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崇尚人治到崇尚法治,从提出依法治国,到把依法治国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坚持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是要想坚持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文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的理论来源、重要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特点谈相关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依法治国;文明进步
1依法治国的提出
依法治国这一理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江泽民同志曾说:“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1]1996年3月召开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意志,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法治方略。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突出强调了新时期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1理论意义
2.1.1依法治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引进市场经济,尊重市场规律是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市场经济带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其次,市场经济追求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再次,市场经济对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遵循自身的经济规律;最后,市场经济崇尚平等和自由交换,而这恰恰需要契约、合同,有意思的是,契约和合同本身就是法治的一种现实缩影。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法治来保障。
2.1.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纵观国内外历史的发展,只有文明的社会才能够建立法治国家,而且法治国家也只能够在文明的社会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相反,在一个动荡、野蛮的社会,不可能提倡法治,即使在一段时期、一定的范围内提倡法治,也不会有什么长久的效果,因为法治的建设与文明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
这主要体现在法的公平正义上。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机关维护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维护了法的公正,就维护了法的权威,维护了法的权威就更能被社会大众接受,进而更好地遵守法律。只有将好的法律实施下去,我们的社会秩序才能得以维护,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不断提升。
2.2现实意义
依法治国推动改革进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这段话充分表明了依法治国对于推进改革不断深入的作用。
我们的改革是不断深入、宽领域、多层次的改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关乎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改革能否顺利完成,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因此,我们要树立“法治改革观”,所谓“法治改革观”就是说,“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全面依托依法治国,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在法治层面不断深入,最终为当代中国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更能惠及民生。
不仅如此,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设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于全民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设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依法治国是改革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的管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呼唤法治社会的到来;社会主义文明也期待法治国家的建立,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需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改革最终能够完成的重要保障,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依法治国也必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显然,一个具有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国家也必然是一个法治国家,这是一脉相承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特点
3.1依宪治国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充分说明,依宪治国是法治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统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依宪治国,意味着各项规章制度、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建设都要以宪法为根据,不能违背宪法。例如,公民有哪些权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怎么发展都要有具体的法律来落实;习近平同志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我们也更应该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纠正违宪行为。
3.2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根本保证。政治兴国,关键在党,依法治国,核心在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中国梦想。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依法治国真正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由宪法确立的,是人民自己做出的选择,带有历史的必然性,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起着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历史托付给党的重任,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把法治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践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推动法治国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才能真正实现法治中国的伟大理想。
4小结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这对于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井然有序、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1996:中南海法制讲座[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4
论文作者:胡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
标签:依法治国论文; 法治论文; 社会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国家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