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电网建设规模居高不下,电网设备规模迅速增长,运检工作量日渐繁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面临新的挑战。在电网建设规模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探索研究新时期电网生产指挥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是电力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某地区电力企业工作实际,在分析电力企业生产指挥现状的基础上,根据“1+1+N”(即一个生产指挥中心、一个智能运检管控平台、N个智能运检新技术应用)建设思路,就今后如何推进电力企业生产指挥体系建设作粗浅探讨,旨在有效保障大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上提升电力企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电力企业;生产指挥;体系建设;电网安全运行;生产效率
1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工业4.0”等概念相继提出并实践[1],工业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但与此相比,电网运检模式相对滞后,电网设备、运检业务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新技术的优势在电网运检领域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和高效利用,传统运检工作方式和生产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电网安全运行和运检精益管理的要求。因此,电力企业迫切需要在原有的生产组织体系上进行完善、优化,进而构建全新的生产指挥体系。
2生产指挥现状分析
2.1生产管理模式有待改善
传统的运检专业生产模式主要以人力资源投入为主,管理模式粗犷[2]。随着电网规模进一步扩大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依赖增加运检人员数量来应对输变电设备规模增长和精益化管理要求提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具备科学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其难以适应电力企业和电网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生产安全、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2.2生产指挥流程有待优化
目前运检专业生产指挥方式主要以分散指挥为主,缺乏专业协同、团队协作和有效的智能化支撑手段。现场生产信息以人工收集为主,且信息分散于多个孤立系统[3];生产指挥与作业现场交互以电话、短信等传统通讯手段为主,难以实时大量信息并发互动;辅助决策以人员经验和预案方式为主,应对突发大范围紧急状况的处置能力较弱;整体指挥管控工作难度大、效率低,指挥作业模式存在业务链条过长、指令层层衰减、基层信息易失真的弊病,难以适应电网安全运行和运检精益管理的要求。
2.3信息支撑系统有待加强
现阶段生产指挥体系各信息系统虽能支撑企业生产经营,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涉及生产指挥业务主要包括D5000系统、统一视频平台、辅控一体化平台、OPEN3000系统、故障录波及保护信息系统等多个信息支撑系统,不同的信息系统,由于技术性能不同,实际使用过程中,系统间兼容性较差,各类生产信息分散在各信息系统中,缺少信息汇聚中心,生产信息未得到有效汇聚,易形成数据“孤岛”,导致生产指挥工作因缺少信息数据支撑而开展受限。二是基于现有信息支撑系统的新技术应用不足,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仍未得到充分、有效应用,生产指挥业务的高级应用程度尚浅。
2.4生产指挥队伍力量薄弱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配网建设规模逐步加大,电力企业面临电网项目多,生产任务重而生产指挥队伍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生产指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处于建设的初期阶段,受人员配置、办公场地、硬件条件等因素影响,发展较慢,存在人员配置数量达不到生产指挥中心建设要求、员工工作年限较短,工作经验缺乏、生产指挥中心内部专业融合程度不足等问题。二是输变电设备规模的快速增长,对生产指挥中心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存在部分员工知识储备与生产指挥中心业务发展脱节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生产指挥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为进一步提升电网设备状态管控力和运检管理穿透力,按照全面推进智能运检工作的有关要求,根据“1+1+N”(即一个生产指挥中心、一个智能运检管控平台、N个智能运检新技术应用)建设思路,在省公司运检部建立主网运检管控中心,同时在省检修公司以及各级地市公司层面组建生产指挥中心,通过强化主网运检管控中心与生产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互通互联,依托电网智能运检管控平台,借助智能运检新技术的深化应用,构建形成新的省市两级生产指挥体系。
