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论文_张建法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论文_张建法

晏美华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教育局教研室 云南 龙陵 678300

摘 要:课改已经走过了十余年,初中语文教学作为课程改革讨论的热点,仍然不时激起语文教学界的一些浪花。从追求课堂教学的温度和深度回归到本真课堂,时至今天,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教?怎样才能教好?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观?引发思考,值得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教学探究

《现代汉语词典》将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学”。百度解释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可以看出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

在我眼中,语文是一门有着深刻内涵的学科,语文绝不只是一本本教科书,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什么是语文?让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端正的汉字,这是语文;让学生讲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文;让学生练得一篇飘逸灵动的文章,这是语文;让学生学会沉浸书海讴歌正义,这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符合语言规则,都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师不仅要将其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还要引导学生汲取其中的文化精髓,引导学生去认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理解、对情感的思辨和对真、善、美的感悟。语文是思想的宝库、理想的源头,更是现实的写照、未来的指导。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学应以道为本,以人为本,以文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树立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观,如何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身为教研员的我有些许感悟,在此简述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入学引导与促趣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我们不要过多地追究学生小学时基础怎么样,要从入学第一节课开始,让学生知道可以从头开始,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基础好坏与优劣,态度决定成绩。这一点得从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谈起。我是一个从小学复式班升入初中的普通学生,记得当时我的语文老师说:升入初中大家都是一张白纸,从今天开始每天记录你学习的点点滴滴,三年后交卷时,白纸上将会留下你三年努力与否的痕迹。当时我在想,老师没有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我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找份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她还用整整一堂课的时间告诉我们: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这些,时隔20年我还能清晰记忆,全是老师入学第一节课的引导与促趣。

二、亦师亦友,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部分小学生是怕老师的严厉而学习,而初中多数学生是因为喜欢、敬佩老师而好好学习。今年4月,在一次下乡备考督导反馈会上,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说他提高学科教学成绩的法宝就是不做学生讨厌的老师。是啊!“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总是先喜欢一个老师从而爱上一门学科的。爱为起点,亦为终点,横贯其中。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你、欣赏你甚至崇拜你,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一是学识渊博;二是幽默风趣;三是能说会写;四是一身浩然正气。试想:如果一名语文教师对很多知识都很陌生,如何“传道授业”?更谈不上“解惑”!久而久之,学生就打心眼里看不起你。而光有学问也不行,你还得学会幽默风趣提兴趣,让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爱上语文。因为我们从事的是语言学科的教学,就必须练就好口才,具备好文采,这也是令学生信服的一个重要条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老师不能停留于纸上空谈,要做得正行得端,一身浩然正气,一碗水端平,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好朋友。一句话:要想成为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就得用才华去驾驭、用人格去征服。

三、打造具有语文味的生本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高效的课堂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和谐统一。当前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较为死板,缺少激情,缺少活力。“填鸭式”、“封闭式”、“强受式”和“分析式”教学,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哪儿?怎样激活语文课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一讲到底,看似很认真、很负责,收效却甚微,值得反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这种旧形象,要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目前我们的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1)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2)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开始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

2.改变课堂教学旧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新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我看过的部分观摩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可称为好课。但也有许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深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并不等于学生创新,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因为这些花样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实很多教师也许本来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吗?所以他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在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它当然好过“满堂灌”。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固然很重要,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使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创新就是空谈,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3.“披文入情”延展课堂,产生感情上的多边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生命活动为本质即要求师生“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具体地说,“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最后,要改变现有课堂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绕着书转的局面”。以情感意志为动力即要求我们用“教文育人”的深切情感激发学生智慧的亮点,讲究“披文以入情”,以求得“师——生——文”三者感情上的多边共鸣。

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不要把那些优美的文章通过划分划分段落、归纳归纳中心的方式肢解得支离破碎,或者贴标签贴得面目全非。因此,每堂课,我们都要力图从课本外引入些活水,激起些微澜;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努力引导学生们去发现它蕴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等。

4.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一节课就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对于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文,可定出不同的目标分别在不同的课堂上解决。如《社戏》第一课时理清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第三课时分析环境的作用。《沁园春·雪》中让学生体会到壮景中饱含的豪情,《敬畏生命》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苏州园林》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爱莲说》让学生会用象征手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四、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新革命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狭窄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到杜威的“五环节”(情境——问题——观察——解决——应用),从魏书生的“教学六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到钱梦龙的“三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教学在一个个教育家殚精竭虑的实践中已翻开了尊重权威但否定模式的新篇章。在教学原则的旗帜下,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实弹演练。但要记住,一节课只能恰当地运用一种教法或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要么进行点拨,要么组织讨论,要么进行辩论,甚至将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或者将课堂变成剧院、变成创作间、变成凭学生任意涂抹的画布、变成师生间唇枪舌剑的战场……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虽然在一节课中不可能使某种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但这也说明更不能在一节课中去培养多种能力。恨铁不成钢的老师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又不能不成为我们的警言。语文犹如一片海,我愿作一叶舟,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春风化雨润心田,乐做绿海一叶舟。

参考文献

[1]魏晓红 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苗立源 中学语文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2016。

论文作者:张建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9

标签:;  ;  ;  ;  ;  ;  ;  ;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论文_张建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