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马静霞1,李 靖2

( 1.2.贵州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 近年来,贵州致力于解决基础设施融资难题且取得一定成效。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在迎来基础设施建设黄金期的同时,融资压力随之加大,主要存在: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建设滞后、融资渠道单一、间接融资比重过大、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环境有待改善五个方面的问题。建议从强化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优化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改善融资环境等方面来应对上述问题,助力贵州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

关键词: 贵州;内陆开放;基础设施融资;联动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以及对经济发展条件认识的深化,扩大内陆开放已经成为我国系统协调经济发展、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1]近年来,我国先后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及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旨在推行一种由国家扶持、以市场为导向、东西联动发展的“多赢”开放模式,为内陆开放发展打造新高地、提供新契机。贵州作为我国西部内陆经济发展的“短板”,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区域定位,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引资引智,以适应内陆开放背景下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贵州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来看,贵州符合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助力区域联动发展的客观条件。201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贵州实现弯道超车、决胜同步小康提供重大机遇,同时也是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做出的积极努力。基础设施作为一个系统的经济学概念,具有根本性和公共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经济基础,是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2]基础设施融资作为由特定的融资主体针对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且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筹集资金的货币手段,对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对进一步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融资软硬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结合内陆开放的发展背景,分析贵州基础设施融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贵州基础设施融资的现状分析

基于经济学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内陆地区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始终位于产业转移的末位。[3]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质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沿海地区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补齐内陆地区发展短板,走内陆开放发展的路子。[4]近年来,随着内陆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政策的区域倾斜,以及当地经济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化,贵州基础设施融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主要涉及政府作用发挥、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地区招商引资、融资环境改善四个方面。

(一)政府逐渐退出基础设施竞争领域,社会资本活力释放

近年来,贵州作为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在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释放区域内社会资本的活力作为重要的着力点。随着内陆开放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贵州基础设施融资过程中地方政府逐渐退出竞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构建对内开放的发展格局,盘活大量闲置的社会资本,以及缓解基础设施融资难题。具体来看,政府逐步退出基础设施竞争领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层面助推政府简政放权,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政府简政放权多次修改投资项目核准目录,旨在落实基础设施领域对内开放,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促进企业投资便利化。与此同时,贵州积极实施民间投资项目改革试点攻坚行动,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贵州省扩大民间投资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拟在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体育、文化等领域选择2-3个重点项目,实施重点行业民间投资改革试点计划;在传统基础设施“6+1”领域分别选择1-2个重点项目作为优先考虑的民间投资进入“PPP样板工程”,大力支持民间投资主体通过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项目建设。二是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成效显著,多元主体联动发展作用逐渐凸显。随着政府逐步退出基础设施竞争领域,社会资本被实质性的引入,与此同时,通过简政放权赋予了地方更多经济自主权,投资项目的准入门槛随之放宽,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投资兴趣得到大幅度的激发,贵州基础设施领域开放发展效果显著。

具体的处理时间,1月24日与1月30日至2月2日两个时间段处理的花序,拉长花序的效果不一样,处理后产生的副作用也不一样。处理时间早,花序拉得长。1月24日花序长至7~10 cm (新梢 20~25 cm,5 片真叶完全展开),处理倍数为1∶60 000,花序处理后果穗长度适中,处理后产生的副作用也小。在2月2日处理的,花序处理时间相对晚,处理时采用1月24日的浓度,处理后的果穗比1月24日处理的重,但副作用也比较明显,比如有的果穗上出现不脱落和发育不全的小果粒,花序拉得过长,果穗稀疏松散等。

