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教师资格证书方案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方案设计论文,发展趋势论文,资格证书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1)11-0032-35
一、当前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教师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得到认同,教师(教育)建设得到高度重视。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而基础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状况。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该报告宣称“新聘用的数学、科学和英语教师中,有一半不能胜任工作;美国中学开设的物理学由合格教师任教的不到1/3”。[1]报告中指出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低下的关键在于任用了大量不合格的教师,为此,该报告对于提高教师质量和改进教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其中包括:为教师规定更高的标准,实行11个月的聘约制等。此后,美国又陆续出台很多关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案的报告,教师教育的改革成为美国80年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成分之一。
2、现代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其标志为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确立。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经过长期的研究获得并保持专门知识和特殊技术的”,“承担着学生和社会福利的责任,有个人和共同的责任感”[2]的专门性职业。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由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和复杂性所决定的,教师职业具有自身的专业要求,在培养、任用进修的整个过程中有专业性的自主权。为了确保教师专业化水平,世界各国普遍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认证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它标志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教师,也不是具有专业能力就能当教师而必须经过严格的教师职业训练。如美国各州均要求在获得专业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必须经过一至两年严格的教育教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专门的训练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后方能应聘教师岗位。
3、教师教育在重视宽博、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特别重视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以课程为本向以能力为本转变的趋势。目前世界各国在教师教育方面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包括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二者的交叉学科,以给未来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在重视专业知识的同时突出强调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因为单一的学科知识(即本体性知识)难以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要进行教学还须具备与教师职业相关的能力结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日益受到各国教师教育的重视,各国普遍提高教育学科在学科分配中的比例,并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美国的教师教育设置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课,出现了以课程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的趋势。
4、教师教育从一次教育变为终身教育,相应地证书分为初级教师证书、职业教师证书和专家教师证书。终身教育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迅速变迁、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个人必须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构建和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教师职业本身的复杂多变性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以提高其专业水准,一次性的教育已经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教师教育必然走向终身教育。教师的终身教育也称为终身师范教育,它要求建立各级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相应的把教师资格证书分为初级教师证书、职业教师证书和专业教师证书。美、日、法等国也都普遍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有的拨专款设立教师培训中心和中小学教师进修基金,有的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中小学教师不断接受再教育。如美国威斯康星州规定教师资格证书必须每五年更换一次,更换证书时既要考核平时教学工作成绩,还要看五年内的进修情况,如果要提高证书等级也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修以取得学分。
5、教师是行动方案的研究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教书匠”和“知识仓库型”教师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突破需要一大批在教学实践中有所研究有所创新的教师,教书匠向科研教师转变成为现代教育的要求。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特别是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打基础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要完成此任务就需要创新型的教师,需要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出者,而且还要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科研型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和不同的个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仅要教学生学,而且要教学生会学,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角色正由权威的监督者变为协助者,“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考核所获得的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3]
二、未来教师资格证书实施方案设计
通过对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施教师资格证书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一个有力措施。而对我国师范院校来说,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更是势在必行。因为这是我国教师教育走向规范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师范教育与国际接轨,并适应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师范大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
经过对许多研究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我们认为,当代师范生必备素质的要素是: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方面的知识、四种能力。下面分别对其培养目标和途径进行简要的阐述。
1.一个核心: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代师范生必备素质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由政治素质,现代教育观念和职业道德三个要素组成。
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决定的,也是由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社会作用所决定的。今天的师范生,未来的教师其言传身教对于中小学生的政治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范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其基本观点;达到掌握理论、运用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高师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两课学习、参观展览、深入实际,运用影视教育、报告会、讲座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政治素质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包括教师职业理想与价值取向、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职业原则与规范。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理想的认同度较高,价值取向基本一致,对教师职业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但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还缺乏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充分认识,“师德”、“师魂”教育必须加强,以培养出素质全面、能力一流的新型师范生。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施教育:(1)实施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将它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的始终,它可以与教育活动、校内外活动、党团建设相结合,也可以以必修课、选修课、主题系列讲座等形式进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丰富、有益的教育。(2)通过教育实践,使其在学习和影响的基础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加强自我激励、自我磨炼。
