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跨世纪区域经济发展若干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跨世纪论文,思路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7(245) 文献标识码 A
1 经济发展特征与基本格局
1.1 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经过近50年的建设,新疆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98年全疆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16.67亿元,占全国1.40%,居全国第25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229元,居第12位〔1〕。
1.1.1 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后(1979~1998 年)全疆国内生产总值累计6296.67亿元,总增长6倍, 年均增长率为 10.0%;第一产业累计2162.02亿元,总增长4.0倍,年均增长率为8.8 %;新疆农牧业已获得第20个丰收年。第二产业为2730.84亿元, 总增长5.4倍,年均增长率为10.2%。第三产业为2403.82亿元,总增长12.9倍,年均增长率为24.9%〔1〕。
1.1.2 “一白一黑”战略实施取得一定成效
新疆从“八五”开始提出并实行了“一白一黑”为主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虽至今人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该战略对新疆经济建设仍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新疆棉花产量1980年为全国第7位,至1993 年开始一直居全国首位,成为我国三大棉田集中区之一,棉花收入已占农业收入的一半。1998年全疆原油产量1628.38万吨, 占全国原油产量的十分之一。目前全疆棉花创造的产值已达156.4亿元,纺织工业总产值67.87亿元,仅次于石油工业而居第二位;石油工业总产值为279.04亿元,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40.23%〔1~2〕。 石油采炼及化工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47%。
1.1.3 国民经济发展体系已具雏形 新疆三次产业构成为26.1 %、38.6%、35.4%,而全国三次产业构成则为18.7%、49.2%、32.1%〔1〕。从产业结构而言,以种植业、重工业为主的工农业, 是新疆经济结构的主体。新疆作为一个独立经济区,已经形成了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国民经济生产体系。
1.2 经济发展基本格局
随着欧亚大陆桥和南疆铁路的开通,逐步形成了以铁路沿线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轴,新疆区域经济增长将从单轴向双轴、双环圈的空间格局发展,形成一个新的沿线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此格局是以亚欧大陆桥为主、以公路沿线为辅而形成的(图1)。
图1 新疆经济增长轴空间格局演变示意图
Fig.1 Evolution of psatial pattern of regional economicgrouth axle in Xinjiang
铁路沿线区域结构,按其吸引范围和地域内互相联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核心层,它是由陆桥和沿桥的中心城市组成的点轴结构的综合体。这些市包括哈密市、吐鲁番市、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石河子市、奎屯市、乌苏市、克拉玛依市、博乐市及南疆库尔勒市、阿克苏市、喀什等12个市,大中型企业集中,已形成包括石油、煤炭、钢铁、电力、化学、建材、纺织、食品等在内门类繁多配套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核心层以全疆1/3的人口生产了全疆2/3的国内生产总值、4/5的工业总产值。表现出核心层强大的经济聚集性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已成为新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二是外围层,它是指核心层点轴吸引范围中的市县所密切吸引的地州。包括核心层中县市以外的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昌吉州、塔城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北部地区、伊犁地区(有关县市)及库车县。人口占全疆的22.8%,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疆的1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282.2元,是核心层的1/3〔3〕。
公路沿线区域,实质上是陆桥吸引作用较弱的地带,包括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县、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及巴州塔里木盆地南缘部分。这些地区离大陆桥吸引的核心层远,受陆桥影响力弱,经济发展与陆桥核心层相差甚远。
2 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地域差异加大
2.1.1 南北差异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计算得知, 北疆经济发展强度平均评价值为19.43,南疆为11.99,相差7.44。在经济发展水平前20名的县市中,北疆有16个县市,占80%,占整个北疆市县的35.6%;而南疆只有4个,占南疆县市的9.5%。在经济发展最落后的20个市县中,北疆只有4个,占北疆的8.9%,其他16个均在南疆,占南疆的38.1%〔3〕。
2.1.2 市县差异 取最近7年数据计算,全疆年均经济增长率为 9.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最高的是沙雅县为49.33%;在低于全疆平均增长率的54个市县中,有16个是负增长,最低的尼勒克县负增长率为-2.70%;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极为明显。另外,经济增长率高于全疆平均的有33个市县。 其中有20 个市县经济发展水平排在全疆30名以后。而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奎屯市、石河子市、伊宁市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却比较低〔3〕, 这说明各地州内市县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性也较大。
2.2 产业结构层次低,财力匮乏
新疆产业结构处在低层次的变革之中,还面临财力匮乏。1998年新疆财政自给率只有49.5%;全疆85个县只有7个县市能自给, 其余都要靠国家补贴,资金困乏,投入不足,有限的产业开发资金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严重影响了区域产业发展规模、质量与进度〔1~2〕。
2.3 生态环境恶化
2.3.1 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快,盐碱化严重
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99.59万km[2],占全区总面积的62%,以每年400km[2]的速度在扩大。近30年来,全疆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为5.1km[2],全疆87个市县中已有53个受到沙漠化的影响和威胁,约20万hm[2] 可耕地和三分之一天然草场面临沙漠化危险。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新疆土壤盐碱化面积在逐步增加,占普查面积的32.8%,其中约有60%是近15年内形成的〔2~5〕。
2.3.2 森林减少,草场退化 目前全疆草场退化面积为1.2亿亩,还有三分之一的天然草场面临沙漠化危险。森林病虫害发生率为7.02%,草原虫害发生面积为169.62万公顷,鼠害发生面积为305.80万公顷,发生草原火灾38起,直接经济损失155万元。另外,还有22.3 %的野生动物物种受到威胁〔2~5〕。