(二)地方金融改革逐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得到优化

在科技革命与投资自由化双轮驱动的发展背景下,产业格局得到深度调整,内陆开放被推上前沿。毋庸置疑,金融业需要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担当重任。[5]近年来,贵州省狠抓金融改革工作,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紧跟开放步伐不断做优做强地方金融机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积极进行开放性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结合地区金融发展实况发布了《贵州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推动相关工作落实。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支持我省地方金融机构“五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地助农取款服务村级覆盖网络不断巩固,城镇中小微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大幅度改善,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金融服务逐步完善,并推动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全覆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共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二是不断推动各项开放性金融政策落地,发挥联动共赢优势。贵州相关部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之间,以及融资主体与金融机构的高度融合并取得显著成效。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规范发展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和组织。贵州致力于新型金融机构的建设,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系列举措:推出了新型金融机构担保方式,诸如知识产权、股权、动产担保;政策性金融产品,诸如“黔微贷”“创业担保贷款”“贵园信贷通”;金融扶贫产品,诸如“特惠贷”“美丽乡村贷”“电商贷”,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各主体受益其中。与此同时,贵州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整顿清理小额贷款公司两手并抓,稳步提升金融机构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四是充分发挥保险公司资金和保障优势。贵州着力推广省内政策性涉农保险业务,使得政策性涉农保险品种数量大幅度增加、保障额度不断提高、诸多贫困人口受益。综合来看,贵州逐步推进地方金融改革,优化地方金融机构且成效显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在开放发展形势下,贵州应积极完善基础设施融资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聚焦规模化发展。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落实行动:一是在具体分析区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落实新理念新战略。肯定政府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中的主导作用、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化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坚持三项原则即政府主导、共同参与原则,积极创新、开放渠道原则,量力而为、稳步推进原则;围绕开放全面化、渠道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结构合理化、收益最大化的目标,着力完善贵州基础设施融资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聚焦社会资本的充分利用,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相对于政府投资而言,社会资本有其独特的优势,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经济学关于提高经济效率的原则。[18]就创新贵州基础设施融资模式来看,应以PPP模式为突破口,以基础设施项目为桥梁,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全过程”合作关系。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指引下,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参与度。与此同时,建议通过税收、特许经营权、贴息等方式规范引资行为,并建立基础设施投资补偿机制[19],拓宽基础设施融资渠道,保障投资主体合法权利,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民间资本的集聚活力。

(三)借助“投资”拉动效应,招商引资成为重要“抓手”

对外开放作为内陆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实现全球资源的高效配置、区域差异的逐步缩小以及发展活力的充分激发。[6]就贵州而言,基于经济发展先天条件贫乏、后天发展起步较慢、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借助外力,积极地进行对外开放以应对融资难题。近年来,贵州借助内陆开放政策优势,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吸引外资助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已经成为贵州扩大基础设施融资规模、加速发展的重要“抓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积极营造开放发展的政策环境。2017年,贵州省贯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由贵州外汇管理部门组织召开会议为企业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此同时,贵州在开展投资促进工作过程中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产业招商、招大引强。二是全方位推动合作,引资效果显著。贵州不断深化与省外境外经贸合作,2016中国·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跨境投资贸易洽谈会上,575家贵州企业与142家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企业开展“一对一”洽谈,最终贵州企业与境外客商签约193个项目,签约金额高达1400亿元。[7]综合来看,贵州相关部门对招商引资尤为重视且受益良多,形成了基础设施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乐观局面。

(四)逐步完善融资环境,内外活力双向迸发

内陆开放背景下,融资环境既是贵州融通内外部资金的重要依托,也是投资主体预判贵州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潜力的衡量标准。综合来看,融资环境对当地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的缓解、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贵州结合当地发展实际状况,致力于贯彻落实国家相关发展政策,使得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引导落实国家及区域基础设施融资体制改革意见。贵州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助力基础设施融资体制改革,并且为基础设施融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优化了当地融资环境。二是积极融入区域特色,探索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模式。贵州在基础设施融资过程中致力于盘活内部资源,充分的发挥地域天然优势,如六盘水市探索出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验和普定县秀水村“秀水五股”模式都有效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其中,“三变”改革经验的发展路径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并推广到其他地区进行改革。三是盘活一切可用资源,加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借助区位生态优势,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补齐生态基础设施短板并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随着融资环境的改善,诸多投资主体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贵州。

