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概述(一)_课程目标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发展概要〔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要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技教育课程与其他领域的课程相比,其特点是更加注重按照学生和社区需要以及教育的巨额收益来进行课程的开发。职技教育课程不仅重视教育过程,而且更加关注教育成效。为什么职技教育课程与相关领域课程明显不同?为什么职技教育课程设计者必须对课程发展历史有准确的把握?本文将从历史、当代教育观、课程概念、课程特征以及课程编制基本原则五个方面对职教课程发展作全面探讨。

一、历史回顾

职技教育课程与其他领域课程之间的差别是由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历史影响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历史为人们了解当代职技教育课程的背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并且向课程开发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考察视角。我们知道,当今的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演化,已从一系列相互脱节的狭窄学科发展到包括学生学习经验在内的一个广阔的范围。

1.课程的早期基础

职业教育的最初形式是学徒制。据埃及文献资料记载,有组织的学徒培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那时建立的学校提供两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是初级阶段,学习古代文化的简单读写知识。第二阶段是学徒阶段。 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 师傅通常是行业的熟练工人(Roberts,1971)。由此可知, 早期职业教育是这样组织的:基本知识在教室情景学习,应用技能在工作现场提高。

即使学徒制逐步兴盛起来以后,这种基本模式还保留着。学徒制起源于古希腊的巴勒斯坦,后来其他国家仿效建立了类似的模式——年轻人通过和工匠保持稳定的关系以学习手艺或者经商之术。尽管学徒制随着技术领域的日益专门化而迅速扩展,但是师徒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不可缺少。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徒弟学习手艺要靠精确的模仿。学徒制一直持续到19世纪而没有多大变化。

2.学徒制的衰落

到16世纪,学徒制的存废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夸美纽斯、洛克等教育家建议学校应开设手工操作课。哈特力波(Samuel Hartlib)提议在英国开办一所农业大学。在现实主义运动中,诸如此类的倡议最终导致了学校课程的变化——商业课和手工操作被引入正规教育体系。以后的启蒙运动又加速了学徒制的衰落。卢梭重视手工操作的教育价值,这在教育史中开创了先河。伟大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以及福禄倍尔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卢梭的启示,接受了他的主张。正如贝内特(1926)指出的,卢梭“承认手工操作是智力训练的手段,这标志着教育新纪元的到来”。

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大大加速了学徒制度的崩溃。学徒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工业发展对大量廉价、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许多新开办的工厂不需要旧的学徒制训练出来的熟练工人。相反,随着产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主和经营人员逐步认识到一个组织需要的熟练工人是有一定限度的。正规的学徒制度在许多行业迅速衰败,而对非熟练劳动者需求日益增长。

3.系统课程的发展

最早的系统的职技教育课程体系可能是由莫斯科帝国技术学校校长德拉·奥斯创立的。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德拉·奥斯介绍了传授机械技术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加速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俄罗斯方式不是通过精确的模仿,而是指导学生通过工厂实习掌握新技术。这种方式试图传授机械技术基础知识:

(1)用尽可能少的时间;(2)在同一时间给一批学生足够的指导;(3)能够使学生通过工场实习获得系统的、有益的知识;(4)使老师能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

利用这些基本原则,德拉·奥斯分别在木工业、细木工业、铁匠和车工集聚区建立了实习工场, 按照逻辑顺序和技术难度授课( Lannie,1971 )。 俄国方式使许多美国人感到震惊, 特别是对伍德华德(Calvin Woodward)和朗克利(John Runkle)震动更大。伍德华德依照俄罗斯方式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创办了一所手工学校。马萨诸塞州技术学校校长朗克利十分推崇俄罗斯建立实习工场培养工程学生的方法,在他的学校建立了机械技术中等学校。这些先驱们开创了当代职业和技术教育的新局面。

