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鹰的欢快之歌--评“罗莎183;卢森堡的生活与思想”_帝国主义论文

翱翔鹰的欢快之歌--评“罗莎183;卢森堡的生活与思想”_帝国主义论文

翱翔的鹰 激扬的歌——《罗莎#183;卢森堡的生平和思想》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卢森堡论文,的歌论文,生平论文,思想论文,罗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程人乾先生的《罗莎·卢森堡的生平和思想》一书,是目前国内研究卢森堡的第一部力著。其特点有三:一是从实践标准出发重新审视卢森堡的理论创造,从而得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史论结合,全方位地描绘了卢森堡崇高而感人的全新形象;三是从卢森堡与中国革命关系的角度揭示其博大胸襟与英明预见,以激励中国人民向她学习。

“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象鹰那样高。”在我国,年龄稍长些的人熟悉这句俄国寓言大抵始于列宁的《政论家的短评》,并由此初步了解了罗莎·卢森堡其人其事。而新近一代青年中不少人对这句寓言的蕴意不仅知者甚少,就连卢森堡这一“载入世界工人运动史册”的革命领袖的名字闻所未闻者亦大有人在。这一方面是由于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暂时的低潮,人们从追求大而无当的精神理想甚或空想转归到普遍关注现实和眼前物质利益的文化心态变迁的原因所致;另一方面也和我国长期以来缺少详细介绍她的生平事迹的著作的情况直接有关。程人乾教授的新著《罗莎·卢森堡──生平和思想》1994年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它不仅对改变这种状况会起很大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对教育全世界好几代共产党人来说,将是极其有益的。”(《列宁选集》第四卷第600-601页)。

卢森堡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工人运动最为发展的欧洲。在复杂的历史风云变幻中,她一直活跃在反对资本统治的国际政治舞台的前沿:创建和领导波兰、德国共产党,参与俄国和第二国际战略策略的讨论,高擎反殖民主义大旗,关注亚洲东方革命。作为一个革命家,她信念坚定、斗志旺盛、出生入死、百折不挠;作为一个思想家,她高瞻远瞩、善于洞见、不囿陈说、勤于著述;作为一个时代女性,她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爱憎分明、善良坚毅。她的一生绚丽多彩,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评传以翔实的资料、科学的态度、明快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这只“雄鹰”展翅翱翔、搏风击浪近五十年的恢宏画面,从国际政治演变和时代发展总趋势相结合的高度重新审视、精辟分析了她的理论创造、思想价值及其得失,满怀热情地讴歌了这位革命战士的丰功伟绩,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既有科学性、革命性又切近生活和人情的卢森堡研究的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