2.3.3 河流断流,湖泊萎缩 目前已断流了320多公里,塔里木河中下游沿河两岸伴河而生的天然荒漠植被,即“绿色走廊”,正在大面积萎缩或消亡。据统计,新疆的湖泊面积已由50年代的9700km[2] 减少为目前的4784km[2]。许多湖泊萎缩甚至干涸,如著名的罗布泊、 台特马湖、玛纳斯湖、艾丁湖、博斯腾湖、艾比湖等,其中艾丁湖、博斯腾湖是生态问题最严重的湖泊〔2~5〕。
2.3.2 自然灾害频繁 自建国到90年代初,新疆先后出现了15 次巨灾,年均经济损失达10亿元以上。据预算,新疆每平方公里面积的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值为5388元;人均生态破坏损失负荷值为657元, 居全国11省区(生态破坏严重)之首〔2~5〕。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区域发展的经济负担。
2.4 环境污染趋于严重
2.4.1 大气环境 根据新疆16 个城市反映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监测指标,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平均为404μg/m [3], 其中北疆城市302μg/m[3],南疆城市629μg/m[3],南疆城市明显高于北疆城市;SO[,2]的年日均值平均为24μg/m[3]; 氮氧化物的年日均值平均为35μg/m[3](注:自治区环保局.环境公报,1999.)。三项污染物都比上一年略有降低。新疆大气环境污染特征仍为砂尘、煤烟混合型污染,总体污染程度与上一年相比无显著变化。
2.4.2 水环境 目前,新疆废水排放总量达4.75亿t,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为1.95亿t,占41.0%;生活来源的排放量为2.81亿t。新疆湖库水质总体水平较河流水质差。监测的七座湖库中有六座水质处于Ⅱ-Ⅲ类水质标准,属于清洁水质或轻污染水质,有四座湖库的个别污染监测指标出现了超标现象。湖库的主要污染物为PH值、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蘑菇湖的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超标,水质为Ⅳ级,属于中度污染〔1,5〕。
2.4.3 农业环境
新疆污灌农药与地膜及化肥污染对其农业环境影响加重。据不完全统计,“八五”期间全疆污灌面积达9.07万hm[2],主要分布在北疆的米泉、石河子、昌吉、沙湾等市县。地膜污染也有增长态势,对土壤质地变劣、作物减产的影响明显加大。1998年,全区共向农田施用化肥85.6万t(折纯量),使用农药1.24万t,使用地膜8.67万t,同1997年相比,化肥、地膜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 农药的使用量略有下降。另外,1998年,新疆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12次,直接经济损失40.1万元,造成农作物受害面积达8.75hm[2], 污染事故赔款总额9.0万元〔1,5〕。
3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基本构想
3.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3.1.1 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其重点
新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新疆发展战略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对新疆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六五”提出了“支柱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是水利、交通等五大支柱产业。“七五”、“八五”提出并实行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是农牧业、能源、交通、邮电、重要原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九五”计划提出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并把战略重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优势产业和发展拳头产品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振兴石油天然气化工、纺织食品工业、建筑业和建材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后来则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的“一白一黑”为主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依靠大农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重点,要把新疆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优质纱布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6〕。
3.1.2 主体战略与辅助战略模式的选择
根据国家战略及新疆自身的发展需求,今后指导新疆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新战略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根据新疆目前的工业发展情况,除了石油工业作为重点产业之外,可将纺织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这里石油工业是重工业的经济增长点,纺织工业则是轻工业的经济增长点。从资源优势的经济意义来讲,草原、旅游资源也是优势资源。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不限于以上所述的“一白一黑”这两个战略重点上,应该增加畜牧业、旅游业、纺织工业等几个经济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整体资源优势的经济综合效益〔5〕。
坚持推行“主体”战略,大力推动“辅助”战略,应当作为新疆经济工作的重要策略。在实施“一白一黑”主体战略的同时,还应推行辅助战略,其内容是:一是农业发展在粮食自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前提下,逐渐把畜牧业与棉花一起作为全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工业发展在巩固石油工业主导地位的同时,将纺织工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在加强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此,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辅助战略可以概括为“3.2.6”战略,这里“3”指的是三次产业同时抓;“2”指的是各产业中确立的两个重点;“6”指三次产业中共形成6 个重点。从空间布局和地域分工看,要各有侧重,石油重点在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三大盆地,南疆侧重棉、果,北疆侧重畜、糖,旅游和纺织、食品业应随产地合理布局,优先发展,从而形成一业多主、上下联动、各显优势、互为促进的区域经济结构体系〔6〕。
3.2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构想
3.2.1 基本方略
新疆跨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内联外引,挺进中亚,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合理分工,加强调控,缩小差别,协同发展〔3,6〕。
