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的运用——以中美贸易不平衡为例论文_王萍

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的运用——以中美贸易不平衡为例论文_王萍

(青岛大学,山东省 青岛市 266000)

摘要: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作为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极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指导着国际贸易及国际关系的顺利进行。在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的指导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按照国际价值实现,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因素有劳动生产率、供求关系、劳动强度等。以中美贸易不平衡为研究案例,从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出发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并从提高劳动生产力、加强国际法立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提高民族经济发展实力。

关键词: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国别价值;国际价值;中美贸易不平衡

据海关统计,从最近三年的中美贸易值来看,美国贸易逆差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总值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约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左右[1]。其中,截止至10月份美国商品贸易逆差已达到77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是继5月份美国逆差缩窄之后的连续第五次扩增。然而,高贸易顺差的背后却是中美双方在收入差距、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这又是否意味着中美贸易中的不平衡现象导致了价值的转移与缩减?本文将以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为指导,以中美贸易不平衡为研究案例,探寻国际贸易规律,帮助中国扭转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一、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

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是对马克思价值规律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能够科学预见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于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专著,但在《资本论》一书中却处处渗透着马克思对于世界贸易的重视和关注。

(一)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

将马克思价值规律理论应用到国际贸易中首先应该区分两个概念: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国别价值指的是由本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是以该国的货币表示的;国际价值指的是由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是以世界货币所表示的。在此需要明确一点,国际价值和国民价值本质都是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马克思国际规律理论是对马克思价值规律的发展与运用。[2]

那么国际价值又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认为,“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3]商品交换是商品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劳动分工也日益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交换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也使得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而资本自身就包含着为追求剩余价值而不断扩张的冲动,当一国狭小的市场不足以满足资本扩张的本性时,按照其自身发展的逻辑,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它必然会突破地域的限制而走向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4]因此,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国际价值之所以产生的基础。

(二)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内涵

1.根据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马克思价值规律理论不仅适用于国别价值也适用于国际价值,适用于国内贸易时,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适用于国际贸易时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之所以是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是因为各个国家在劳动强度、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制造某种商品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就选取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这个参数来衡量。所谓“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世界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5]所以,商品国际价值量与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成反比。[6]

2.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要求世界市场上的商品进行交换时,商品价值量按照国际价值实现。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商品交换是一种等价交换,国际价值以国际生产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围绕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所谓等价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其所具有的价值量相符合。即使是在商品不等价交换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生产价格严重背离国际价值的情况下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也没有被否定。究其原因在于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国际价值,国际垄断价格的确定还是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这种国际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背离的情况依然需要运用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才能解释和明确。

二、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间差异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关系中,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彼此的贸易关系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两国的福祉。因此,运用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从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入手对中美两国之间贸易进行分析,科学判断和预见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美贸易的现状及特征

从中美贸易的地位来看,中美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2年的中国贸易逆差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刚刚经历改革开放,出口量少进口量多处于贸易逆差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93-2018年的贸易顺差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口量增多进口量减少处于贸易顺差阶段。

从中美贸易的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本、土地、技术等资源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的产品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而美国与中国不同,其劳动力要素成本较大,产品科技水平较高,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表现出很大的竞争优势,主要从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从中美贸易的利润来看,当前我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顺差的地位,但这是以牺牲我国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为代价的,美国在贸易中虽然处于逆差地位,但由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附加值更大,所以获得了巨额的国际利润。

总体来说,在中美贸易中,顺差在中国,利益在美国,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造成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差异的原因分析

萨缪尔森曾说过:“在全球化中不总是只有获益者。全球化推动的一切对每个人都有益处,这不是真的。”[7]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发达国际凭借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总能获得高于国际价值的价值,而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低于国际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剥削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那么在中美贸易中,造成国际价值和国别价值差异的因素又有哪些?

1.中美生产成本的差异

就中美双方的劳动力资源来说,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中国的教育发展水平相较于美国较低,国民工资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劳动力资源低廉且丰富使得中国生产出的商品国别价值较低,在世界市场上更加具有价格优势。而就中美双方的自然资源来说,中国地大物博原材料资源储备丰富并且受世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低。这样,中美两国生产同样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显然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这也导致了一方面许多美国企业不得不放弃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转而进口中国的市场价格更低的商品;另一方面大量低端加工制造业通过在华投资设厂的方式转移到了中国,造成了中国名义上的贸易顺差,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中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2.中美劳动分工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差距的明显加剧,这导致中美双方在劳动分工方面上也有了很大的差异。美国由于科技发达占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其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际分工中就主要从事那些高精尖的集约型产业,而由于这些产业的国别价值大大低于国际价值,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的特点;与之相反,中国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较低,在国际分工中就主要从事粗放型产业,这些产业的特点是低收益低附加值。这就造成了中美双方在劳动分工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差异,美国通过利用中国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进一步压缩了商品的国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循环往复,中国在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贸易中便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3.中美贸易政策的差异

尽管美国能够利用第三产业高附加值高收益的优势获取大量的国际利润,但是为维护其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对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出口和海外收购一直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以芯片为例,美国商务部于2018年四月份正式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出口半导体芯片及其相关技术长达七年。这一政策一方面阻碍了中国通讯业的发展滞缓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美国的出口额,缩小了美国的贸易优势。反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加大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宽度。长此以往,美国单方面片面的贸易限制政策必然会导致国内出口经济的减缩,造成美国商品出口额小于中国的出口额的贸易劣势,这也是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原因。

(三)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对策

运用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对中美贸易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论证出:中美双方虽然互有获利,但中国实际上处于被博讯地位。我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贸易结构仍需要调整和完善,以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为指导能够为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提供新的对策。

1.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对于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的分析可知,中国劳动生产率较低是导致中国利润率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那么破除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此中国可以通过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鼓励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提高国民素质等手段来实现。

2.加强国际法立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近几年来,由于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扩大,导致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多次进行“双反”政策,严重阻碍了中美贸易的正常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必须借助于WTO等国际渠道积极应诉,根据各个国家平等的原则加强国际法的立法,化被动为主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加快转变贸易方式

在经贸政策方面,美国企图通过美元贬值、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扭转贸易逆差问题。对此中国要加快转变贸易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型为主转向内需导向型为主。中国本身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国内市场容量庞大,原材料及资源储备丰富,所以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规避国际风险,缓解长期以来中美贸易的不平衡状态,为中美两国贸易的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04-13/8198306.shtml1.

[2]吴玉梅.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p55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p874

[5]张永辉.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视角下的中美贸易研究[D].苏州大学,2013.

[6]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杨玉华.国际贸易利益的“漏损”: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解读[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8]富丽明.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比较[D].辽宁大学,2016.

[9]段世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研究[D].武汉大学,2010.

[10]熊珍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1]杨青.资本与国际关系——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分析[J].行政科学论坛,2018(10):53-57.

作者简介:王萍(1996-),青岛大学。

论文作者:王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9

标签:;  ;  ;  ;  ;  ;  ;  ;  

马克思国际价值规律理论的运用——以中美贸易不平衡为例论文_王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