朗克利和伍德华德办学的成功引起了更多人对俄罗斯方式的极大兴趣。不久手工训练在美国的许多学校兴盛起来。实习工场甚至被引入小学校内。到19世纪末期,手工训练成为许多文法学校的正规组成部分。但是,手工课程并不能代替学徒制。手工课和其他诸如家政学这样的实用技术训练课程,虽然具有职业特性,但是这些课程只是对学校基本功能的一种补充(Roberts,1971)。为了弥补其不足,一些学校联合起来建立了专门学校,以为学生将来进入广阔的职业领域作准备。19世纪末20世纪初,技术学院、贸易学院、金融商业学校以及农业高等学校逐步兴盛起来。这些学校开设课程的范围与当今的综合高等学校和社区学院差不多。但是,当时的课程标准是相当松散的,或者说根本不存在课程标准。课程质量问题至多是地方的事,或者说是个体教育者的事。结果造成全国范围内课程内容有有相当多的矛盾之处。

到1990年,公众对职技教育的需求相当强烈。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长。商业主和企业主都迫切需要技术人员。美国农村地区对传统教育的适应性提出质疑,要求农科在学校课程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这种情绪由社会组织传达给联邦政府。全国工业教育振兴会和农业大学实验基地联合会等社会团体都积极寻求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在他们的努力下,1917年颁布了《史密斯·休斯法案》。

《史密斯·休斯法案》以及联邦政府以后颁布的法规对公共职技教育课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规规定州和地方教育机构要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否则就得不到政府的补助金。由于法规规定职业教育应当受到公众的监督和管理,因而与补助金相联系的质量标准对职业教育课程影响极大。课程类型、目标学生群、课程进度、仪器设备以及其他许多因素都体现了联邦法规精神。地方课程开发者充分考虑了国家课程标准,因而课程计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也受到了法规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史密斯·休斯法案》以及随后颁布的法规使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职技教育为学生就业作准备,就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职业感性认识基础。这和早期单一职业课程不同程度地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联邦法规对职业课程影响的一个主要方面就在于对课程的质量控制。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法规极大地促进了最低课程标准的确立。

二、当代教育观

当今,课程论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每一个课程开发者必须对教育的内涵进行推敲和解释。下面对教育构成体系及教育目标进行分析。

1.教育构成体系

当今, 人们通常认为教育由两大基本系统构成: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和非正规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正规教育是指在比较完善的环境下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表现于学校以及与学校有关的活动,诸如上课、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合作职业教育计划的委托培养或者参加学生会或学生组织。非正规教育(通常也称为非正式教育)是指远离学校情景、无计划的教育活动。在医院里做兼职的义工、照看婴儿、外出度假以及在餐厅做招待都可能被看作是非正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个体参加了非学校活动,并且这种活动产生了某种教育效果。非正规教育是在学校围墙之外、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职业意识、职业探索以及职业准备等都可能通过个人活动以及在父母的鼓励下发生。人们接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时间很长。从儿童早期到成年,人们都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或非正规教育,并且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他们日后在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呈正相关。

2.教育目标

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上,是体现教育目标的两类教育:普通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和职业教育(education for earning aliving)。如图1所示,这两类教育不是互相排斥而是有交叉的。 普通教育(如高中教育)为大学教育或者日后谋生提供基础。同样,早年接受的职业教育有助于个体形成职业认识。

这两类教育都可以由正规教育或非正规教育提供。举例来说:一位年轻人在维修站做兼职帮工,这种经历有助于他理解学校开设的自动化机械课程。另一方面,这种经历也有助于他了解自由企业制度的运作情况,从而使他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无论经历是为生活作准备还是为谋生作准备,教育都可以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方式进行。尽管非正规教育不象正规教育那样有目的、有组织,但是不管怎么样,它对教育成果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概念

