。许多研究表明生理水平的酸反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烧心症状,黏膜抵抗损伤和修复损伤可能是主要原因。
4、反流物的攻击作用
反流物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是导致食管损害的重要因素。当胃内pH<4.0时,胃蛋白酶被激活,引起黏膜损害。pH值越低,酸暴露时间越长,黏膜损害越重。反流液中还常混有胆汁、胰酶及十二指肠液,这类物质引起的食管黏膜损害称为碱反流性食管炎。酸和胆酸在食管黏膜的损害中具有协同作用,胆酸破坏黏膜的紧密连接,使胃酸和胃蛋白酶造成黏膜深部严重损伤。十二指肠内容物中的胆酸、胰蛋白酶、溶血性卵磷脂还可损伤胃食管黏膜。胆汁也可单独引起食管炎。
5、食管内脏高敏感
正常生理量的胃酸反流可引起患者产生烧心症状,说明非糜烂性食管炎患者可能对胃酸有高度敏感性。引起食管感觉敏感的因素,主要有化学刺激如酸、内在刺激如压力、机械刺激如球囊扩张、温度刺激如冷热流体等。各种传入神经的受体暴露于酸性环境时均可以敏感化。致使更多的感觉刺激输入到脊髓背角神经元,导致这些神经元的阈值降低。初级传入神经敏感性增高称为外周敏感化,随之脊髓背角神经元敏感性的增加称为中央敏感化。这些机制建立后会使组织对原本无害的刺激发生敏感,并长期保持。目前,外周与中枢敏感化被认为是食管疼痛和高敏感的重要机制。
6、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
我国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胃体胃炎患者根除Hp后,胃酸分泌从低酸恢复至正常(增加),可能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危险性。不根除Hp长期 PPI 治疗会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两害相权取其轻”,长期服用PPI者还是应该根除Hp。
7、中医认识
中医家对胃食管反流病病机的认识目前尚不统一。多数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情志失调和饮食不节。基本病机为肝胃郁热、胃失和降者。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日久化热,横逆犯胃,脾胃运化失常,挟胃中酸腐之气上逆。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食积中焦、肝失疏泄,脾胃升降气机受阻,上干于食管而出现嗳气。病位在食管、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有研究认为,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病机关键。胃主降,脾主升。脾气虚,则胃气化源不足,推动乏力,反而上逆,出现嗳气、反酸等症状。此外,湿热、气滞、痰郁、瘀血等邪实内阻,亦可致浊气上逆。
三、结语
胃食管反流病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但基本途径是胃食管交界处的抗反流屏障削弱,产生反流。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酸、胆汁等密切相关,但胃食管反流病是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神经系统调控功能失常参与其发病。
【参考文献】
[1]王瑞,唐艳萍. 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02):201-203.
[2]张岩,赵松,任爽,李向楠,朱登彦,赵佳,黄琪,吴彬,卢家奇,吴恺.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01):261-263.
论文作者:申鸿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5
标签:食管论文; 黏膜论文; 因素论文; 损伤论文; 胃酸论文; 括约肌论文; 压力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