从实践标准出发重新审视卢森堡的理论创造,从而得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是这本传记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卢森堡的一生始终充满着理论探索的热情,写下了数部独特新颖的宏篇巨著和几千篇论文、书札,为丰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七十多年来,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生的深刻剧变,对她的理论贡献褒贬誉毁,莫衷一是。那末,什么是判别她的观点正确或富于启迪意义的标准?从哪里去具体探索她的理论贡献?作者明确指出:“正确的回答只能是一个:实践──当时和此后的社会实践!离开这个标准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科学的答案的”。(参见本书第215页,以下只注页码)正是由于确立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观,才使作者的研究力辟旧说、不袭权威,甚至勇于自我否定,使整个叙述和评价奠定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显示出充分的科学性。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斗争中,卢森堡不仅“较快地起来抨击伯恩斯坦”(戴维·麦克莱兰《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第58页),而且一开始就指出斗争的实质不是一般的策略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存废问题”,是“两种世界观、两个阶级、两种社会形态的争论”。作者指出,把问题的实质点得如此明确和提到如此高度,表现了卢森堡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深刻洞察力,这在当时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人。(第50页)为了揭露所谓“资本主义适应性”的谬论,卢森堡较早开始研究军国主义现象,指出这是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世界政策”的产物。她首次把“帝国主义”概念解释为世界资本主义侵略、扩张、掠夺、剥削落后地区的“欲望”;只从贬义上使用。她把“世界政策”、军国主义和殖民统治看作是新的帝国主义现象的三位一体的表现,阐明了军国主义、现代战争和帝国主义发展的关系。她对帝国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的剖析表明她已“初步形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思想萌牙”。(第90页)她还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努力制止战争。如果说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的《帝国主义论》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最后阶段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从而大大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话,那么当帝国主义刚刚在地平线上露出它的可憎的面目之时,卢森堡对它的若干特征及其造成的后果的深刻分析和洞见便的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第91页)事实表明,她是“帝国主义研究的拓荒者之一”。(第2页)卢森堡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有相当的研究,她提出的一些独创性思想有的已被历史验证显示其为真知灼见,有的则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引起了理论家们的广泛关注和持久论争。前者如在《国民经济学入门》中她既正确地看到资本家压低工人工资水平导致绝对贫困化趋势,更敏锐地觉察到相对工资降低所导致的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是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主要倾向;后者如在《资本积累论》中她提出不能停留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对扩大再生产的分析上,还要研究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问题。不仅要探索资本主义宗主国的发展过程,还要探索非资本主义区域殖民化的演变过程。这是同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不同表现方面。她着重探讨了这后一方面,揭示了帝国主义特征的重要方面,反映了被压迫民族的心声。这一探讨与列宁三年后所写的《帝国主义论》在某些重大观点上是一致的,但与后者把垄断看作帝国主义决定性的本质特征相比,前者着重强调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政治特征,二者又是有区别的。与“当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没有一人同意《资本的积累》中这些结论”,而使它“一直受到批评”(参见《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65页)的态度不同,作者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独特贡献”,是“第一次勇敢的尝试”。(第126-127页)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卢森堡的不同评价直接导源于她和列宁某些认识上的分歧,嗣后出现的苏联社会个人崇拜盛行的“造神运动”又起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以致把她的某些理论观点等同于反马克思主义、反列宁主义,扣上一顶顶吓人的大帽子。评传摈弃了这种以人立(废)言的错误做法,从大量第一手材料中剥离辨析,激浊扬清,还卢森堡思想以本来面目。在实践标准指引下,评传注意廓清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过去一直被人们视为“异端”,但实属很有预见和价值的思想,如前述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灭亡前景的两种可能方式的预测,关于实行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和特权化、反对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来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追求新认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产阶级应当遵循它的指引,善于不断从自己的错误和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最终走向胜利的精辟论断等等。二是属于革命领袖之间的误解,这既指卢森堡由于不了解俄国严酷的社会环境和党内斗争的实际状况,而对列宁关于党的组织原则(主要是民主与集中关系的观点)的指责,也有列宁对她否认帝国主义时代还存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批评。三是卢森堡在思想发展的初期作出的一些片面的、过激的、错误的尔后又得以自我纠正的结论,如在民族自决权和争取波兰民族独立问题上的偏颇认识,对党的组织作用的忽视,以及关于俄国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所采取策略的批评等。对上述不同情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的条分缕析充分表现出作者精湛娴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功力。

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观照一代革命领袖,史论结合,塑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卢森堡形象,是这本评传的第二个特点。卢森堡是共运史上罕见的一位全面发展、才情横溢的革命领袖人物。评传以相当的篇幅叙述了她激荡跌宕、豪迈壮丽的战斗人生,指出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而且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实践家。卢森堡是一位优秀的演说家、政论家,“她那气势磅礴、睥睨一切的革命气概,她那恣肆汪洋、鞭辟入微的锐利文笔,她那热情洋溢、充满魅力的动人演说,使同志感佩,使对手气馁,使敌人胆寒”。(第52页)卢森堡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她曾在党校任教七年,讲授政治经济学等课,以思想深刻、论证雄辩、资料翔实、讲述生动、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等特点很受欢迎,“像磁石般吸引了学员们的心”。(第99页)卢森堡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艺术家,她爱好诗歌,喜欢作画,掌握波、德、俄、英、法、意六种语言,曾译过柯罗连科的长篇小说,她写的文学评论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卢森堡还怀着浓厚的兴趣涉猎了数学、生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她酷爱大自然,喜欢采集植物和地质标本,热那亚海滨、科西嘉孤岛、沃赫伦珊湖畔到处都留下她休憩旅游、欢歌笑语的身影。即使在铁窗牢狱之中,她也尽力发现和欣赏狭窄天地里所能见到的自然景色:地上的花草树木,天上的流云飞鸟。……针对西方有人把卢森堡说成一个单纯的人道主义者,评传指出,“卢森堡的爱恋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欣赏欣欣向荣的花木,是她热爱充实的生活和奋斗的人生,讴歌正义和自由,追求真、善、美价值标准,憎恶一切邪恶势力的表征”。(第167页)