1.概念界定

怎么给课程下定义?参照图1 可以看到: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正规教育代表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和经验。这些学习活动和经验不仅仅是指专门的课堂学习,而是包括特殊学校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本文中,课程是指范围广泛的教育活动和经验。因而,课程可以定义为:在学校的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和获得的经验之总和。接受这种定义,就必须同时接受以下两种传统的支持性观念: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中心,每个学生都有他或她的课程,学生经常可以根据个人独特的需要和抱负来选择学习内容、经验和非学分的活动;第二,学校的正式课程仅是课程的一部分。俱乐部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对个体全面发展和课程实施效果都具有突出贡献。学习活动和个体成长不是严格限制在教室或者实验室情景下发生的。学生提高技能、开发潜能是通过大量的学习活动和经历进行的。没有必要靠累积学分计算学生学业成绩。学生组织、俱乐部和体育协会只不过是学校正式课程之外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但是,它们对学生发展具有教室和实验室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接受上述两个基本观念,就必然承认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与职技教育两部分。无论是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课程都是由教学内容和学习经验两部分组成的。这种宽泛的课程定义,使我们不仅要考虑职业和技术教育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而且要考虑怎样使这样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与学生较一般的学科学习相联系。

由上述两个基本观念也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即课程的中心是全面发展的人。课程仅仅包括教学内容和学习经验是不够的。普通知识显然是课程的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日后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基础。课程开发者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使普通知识学习与职业知识学习整合起来,而不是彼此割离。

2.课程与教学

为了准确地把握课程的内涵,弄清它与教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必要的。课程包括一系列的学习经验,而教学重在学习经验的传递。用专业术语来讲,教学是指师生有计划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也是性质不同的两类活动。课程设计重在相关内容和领域的考虑,主要涉及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比较宏观的活动,它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等一系列活动产生影响。相比较而言,教学设计是基于课程设计基础之上的比较微观的活动,旨在为教学准备特定的学习经验。很明显,课程设计先于和高于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要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时,还要从更高层面上考虑学习原则的运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有准确的把握,还要设计专门的策略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图2 形象地描述了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尽管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但是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根据设计个体或者群体的不同以及他人能否从中受益,其中交叉的方面就偏重于某一领域。一位教师为上课写教案,这种活动是教学设计。相反,一群教师为自己或者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目标,这种活动就成了课程设计。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设计人员的多寡以及概括程度的不同。如果设计过程涉及许多专业人员,并且其他老师可以运用他们的成果,这种过程就是课程设计。教学设计通常是一个专业人员(如一个教师)为他或她上课作准备。虽然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差别并不象以上所描述的那样明显,但是这种表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其间差别。

图2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四、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特征

职业和技术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职技教育课程有其鲜明的特征——定向性、适应性、课程目标的整合性、评价标准的双重性以及课程实施的昂贵性。

1.定向性

我们知道,职技教育定向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虽然它也关心学生能否达到课程目标要求,但是其最终目的不在教育过程本身。职技教育课程最终的成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而是以毕业生在劳动世界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职技教育课程定向于过程(学校范围内的学习和活动)以及产品(这些经验与活动对于学生的影响)。

2.适应性

与学术性课程不同,职技教育课程是为了适应特定区域、特定职业的需要而开发和实施的。这种需要不是臆想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实用人才,是职技教育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职技教育课程要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两百年前,为就业作准备的课程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学徒制度传授的技能可以使人们享用终生。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劳动世界变化莫测,当代的职技教育课程必须及时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适应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需要。

3.课程目标的整合性

职技教育课程的目标不限于某一领域知识的积累,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广泛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促使学生把习得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并且能够在模拟的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运用,这就是职技课程目标的整合性;职技课程目标的整合性还表现在学术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整合。

4.评价标准的双重性

职技教育课程评价依两个标准进行:校内成功标准和校外成功标准。校内成功标准是指判断学生成功与否,不是看学分高低,而主要看实际操作能力。考查学生的操作技能,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完成某项任务;校外成功标准要求学生在劳动世界中证明自己的成功,主要指标包括技术水平、职业生存能力、求职能力以及创业能力。校内成功标准和校外成功标准相比,校外成功标准是主要的。校内成功标准是依据劳动世界要求制定的,而校外成功标准是职技教育者和工商业主都特别关注的。