现代教育观念 所谓现代教育观念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观念而言的。现代教育观包括:学生潜能开发、个性的引导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主体的学生观;教师是行动研究者的教师观;终身学习的职业发展观等。[4]这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学术讲座、日常教学等途径来培养现代教育观念。
2.两个重点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是实践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不断获得进步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维度:(1)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意识;(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观察力、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活跃的灵感;(3)培养创新技能,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在教学实际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艺术。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1)制造宽松的学校气氛和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并能以此为线索来组织其他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2)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教学来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创性,精心选择观察内容,设计方案,按一定程序引导学生观察。(3)参加校内外各种大赛。
实践能力 也即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程序知识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知识等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它是对教学必备知识的一个检测与综合。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1)加强教育实习的比例。(2)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参加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支教等。(3)模拟课堂,施行微格教学等。
3.三方面知识
这三方面的知识包括本体知识、程序知识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其中本体知识(专业知识)因各专业而异其培养目标和途径也各不相同,我们在此从略。下面主要说明程序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程序知识 所谓程序知识,即教师如何将其具有的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于学生理解的知识。它要求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知识。具体来说,教师的程序性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专业知识,而不懂程序知识,要搞好教学就只能是无稽之谈,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必须掌握程序性知识,可以说,程序性知识是高师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要培养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开展:(1)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必修课,增加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课时数;(2)开设具体的教学技能培养类课程,如“备课的艺术”、“学生学习风格测定与研究”等;(3)将教育实习分散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周期之中,使高师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应用和发展其程序性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要求新时代的教师不但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而且应该擅长应用这方面的知识。在高师院校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培训势在必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解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育实践的能力素质;另一方面是对教育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包括设计、开发、评价、应用和管理。高师院校可以通过开设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必修课,开展多媒体CAI教学软件制作技能培训和INTERNET网络培训,计算机教学软件创业大赛和创业社等途径来达到这一目标。
4.四种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即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对自己实际的教学活动的监察、评价与反馈,对自己教学活动调解、校正和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其他心理因素的基础和归宿,也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一个核心部分。研究者认为,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1)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要求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明确学生的特点,明确社会发展的实际;(2)课堂的反馈与评价性,包括课堂纪律问题,学生反应原因的反馈与评价;(3)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是教学监控的目的之所在;(4)课后反省性,表现为对教学效果、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认识以及发现自己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多种解决办法。可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习逐渐培养其教学监控能力。
德育能力 德育能力包括学校德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评价标准以及德育能力的实践水平。德育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改革过去填灌式的德育理论教育模式,使德育课堂中师生达到互动。对学校德育价值的判断问题则要求学生客观的看待学校德育的价值,坚持科学的德育价值评价标准和科学的德育评价方法。增强师范生德育能力的实践水平,是师范德育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1)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学会总结;(2)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和运用下列做法来加强时间训练:与中小学共建,开辟见习基地,使师范生担任中小学课外辅导员;建立定期轮换学生干部制度;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辅导员;延长学习时间,使之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周期之中。
心理辅导能力 师范生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促进师范生自身心理健康发展;(2)师范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3)师范生发现心理问题能力的培养;(4)师范生对心理问题的干预辅导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来实施;(1)开设公共心理学科,并加强具体技能的培养,例如如何进行心理辅导,如何运用常见的心理测量工具等;(2)进行案例分析,举办中小学生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培训班,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见习与实践,大学一年级轮值辅导员等;(3)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
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并将科研成果发表或应用的技能。其培养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并参加教育实践,开设系列教学科研讲座;(2)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案例分析,使学生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3)开展中小型的研讨班,研究小组,举行大量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讲座和小组论坛等;(4)参与教师科研或教学课题,写有关文献综述,调查报告及学术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