二、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存在的问题

贵州在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求的是进行全方位、可持续的开放。然而,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作为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存在的建设滞后问题愈发明显。基础设施融资平台是指由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划拨土地、债券、股权等资产组建的地方国有企业,该企业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融资标准且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以及公用服务的投资建设。[8]近年来,贵州基础设施融资平台的确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化发展、内陆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建设过程中对开放政策的回应力度不强,且滞后问题愈发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制度不规范引发了严重的债务负担,呈现负债规模基数大且在短时间内很难降低的趋势。究其根源,贵州自身经济基础较差、融资内生活力不足,基础设施融资平台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以及银行借贷。虽然随着内陆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大,但是贵州历史欠账遗留问题较为严重,仅仅依靠财政扶持资金与当前较低层次开放发展吸纳的资金很难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庞大需求,只能依靠银行贷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收益见效慢,无法及时的填补贷款,由此引发的恶性循环最终加重债务负担。二是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固有的弊端明显,潜在风险较大。首先,贵州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主要是依据所属地区层级,划分为省级、市级和县级三级融资平台,整体来看层级划分较为粗糙,无法形成集团经营。其次,基础设施融资平台组建过程中,管理人员一般由当地政府官员直接推荐或由政府直接指派,经营决策更多地体现政府导向而非市场导向,较低的开放程度使其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且透明度不高。此外,基础设施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少量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且目前开展多元化融资的企业并不多。综合来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层级划分粗糙、行政色彩浓厚、高成本且无保障的融资滞后模式直接或者间接的引发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应充分借力时代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展的原则,强化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建设。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有效应对存在的问题、防范存在的风险、加快职能转变,以便满足发展的需求、适应时代的要求。具体来看,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规范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一是明确基础设施融资平台的职能定位。从理念层面进行转变,尽快摒弃其单纯的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传统观念,注重提高基础设施融资平台的资产质量和经营能力,加速培育具有创新性、成长性、经营性的核心业务和新兴产业,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不断调整转型发展思路。唯有如此,基础设施融资平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潜能。二是全面系统的分析基础设施融资平台现存的优势和劣势。通过系列举措实现留精华去糟粕的目的,着力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性平台和层次分明的融资平台体系。在完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的过程中,需要以开放的态度融合相关的平台建设经验,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强化当地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建设。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治理结构和决策系统,加大培育与引进专业人才的力度以逐步抵消行政色彩浓厚的弊端并提高平台的运作效率。三是注重规范基础设施融资平台监管体系。如果监管制度缺失或是力度不够,最终还会导致平台效率低下,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基于此,可以通过推动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信息公开透明制度的建设,明确责任主体、控制债务风险。以民众作为监督和建言献策的主体,在吸引社会各阶层参与到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基础设施融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17]

(一)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建设滞后

多年以来,贵州省政府积极推行相关举措,基础设施融资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十二五”以来,贵州省积极扩大内陆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缓和了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内陆开放背景和区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基础设施融资问题进一步凸显。具体来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问题主要体现在:融资平台建设滞后、融资渠道单一、间接融资比重过大、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环境有待改善五个方面。

(二)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单一

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一切经济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融资问题的解决,不仅对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联动效应。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6]因此,需要带着发展的眼光和问题意识对待贵州基础设施融资难题,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发展,进而推动贵州内陆开放型发展示范高地的建设。基于此,融合内陆开放的发展背景,以具体问题为导向,贵州基础设施融资问题应“对症下药”。

综上所述,该例患者通过奥司他韦口服联合雾化吸入,在治疗相对较短时间内NH7N9病毒核酸转为阴性,提示对于确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雾化吸入奥司他韦可能不失为联合口服的有效用药方式。

(三)基础设施间接融资比重过大

内陆开放背景下,强调的是通过全方位的开放以推动资源的融通、各项经济活动成本的降低与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的目标。目前从整体来看,贵州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金融机构贷款、民营资金、社会资本等。但是就融资额度来看,作为间接融资手段的金融机构贷款占很大的比重。间接融资即资金盈余单位通过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中介向资金短缺单位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提供资金的活动。据贵州日报显示,截至2017年4月,进出口银行在贵州省基础设施项目上的贷款余额高达110.64亿元,为贵州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12]但是,这种间接融资却存在着成本较高的问题。从长期性及可持续角度分析,贵州基础设施融资仍然需要依靠企业发行股票以及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进行。综合来看,虽然贵州省一直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迈入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双轮驱动阶段。[13]但是,就基础设施领域来看,直接融资占比仍相对较低。直接融资的比例远低于间接融资的比例从而引发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不仅制约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会严重影响到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来看,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唯有坚持以开放姿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融资占比的发展定位,才能有效地缓解基础设施融资难题。

