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探析论文

经济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探析论文

【特别关注】

经济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探析

沈映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191)

摘要: 研究型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教改重点。本文以经济专业本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教改中如何建立起特色人才培养机制,把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渗透在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中,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相当研究能力的经济学高级人才。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经济专业;创新人才;探析

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经济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开设研究型课程、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举措。经济专业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应该是培养学生基本研究能力,在扎实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善于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创造性地运用经济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去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学界介绍研究型教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的较多,但对经济类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如“经济学原理”、“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进行研究型教学探讨的很少,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具体思路是在加强和拓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体现为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在专业课中增加课程设计、实验以及专业实习等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师:是啊,这样的文章读多了,我们的脑袋就会锈住。怪不得我们同学写作文,满纸都是“崇高”的忏悔。这位同学分析深刻,要奖励。

一、把研究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各环节

课堂教学是培养本科生创新研究能力的主阵地。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同步演进机制,创建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化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首先,加快中小微企业融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其次,发挥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作用。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税收政策环境,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第三,不断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功能。资本市场是中小微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最佳途径,需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等工作,使其成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主要突破点。

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但这种运用不是书本、课堂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经过消化和加工处理,这就需要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我们这种研究性教学强调理论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关注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它伸展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调动学生们自主学习热爱经济学专业,组织学生成立了经济学会和自办刊物《经济学报》。经济学会吸引了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的大量同学,学会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学术研讨会,对社会热点的经济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学生在这种科研氛围中培养了科学精神和专业素质。《经济学报》为学生们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平台,提高了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和水平。学生习作“对助学贷款新政策的经济学思考”、“逃课的制度分析”、“宿舍经济学”、“体育中的经济学”都是从身边的现象入手,运用经济学的供需原理、均衡价格原理和新制度经济学中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理论来探讨生活中的问题。这些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论文及时发布在自办《经济学报》上,吸引了大量经济专业和非经济专业学生阅读讨论,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以致不少理工科学生热衷报考经济学二学位或研究生转专业改学经济学。学校为鼓励教师教改的积极性,每年都对课程改革探索进行奖励。

二、实行专题研究教学模式,坚持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研究相结合

为增强学生专业学科素养,激活其掌握的各种知识储备,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学会沟通与合作。引导学生组织研究小团队,关注现实中存在的经济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印证分析基本的经济事实,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设计技术路线、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等重要环节。如讲授“环境与经济发展”章节时,课堂上我重点介绍了目前发展中国家总体环境状况,对教学重点进行必要的点拨,然后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的说明,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生如何收集、筛选和使用各种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如何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期间,不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严谨科学的专题报告或明确的问题议案。2016年,我们2014级学生王一辰等对北京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通州、顺义、昌平这8个区进行了调研。他们发放1000份问卷,做了5个深度访谈,分别对企业、政府、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个体户进行实地调查,完成了探究该地区PM2.5空间集聚和影响因素溢出效应的文章《京津冀雾霾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该作品在本届“挑战杯”竞赛上获得一等奖。在其基础上完成的论文“京津冀雾霾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从能源消费和京津冀南北产业结构、工地扬尘、汽车尾气和燃煤取暖等方面解释了京津冀严重雾霾污染原因,运用arcGIS 12.2.2解析卫星图栅格数据,获取京津冀13个城市近十年的PM2.5年均浓度值,分析得出京津冀雾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整体聚集特征。依据雾霾源解析选取了人均GDP等指标进行空间计量估计,得到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该论文刊发在核心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上。

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大都是教师按逻辑关系进行“灌输式”讲解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树立问题意识的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很好的途径。问题是开展研究的起点,也是推动研究的动力,经济理论基本都是从问题出发来展开的,如本人所讲授的《发展经济学》课程是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会涉及很多方面,我们将发展经济的重点内容分成“资本”、“人口与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环境”、“工业化与城市化”、“农业”、“制度”七个主要专题。对每个专题,老师授课前给出要学生阅读的经典文献和结合实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学生在给定的专题范围内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题研究。主要通过两个环节的组织模式,一是以小组为单位选题,就发展中国家某个经济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做成PPT然后上课展示讨论。这就需要小组成员提前阅读相关问题的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这样展示成员对相关问题就有了基本了解。为活跃气氛和鼓励非小组成员的参与和对相关专题有更深的了解。展示过程中,鼓励下面听讲同学可以提问或者展示同学向听课同学发问(发言积极的同学都有平时奖励分)。这样,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相互协作,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其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二个环节是布置论文,要求每个学生紧扣某个专题,结合自己兴趣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开学第一堂课,老师先把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把要进行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印发给学生。这些问题可能是课本内容的拓展,也可能是现实经济问题的提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后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去获取相关资料,完成课程论文,全过程都有老师进行指导。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个专题中有关环境治理问题。学生既要对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也要了解环境治理的政府作用。一般教科书认为政府治理环境的措施主要是管制、征税、补贴。但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就推行了“排污权交易”,我在课堂上补充了这部分内容,也出了思考题。课后学生感兴趣写了研究论文。如刘畅的“基于中国排污权交易的初始权分配的经济学分析”,后来获得“大创”立项。李雅兰的“北京市PM2.5初始排污权分配研究——基于总量分配模型”完成质量很高。论文认为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是排污权制度实施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初始分配的方法有免费分配、公开拍卖和标价出售三种,以我国当前的市场发展程度和法律建设程度来看,免费分配的方法更具可行性。在免费分配的诸多方法中,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和当前排污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情况,选取了第一层次排污权分配模型——总量控制模型来对北京市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该模型做出了适当的改进使其更加适应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现实要求,并初步得出了北京市各区县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的初始排污权。这为北京市这样工业种类丰富,污染源多样的大型城市进行排污权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路,对其空气污染的治理行动富有积极意义。该论文获得满分,其后参赛获当年北航“人文杯”一等奖,同时被《中国城市管理蓝皮书》(2016年)收录。