5.课程实施的昂贵性

与学术课程相比,职技教育课程实施是相当昂贵的。职技教育课程实施,不只需要铅笔和纸张,还可能需要石油、面粉、洗发剂、钢铁、木头以及化肥等。设备的购置、维修及更新,水、电、暖气的供应,以及往返实验基地的旅差费用等等都是职技教育课程实施必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现代化的知识,就必须购置现代化的设备。高质量的设备及其正常运作,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这是关乎职技教育成败的头等大事。

五、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编制基本原则

职技教育课程鲜明的个性特征,决定其课程编制必定要遵循某些基本原则。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传统的课程编制随意性很强,很少考虑编制的策略。另一个问题是职技教育课程很容易过时。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职技教育课程发展的动力在于其适应性,其成功要靠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他们在劳动世界的成功来证明。

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所确定的目标,要与产品(毕业生)的质量相联系。缺乏系统考虑的课程、或者是恒定不变的课程以及脱离实际生活的课程,会对课程的编制者、执行者以及社会各方面造成不良的后果。为了避免这种负面影响,课程编制者要牢牢把握课程的基本特征,确立产品质量意识。为此,课程编制要遵循以下原则:基于数据的原则、灵活性原则、衔接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面向学生的原则、面向未来的原则以及适时评价的原则等。这些原则对职技教育课程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下面逐一加以论述。

1.基于数据的原则(Data-Based)

当代职技教育课程的编制,如果不是建立在足够的数据资料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是难以想象的。课程是否有必要编制,需要查找与学校、社区有关的数据来论证;课程内容的取舍,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职业特性及它们的匹配程度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考察;课程内容质量的高下,同样需要到老师、学生那里收集信息来证明。总之,数据对课程编制决策的贡献无论怎样强调也不为过。

2.灵活性原则(Dynamic)

如果说恒定不变的教材是“垂死的”的教材,那么就可以说职技教育之所以充满活力,是与其课程的灵活性分不开的。管理者、课程编制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都要经常地按照课程实施效果及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需要来评价课程、随时修订课程——特别是进行实质性的修改,而不是为修改而修改。正是因为课程对变化着的劳动世界的灵活适应性,它才能成功地促进学生成长及职业成功。

3.衔接性原则(Fully Articulated)

教学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都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教育、教学各种活动之间的先后次序以及彼此之间的衔接,也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职技教育课程编制的衔接性主要表现在:(1 )不同领域相互冲突的课程内容的衔接;(2)每学年教学活动的逻辑衔接;(3)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促进;(4 )不同教育阶段(如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课程编制的衔接性原则,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的一贯性、有效性。

4.实用性原则(Realistic)

职技教育课程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课程编制依据职业分析进行,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价值观。学生主要通过实验、实习等掌握知识、技能,实践性教学在课程实施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用性是职技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课程编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5.面向学生的原则(Student-Oriented)

课程要面向学生,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职技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作准备。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及不同的学习风格,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6.面向未来的原则(Future-Oriented)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作为与生产、生活最紧密结合部的职技教育,不仅要考虑课程实施的预期效果,而且还要根据未来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订课程。适应未来的课程,必定是综合考虑现在和未来需要的课程。

7.适时评价的原则(Evaluation-Conscious)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课程评价不只是阶段性评价,而是有计划的连续过程。编制课程时,必须制定计划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课程实施时,必须采用各种方法收集资料,评判课程的优缺点。适时评价是确保课程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职技课程发展的历史,以及国外在这方面的探索,给我们以有益启示: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它既可以由正规教育提供,又可以由非正规教育提供。我们以往不同程度地忽视了非正规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其次,职业技术教育独特的作用,形成了职技教育课程诸如定向性、适应性以及课程目标的整合性、评价标准的双重性、课程实施的昂贵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又决定了职技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因此,只有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我们才能编制出有职教特色的课程。

标签:;  ;  ;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概述(一)_课程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