(四)基础设施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金融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依托,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设立以及国家对当地的政策倾斜,无不彰显贵州经济发展政策环境的优越性,同时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但是,就目前贵州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来看,金融工具和模式单一的问题直接导致融资渠道的单薄,无法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开放发展的资金需求相匹配。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金融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效率偏低,资金利用率有待提高。相关资料显示,1985年至2013年,贵州城乡居民储蓄总额逐年上升。结合实际发展背景可以发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储蓄金额得到了增加,且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能力较强。但是,金融机构存贷比也随之增大,由0.82扩大到1.3。[14]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贵州省金融机构对吸纳的储蓄资金的转化效率很低,整体金融效率低下。二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就目前贵州大多数金融机构来看,仍存在很大比例的知识结构不足的从业人员。虽然这些工作人员态度严谨、服务热情高涨,但是工作效率不高。贵州金融机构只有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着力解决金融人才资源匮乏的难题,才能满足内陆开放背景下各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的不同要求。三是金融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不强,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不足。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包括金融法律环境、金融信用环境,其中金融法律环境为根本。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金融法律环境主要存在金融执法程序过于烦琐且透明度不高、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不到位、国家金融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迅速等问题。与此同时,贵州金融信用环境存在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金融信贷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困扰着当地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5]

(五)基础设施融资环境有待改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直接融资可以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直接对接,有助于匹配借贷主体风险收益偏好,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基于对直接融资概念的解读、内陆开放的背景以及相关政策的理解,贵州应建立多渠道的基础设施直接融资机制,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减少间接融资中间环节较为复杂的弊端,进而实质性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具体来看,贵州可以从三个方面落实行动:一是重点突出政府引导支持作用。建议政府借助开放政策加大与本地区或其他地区金融机构就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对接活动的力度,并积极引导完善直接融资相关的行政服务配套体系建设。二是依托PPP模式着眼于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建议融合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创新推出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系列股种和债券新品,不断地创新发展股票市场、规范发展债券市场与私募市场。三是构建“三位一体”金融保障体系。建议政府通过构建风险预警、信用管理、风险补偿三大体系分担直接融资风险。通过对基础设施领域金融风险的定期公布、地方级信用管理平台的系统建设、市场主体间风险补偿体系的探索完善,最大限度地保护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者的合法权益。[21]在各种保证措施,以及创新型的直接融资机制的规划与管理之下,将筹集的资金合理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层次。

三、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问题解决的路径分析

内陆开放背景下,融资渠道单一、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尚未建成是贵州基础设施融资的一大难题,严重阻碍贵州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注入,如果贵州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的不畅通,就像血液阻塞无法流动,基础设施建设同人体一样无法进行正常的运转。究其根源,贵州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行基础设施融资体制机制不健全,封闭式的融资模式不仅不符合开放发展的要求,还直接导致融资成本的提高。贵州进行基础设施融资主要有两种方式:通过开发土地与市政建设带动土地升值,再进行土地转让获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或通过基础设施融资平台贷款筹集资金后由政府部门组织投入到基础设施项目之中。前者作为一种不可持续的融资模式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征地过程中的冲突事件、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局限等[9];后者基本没有进行市场化运作,加之相关融资政策刚性约束、监督体制不完善,导致融资成本较高[10]。二是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尚未建成,社会资本的集聚效应发挥不充分。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存在大量闲置的民间资本。然而,贵州基础设施的市场准入规则对民间资本仍然存在一定的门槛,基础设施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性,使得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领域活动时障碍较多。此外,基于基础设施产权界限普遍不清,极易引发项目经济收益难以衡量的问题,民营资本趋利性相对较强,也就更趋向于远离基础设施领域,最终导致社会资本的集聚效应难以发挥作用。[11]综合来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内陆开放背景下的诸多优势,单一的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阻碍地区进一步的开放发展。

(一)强化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建设

生物裂解燃油(PBF)与生物柴油同属于生物质有氧燃料,但组分的碳链长度及碳键特征差异比较明显,生物柴油组分的碳链长度集中在C16 ~ C18,且碳碳双键(不饱和键)组分比例较高。而生物裂解燃油的组分碳链长度分布更为广泛,短链组分占有较高比重,且不饱和组分明显较少。石化柴油组分以烷烯烃为主,不含氧元素,分子结构明显不同于生物燃料。对包括 WME和JME在内的大部分生物柴油而言,由于其制备工艺的相似性,所获得的燃料尽管组分类别及含量有一定差异,但均含有较高比重的不饱和成分,可称为高不饱和度生物燃料[11]。