如果说这些不同侧面的描述从宏观上反映了卢森堡的基本轮廓的话,那么,有关她的一些生活轶事尤其是性格特点方面的分析则从微观上揭示了她深邃的内心世界。评传指出,卢森堡是一位感情丰富细腻的女性。这从她与约吉希斯长达十六、七年的恋情与伴侣生活,从她与蔡特金、梅林夫妇、李卜克内西夫妇、包括考茨基夫妇在内的革命家的多年友谊交往中都能得到印证。她和列宁虽有观点相左,意见牴牾,但他们的“行动是一致的”,他们的谈话“具有一种特别友好的性质”(娜·康·克鲁普斯卡娅著《列宁回忆录》第140页)。“人应当像两端同时燃烧的蜡烛”,这句格言充分表达了她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针对有些人对她的流言蜚语,作者强调卢森堡是“一个胸怀坦城的人、谦逊豁达的人。她并不鲁莽,也不粗暴,更不狂傲,只是有着深沉的自信和执著的追求,容忍不得在原则问题上的折衷调和”。对她的中肯评价她感到欣慰,过度的颂扬她不以为然,恶意的攻击她不予理睬,朋友的误解、歧视虽使她伤心,但也从不计较。她曾说假说她有哭泣习惯的话,那她哭泣的机会可多了。(第53页)她“善于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美”,“在各方面都能找到幸福和欢乐”(路·考茨基语)。她曾渴望有自己小小的住宅,精致的家具,宁静的图书室,能在工作之余散步或听听歌剧。她还常常感到需要孩子……通过这些饱蘸感情、独具匠心、精致入微、有时甚至是散文诗般的描写,一个可亲可敬、贴近人情的活生生的卢林堡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而不只是攻击性很强的“鲤鱼塘里的梭子鱼”,(倍倍尔语)更不是“嗜血的罗莎”、“好争吵的婆娘”、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冷酷无情的复仇女神。(第52页)作者的用心是显然的,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是有益的,收效也是空前的。同六十年代初他的第一本关于卢森堡的“历史读物”相比,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无比细腻、厚实可信的深刻印象。

从卢森堡与中国革命关系的角度揭示其博大胸襟与英明预见,在激励中国人民学习她的精神品质方面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是这本传记的第三个特点。卢森堡一生十分关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社会沙文主义,更为支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在世纪之交,她多次谴责德国侵略我胶州湾,抨击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驳斥威廉二世的“匈奴演说”,批评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议会痴呆症”者,呼吁党广泛而深入地发动群众,并和国际无产阶级团结一致采取实际行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进攻。(第93页)她指出,如果说中国已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冲突的舞台,“那么这并不说明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而只不过是已经确立的欧洲对立被移植到中国并在中国土地上爆发而已”。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是共运史上对当时中国事件的最早最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第92页)她还阐明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战争不仅在亚洲的发展中,而且也在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殖民扩张还进一步加深了资产阶级政府同劳动人民的矛盾,“在政治上经济上给阶级斗争带来了强有力的新的动力”,推动社会革命迅速发展。(第91页)这一深刻预见已为后来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实践所证实。另外,她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关于无产阶级民主和专政理论的思考,关于社会主义是一块“处女地”,要勇于实践探索,不能靠“钦定”,不能靠命令和法令来推行的思想等等,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评传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卢森堡这些卓越贡献及其意义所作的评析,启人心智,颇有教益。

此外,这本传记还有一些特点,如气势宏伟、结构得当、语言优美、持论稳健等,在此就不赘述了。梅林曾说:“历史向来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传记尤其应当如此。”(《马克思传》第3页)以比较苛求的眼光来看,似乎该书第八章放在末尾甚至作为附录在逻辑上更顺当此,对卢森堡许多观点的讨论亦“尚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第126页)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妨碍本书成为国内外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少有的优秀佳作的地位和价值。

标签:;  ;  ;  ;  

翱翔鹰的欢快之歌--评“罗莎183;卢森堡的生活与思想”_帝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