3.1加强省公司主网运检管控中心建设
主网运检管控中心定位为省公司运检部下属支撑机构和监督机构,主要实现生产信息汇集、任务闭环管控、运检过程管控、生产计划管理、风险预警管控、辅助分析决策等功能,加强设备全寿命周期管控、检修作业现场管控、设备主人制落地实施,指导并监督各单位生产指挥中心业务开展。通过主网运检管控中心的建设可有效解决省公司级运检管理长期存在的人员精力分散、远离基层一线、穿透力不足、闭环管控力不强等问题,通过管控中心团队化运作,可有效统筹各专业管理要求,变“专业管理”为“业务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专业协同和运检资源的统筹调配。
3.2加强各单位生产指挥中心建设
生产指挥中心作为各单位运检部(检修公司)下属支撑机构和监督机构,对上接受主网运检管控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对下统筹各单位变电运维室、变电检修室、输电运检室等专业执行机构和县公司运检管理及执行机构,不断创新生产管理模式,优化调整业务流程,充分发挥其对上支撑、对下指挥、过程监督、分析管控的综合职能,实现电网主辅设备的全方位监视、工作任务的全流程管控、生产计划的精益管理、运检资源的统筹调配等功能,通过建立生产指挥中心与运维、检修等一线班组的直通关系,缩短业务链条,化解行政层级对专业管理的过多干扰,实现设备异常及缺陷、检修作业过程的实时交互,指挥决策信息的快速、无损传递,切实做到直管班组、直达现场。同时借助生产指挥中心建设和设备主人制推广实施,试点开展运检一体化和市县联动机制,加强专业横向贯通、纵向穿透,提升专业管理的穿透力和业务融合度。
3.3加强生产指挥体系的运检技术支撑
基于智能运检的生产指挥体系构建离不开智能运检管控平台、智能运检新技术的支撑。一是智能运检管控平台作为肩负设备监视、流程管控、资源调配、人员评价、生产指挥的新一代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其定位为信息共享、量化分析、设备精益管理、业务集约融合的综合信息平台,以设备状态全景化、生产指挥集约化、评价分析智能化、业务流程信息化为建设原则,将现有运检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使智能运检管控平台成为生产指挥信息汇聚中心,实现各系统间数据互通互联,深化大数据挖掘高级应用,形成集信息汇聚、过程管控、预警研判、指挥协调功能于一体的集约化指挥管控中枢,为生产指挥中心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借助国网公司第三代智能站一键顺控、自动巡检、移动作业等智能运检新技术应用,一方面促使生产指挥中心可直面生产现场,延伸生产指挥中心对设备、作业、人员的管控手段直达生产作业一线,另一方面替代繁琐、重复的人力作业,变革以人力投入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提升运检现场管理穿透力和作业效率。生产指挥中心、智能运检管控平台、智能运检新技术三者相辅相成,可在有效保障电网设备本质安全的基础上,显著提升运检专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3.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
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完善生产指挥中心“选人、用人、培养人”工作机制,借助生产指挥体系建设,利用主网运检管控中心及生产指挥中心固有的团队作战方式,实现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的快速积累;二是加强人员轮岗轮巡,注重人才培养,打通人才发展通道,通过指挥中心轮岗轮训机制,实现运检人才的交替流动;三是在主网运检管控中心的组织下定期开展生产指挥中心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和深化指挥中心人员跨专业技能及事故处置能力,最终实现为电力企业打造运检“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4结束语
在当今电网建设规模居高不下,电力运检任务日渐繁重的形势下,本文以“管理扁平化、指挥平台化、运检智能化”原则为指导,优化、改善原有传统生产体系,提出了构建一个更集约、更高效的生产指挥新体系建设方案,助力电力企业提升设备及生产业务的实时管控力和生产指挥穿透力,全面推动生产管理模式由事后应对、分散现场管控、传统人工生产向事前防范、集约远程指挥、数据智能驱动转变,优化人、财、物资源配置,助力运检工作的安全、质量、效率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孟涛,周小柯.工业4.0时代生产新模式及管理创新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17(08):36-38.
[2]迟杰.浅析适应地方电网发展的变电运检管理模式[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7(6):295-295.
[3]吴国巧,宋慧娟,张子沛.基于大数据的电网运检管控系统架构研究[J].上海节能,2017(10):597-601.
论文作者:钱平,张永,刘岩,程兴民,刘明一,章陈立,陆金龙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电网论文; 指挥中心论文; 智能论文; 作业论文; 信息论文; 设备论文; 电力企业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