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向导,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建设和传承校园文化,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我校以象山文化为基础,高举“象山”旗号,传承“象山”经典,开发建设校园文化,打造具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现代化学校。
一、文化立市——象山文化的由来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先生曾于象山书院讲学,被后人尊称为“象山先生”。他将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融合,提出“心即理”——心学,并以此提出新的治学方法——发明本心。后人为感念此,在象山东麓修建陆文安祠供后人供奉。333年后,王阳明继承和开发“心学”,并以此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陆王心学由此而生。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中国哲学中的理学双峰,朱熹和陆九渊是两大流派的核心人物,虽然学术观点迥异,但同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同为圣贤气象,一直照亮着人类思想的天空。回到两人的哲学分歧上来,简言之,陆认为“心即理”,朱认为“物即理”:陆认为发明本心,尊德性即可;朱认为格物致知,道问学即可。较之唐代经学,他们同属理学范畴,是不折不扣的儒学,更是不偏不倚的人学。
二、文化传承——校园文化的建立
人不弘道,道以弘人。“象山”是我们的文化根脉,是我们的传承法宝,把独具魅力的象山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具有继承性、开发性、引领性和独特性,必将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陆九渊主张:在尊德性指导下道问学。尊德性与道问学也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是,应该在德性的指导下去道问学,进行道问学的过程中勿忘尊德性。因此,学习、教育过程不仅是实现学习、教育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学习、教育目的也存在于学习、教育的过程中。他始终把人之“本心”同学习、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过程、方法、效果、目的、原则等等相结合与联系,认为学习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是整体的、统一的、不可分的。人们自身有增强能力、增加道德修养、树立良好品质的主观要求,这样,学习、教育目的就与人们内在要求一致,道德的要求也就成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基于此,我们确立校训:尊德性、求实学、做大人。尊德性,以德性为尊;道问学,以问学为方法(路径、方法),通过问学来达到(某个境界或状态)。
我们确立教风:自道、自立、自成。老师懂得为人之道,为师之道,恪守师德,精通教艺(自道);立人(生)先立己,教书育人是立业之本,专业要扎实,自身要过硬(自立);专业领域卓有建树,自成大家(自成)。六个字既是态度,又是方法,渐进式描述出教师敬业乐业、德艺双馨的职业生涯。
我们确立学风:自觉、自得、自重。学生懂得为生之道,从思想和行为上自我唤醒,严格约束(自觉);在老师引领,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掘井汲泉,每天学有所获、为学日益(自得);人立天地间,须大做一个人,德愈厚、学愈博才能增加自身的重量(自重),方能在人生旅程中处不败之地。
我们确立班风:至大、至刚、至直、至平、至公。班风建设依班主任个性而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弘扬“象山文化”,我们要做好“三坚”:坚定信念,象山是我们的文化根脉,高举象山文化旗号,我们要不怀疑、不动摇;坚守文化,象山是我们的文化胎记,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文化之本,我们要不舍弃、不虚妄;坚持实施,象山是我们一叫就能响的办学品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焕发生机,我们要不放弃、不停步。
三、活动开展——收获喜人的成果
传承象山文化,发扬自身特色,确立符合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我们收获了喜人的成果。
我们依据校园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推动师生成长的德育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组织全校学生收看了专题教育片《同上一堂课:我们的价值观》;为了加强教职工交流合作,凝聚向心力,组织开展象山中学教职工篮球联赛;为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构建和谐校园,组织学生参加“中华魂”(遵纪守法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演讲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喜获佳绩;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校开展走访慰问学校部分退休老干部活动,为老同志们带去了组织的关爱和温暖,并广泛征求了老干部们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工会的下一步工作拓宽了思路。
为了推动校园文化的建立,加强文化融合,建设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我校组织师生召开法制安全教育大会、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课、校园安全专题会议和开展“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疏散演练、消防灭火演练等多项安全教育活动。多项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学生应急、自救、互助的能力,为建设安全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相继获得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食品卫生A级单位、湖北省家长示范学校、首批湖北省学校食品安全放心食堂等多项荣誉。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确立,校园文化的确立离不开“象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今后,我校会继续前行在弘扬古韵文化,传承“象山”经典的道路上,发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标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和谐校园!
论文作者:吴兆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象山论文; 文化论文; 校园文化论文; 湖北省论文; 德性论文; 学校论文; 目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