(二)拓宽基础设施融资渠道

二是在经营品种上的创新。把传统的存贷业务和理财投资、杠杆投资、衍生产品投资等新兴业务结合起来,这种经营品种的多元化,让金融的压抑得到解放。

(三)提高基础设施直接融资占比

融资环境作为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的重要保障,现阶段仍需进一步的改善。基于贵州特殊自然条件导致的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额度大且建设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通渠道不畅通、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且收益回报慢等诸多问题,无不强烈地表现出当地基础设施融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需求。通过系统性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贵州基础设施融资环境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关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虽然贵州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并结合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发展状况进行战略的制定、指导意见的发布。但是,贵州基础设施融资政策环境的优越效果并未充分显现,亟需进一步的改善,推出更多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的方针政策应对当前基础设施融资难题。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推广应用具有局限性。现阶段贵州省探索的“三变”经验和“秀水五股”模式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推广性。但这两种模式的运用需要一定的基础,诸如资金雄厚的龙头企业、优越的自然资源、农民强烈的信任感与参与感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需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全方位的开放发展格局。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充足。贵州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以及金融机构贷款,直接融资的占比相对较低,吸引外资、吸纳民间资本的力度相对较小。过度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已经显现,基础设施融资平台的债务负担也愈发严重。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迫切需要改善融资环境,为各类主体投资基础设施领域搭建平台,让“引金入黔”的规模继续扩大,切实缓解融资难题。

⑥现有的水利工程质量评定标准及评定表还不能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需要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在工程施工前补充相应的质量评定标准及评定表,使工程质量等级有明确的程序和依据。可参考建筑、公路、铁路工程等相关行业的规范、标准以及厂家的产品说明书,甚至科研机构的研发论文等。做到有据可依的质量评定才能真正反映施工质量。

(四)优化基础设施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就是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清除障碍、提供助力。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优化金融服务体系以缓解基础设施融资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紧迫性。金融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供给主体,需要推动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行动:一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提高金融机构的经济贡献率与资金的利用效率。贵州可以通过提高现有银行授信额度,即为企业提供更大额度的、循环使用的短期授信资金,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率;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金融机构融资产品创新力度;依托地区金融服务网,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提高企业融资成功率;让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以推进金融机构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完善发展。二是注重金融机构的专业知识培训与专业人才引进。内陆开放背景下,人力作为最有潜力资源的作用愈发明显。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体系的完善。贵州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特殊的优势政策、专门的培训学习招贤纳士。三是不断简化执法程序、完善金融体制机制。现阶段,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地发挥科技的力量,把互联网融入金融服务,简化金融工作程序、执法程序。与此同时,结合区域实际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提升工作流程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激励约束机制防范金融风险。

(五)改善基础设施融资环境

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的解决应致力于全方位的开放,坚持以开放招商引资,以开放激发内生活力。基于此,必须深度改善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借助优越的内部环境吸引外部资源。具体来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善:一是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基础设施融资宏观调控体系。就目前来看,建议贵州加强政府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政府可以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质分类,在明确界定自己的职能作用与投资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统筹,以自身的监管调控作用引导企业及其他投资主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通过对基础设施融资规模的合理控制,分层次、有区别的规划不同发展背景下的地区基础设施融资。此外,建议政府推动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平等的对待基础设施各投资主体,使得社会资本可以在公平竞争的氛围中充分涌流。[22]二是融入地域特色,推出系列具有广泛借鉴性的创新发展路径。贵州基础设施融资难题的出现,究其根本在于区域经济活力的严重缺乏,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满足人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基于此,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应致力于探索新型开放发展路径。就目前来看,“三变”改革作为最有潜力的路径选择,正在逐步地推广。贵州应该紧抓开放发展机遇,鼓励各地区借助特色优势积极的融合“三变”改革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在改革的过程中集聚充足的资金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3]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建立良好的吸引外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力度。目前贵州在内陆开放背景下,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通过引进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其特殊的发展机遇。因此,贵州应积极地发挥比较优势,建立良好的吸引外资机制,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在吸引国外企业对贵州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得先进融资理念与创新融资模式共享。建议贵州相关部门在明确战略定位的前提下,拟定并推行吸引外商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优惠政策,充分地展现贵州的发展潜力,在“投其所好”的情境下顺利合法地引进外资。与此同时,服务作为竞争软实力的硬支撑,开放背景下应坚守互利共赢、联动发展的服务理念,真正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以进一步吸引外资。[24]所有的投资行为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满足某方面的需求、进而获得长远的利益,只有存在足够的价值才有可能获得投资。因此,应该借助开放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在相对完善的吸引外资机制保障下,顺利地完成贵州基础设施融资任务。