三、吸收优秀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

著名的高等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在《学术水平的反思——大学教授的工作重点》一书中把学术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这四种学术相互促进。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与科研是渗透在一起的,教学不仅传播高深知识也创造知识和扩展知识。科研活动是学生学习、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会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本领域相关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让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让他们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学术发展的前沿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如我主持的“北京现代产业新区发展研究基地课题”,参与课题的闫佳琪同学完成了课题论文“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与城镇空间模式协同状况研究——基于区位熵灰色关联度和城镇空间引力模型”。论文通过一系列数据指标勾勒出都市圈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城镇空间模式的结构特征,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厘清两者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城镇空间引力模型并测算出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之间的引力值,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李艾洁同学完成的论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从科技创新、能源低碳度、资本存量等方面对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探究,并对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行耦合效应分析。两篇优秀的论文不仅参赛学校“冯如杯”获得一、二等奖,还分别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产业经济评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上。

四、重视实践教学,“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首先,不断用经济理论的新成果、经济发展的新实践去改造、充实教学内容。老师上课主要讲重点难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教师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多种教学方式并用,如启发式教学,即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启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研究兴趣。每个专题都为学生创造一种研究的氛围,即突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共同研究如何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如后面会介绍到的北京雾霾问题的治理。讨论式教学,几乎每堂课讲授某一经济原理时都会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如“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这章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资源诅咒”,老师提前让一个小组的学生搜集资料做准备,上课时学生从正反案例进行对比展示评价。“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这章,课堂展示的学生对中国“滞后性城市化”和拉美过度城市化进行对比,并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经济社会问题,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讲人口流动和城市化专题内容时,启发学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城市中的农民工问题、城市管理的交通拥堵问题等。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发问卷调查、采访相关人士、查阅文献资料,然后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完成了优秀的调研报告和论文。如“北京市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考察”、“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分析”、“北京市交通拥挤收费的可行性探究”、“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都发表在经济学核心期刊上。

学校通过寒暑假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等多种渠道,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得到锻炼。我们经济学专业也始终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生产实习外,还根据经济学学科的特点,安排了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调研和公益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了国情和社会工作环境,既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也为毕业后适应工作环境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针对经济发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街道、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完成对某个问题的综合调查报告,这些活动成效明显,由我指导的大二学生李文玥组队的社会实践团队获得过大中专暑假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寒假返乡实践一等奖。蜡染产业是典型的西南资源型城市传统手工业,在调研基础上实践队负责人完成了研究论文《西南资源型城市传统手工业转型研究——以贵州安顺蜡染为例》。借鉴“菱形理论”,论文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内要素等六个维度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构建“AHP”模型,测算贵州安顺蜡染产业转型升级中重要影响因素所占权重,再依照权重排序给贵州安顺蜡染产业转型提出政策建议。论文完成质量较高,在核心期刊《贵州科学》上刊发。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国情,增强了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调节等多方面功能。对学生的评价上,提倡评价标准多元化,针对不同的课程,实行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我们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各占50%的方式。考卷不是单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外,突出独立思考的内容,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如考题增加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建议、经济政策的理论解读等。我讲授的“发展经济学”课程科研论文占40分,要求就某一经济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包括选题角度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根据研究创新能力相应给分。平时考核占10分,主要是上课展示、讨论发言得分。不同的考核方式会对学生学习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多维度评价方法,既能激励学生牢固基础知识,又要激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

又如学习二年级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研读第二、三自然段之后,我让学生画出描写邓爷爷植树的句子,并说说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出了智慧之花的绽放。

参考文献:

[1]郑海涛,田琼,杨梅英,等.微观经济分析课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88-89.

[2]郭芹,金艳红.《发展经济学》应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初探[J].文教资料,2014,(27):168-170.

Research Teaching Inquiry of Economics Major

SHEN Ying-ch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and is the focus of teaching reform in universities,especially research universities.This paper takes undergraduate of economics maj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discusses how to establish the characteristic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in its teaching reform,and integrates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into the training mode and training approach,so as to cultivate advanced economic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considerable research ability.

Key words: research-based teaching;Economics;Innovative talents;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 FO,G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9)26-0001-03

收稿日期: 2019-04-08

课题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点教改课题“经济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研究”(经费号:4304106)

作者简介: 沈映春,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标签:;  ;  ;  ;  ;  

经济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