总之,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应借助政策优势全方位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西部地区建设新高地。在充分把握内陆开放要义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与时俱进、弥补短板[25]。当前,基础设施融资作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过程中突出的发展问题,必须得到妥善处理,进而为贵州展开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青山湖位于杭州城西,距离杭州约38 km,湖南北两岸山地环绕,东西两侧为临安主要建设区域。由于近年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青山湖周边土地被无序开发,原有生态格局受到严重破坏(图2)。修复生态格局,打造低碳化绿色廊道是此次青山湖绿道规划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婷,程健.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困局及其模式创新[J].国际经济合作,2015(1):51-55.

[2]李建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文献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9):114-117.

[3]王骏.论内陆开放模式创新的指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8-76.

[4]谭志雄.中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探索——以重庆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43-47.

[5]罗小明.关于金融助推内陆开放的思考[J].国际金融,2012(10):8-13.

[6]张新平,胡西武.扩大内陆开放形势下民族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路径选择——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53-56.

[7]黄娴.贵州开放发展按下“快进键”[N].人民日报,2017-03-09(21).

[8]李侠.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成因与规范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10(2):162-167.

[9]李成刚,王月月.贵州省城镇化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9-112.

[10]李波.贵州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5.

[11]陈慧芝.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S1):24-27.

[12]吴海军,田洋.中国进出口银行五年投放贷款超220亿元[N].贵州日报,2017-06-01(5).

[13]赵世磊.我省实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双轮驱动[N].贵州日报,2014-10-17(5).

[14]周维.贵州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5.

[15]郑星,刘明显.金融支持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8(10):87-90.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7]胡梅梅,康丽文.“两型”社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融资机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6(14):106-107.

[18]严成樑,龚六堂.基础设施投资应向民间资本开放吗?[J].经济科学,2014(6):41-52.

[19]胡海峰,陈世金.创新融资模式化解新型城镇化融资困境[J].经济学动态,2014(7):57-69.

[20]姚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具有战略意义[N].中国经济导报,2013-11-30(B01).

[21]卞志村,束姝妹.发展直接融资服务国家战略[J].中国金融,2017(21):91-92.

[22]翁燕珍,王利彬.投融资体制改革对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影响——解读《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J].中国公路,2016(17):56-61.

[23]王东京,王佳宁.“三变”改革的现实背景、核心要义与推广价值[J].改革,2017(8):5-15.

[24]黄奇帆.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一个直辖市例证[J].改革,2014(2):5-11.

[25]刘建江,蒋丽霞.内陆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短板及对策[J].求索,2016(2):97-101.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in Guizho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land Opening -up

Ma Jing-xia1,Li Jing2

(1.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Guizhou has been committed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and some new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in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land opening up,Guizhou has witnessed the golden period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hile financing pressure has increased .There are five major issues facing infrastructure finacing of Guizhou. The first issue is that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platform was delayed,then financing channelis single.Also,the proportion of indirect financing is too large. In addition,the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is not perfect,while the financing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In order to solve the aforementioned issues and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inland opening highland of Guizhou,it is recommend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platform,expand financing channels,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the direct financing,optimize the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and improvethe financ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Guizhou;Inland Opening-up;Infrastructure Financing;Interactive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 2018-12-08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研究”(黔科合基础[2017]1518-1)。

作者简介: 1.马静霞(1994-),女,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设施建设与融资。

2.李 靖(1979-),男,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基础设施建设与融资。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549(2019)02-0027-08

[责任编辑:徐子珺]

标签:;  ;  ;  ;  ;  

内陆开放背景下贵州基础设施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