随着新疆交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全疆区域经济增长轴线继续将向双轴、双环方向发展。21世纪初,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应是依托南北两条国际大通道,实施“双轴开发,南北联动,兵(团)地(方)融合,共同推进”的策略。首先继续加强对欧亚第二大陆桥沿线天山北麓经济带的点轴式强化发展,今后重点是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发挥其经济技术优势,创出特色名牌,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为全疆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同时,大力推进南疆铁路沿线的开发,在建设国家级石油化工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优质棉花、特色瓜果等优势产业及精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南北疆扩大开放、双轴开发、互为联手、互为争雄的基础上,到2030年前后,再实施准噶尔盆地环圈与塔里木盆地环圈的“双环圈开发”战略,确保全疆区域经济高效、协调、持续、稳定的发展。
3.2.2 发展重点
今后全区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解决工业、农业和城市及生态用水问题;二是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铁路干线、公路干线、机场和通信枢纽的建设;三是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重点是煤炭、原油、电力、有色金属、石油工业和盐化工等;四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对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机电、轻纺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同时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加快资金积累。区域发展的重点是建设好“两带”和“三区”。“两带”是亚欧大陆桥东北疆沿线经济带和边境扇形开放经济带。“三区”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以伊宁为中心的伊犁河沿岸地区和以库尔勒-阿克苏为中心的天山南坡地区。
3.2.3 总体布局
新疆跨世纪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总的要求是:以铁路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把带动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作为重要目标,促使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逐步向集约型方向转化,以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也就是要有重点地开展区域布局和经济建设,重点发展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城市轴线地带、城市群和城市密集区。
(1)沿亚欧大陆桥具有全国意义的一级发展轴线和城市群。 这一地带现在和将来都是新疆经济实力最雄厚、产业最为密集和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带。今后应继续重点建设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体,形成以乌鲁木齐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以经济特区、卫星城市,以及新兴城镇的发展(包括城市等级的晋升和小城镇的建立)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根据新疆经济发展的实际,当前陆桥沿线区域发展应以大中城市为基础,围绕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采取点轴开发方式,重点开发沿铁路、公路干线地区,如博(乐)乌(苏)奎(屯)昌(吉)沿铁路线地区,东疆的吐(鲁番)哈(密),加大力度,突出重点,搞好沿铁路线、沿公路干线的开发培育,建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以此促进带动整个新疆的经济发展。
(2)沿南疆铁路、交通干线沿线跨省区、 具有区际意义的二级发展轴线。南疆的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和(田)等沿干线地区,近期作为二级发展思,未来有望升格的一级发展轴。该地区城镇的发展,要以沿线区域产业布局为依据,能源、原材料开发为动力,经济协作为纽带,“大陆桥”为发展轴,小城市为核心,节点枢纽城镇为增长极,相对集中成片地发展城市组群,逐步形成库尔勒、阿克苏等若干个等级规模有序的、布局合理、职能分工协调互补、城市环境良好的城镇群。
4 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4.1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从1949年到1998年,新疆人口由433.3万人猛增到1747万人。 据预测,新疆人口将在2000年达到1850万人,2010年接近2200万人。迅速增长的人口不断促使资源、环境、粮食、经济、社会等原有矛盾更趋于尖锐化。1998年新疆平均人口密度是10.92人/km[2],但新疆适于人口生存的绿洲面积仅7万多km[2],人口密度高达254人/km[2],比全国的平均人口密度129人/km[2]高出125人( 已超过了干旱区人口的《临界指标》)〔1〕。因此,新疆要继续通过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法令行政措施、思想教育措施等,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保持适度人口增长速度,减轻其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新疆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4.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有效遏制草地“三化”和塔里木河中下游等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趋势;全面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生产率;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实现全疆畜牧业发展的重点由游牧型向农牧结合型转移,从而在全疆范围内形成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干旱荒漠绿洲特点的生态系统,使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为新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支撑。将森林覆盖率达到3.33%,“三化”草地全部恢复,绿洲面积(包括天然绿洲)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0%,最终实现新疆山川秀美。为此,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环境政策调控和宏观管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加快环境保护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全社会投资环境保护建设的新体制。(2)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以林带建设为重点, 以蓄水节水建设为关键,走综合治理之路,改善生态环境,使绿洲内外的生态环境都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3 )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工业污染防治;重点解决乌鲁木齐市环境污染、三大盆地油田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博斯腾湖水质恶化和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突出问题。(4 )加强环境监测和科研,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4.3 改变能源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环境质量
能源结构不合理,是新疆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所在。1997年新疆能源生产总量5093.96万t标准煤,占全国131989万t标准煤的3.85%, 其中原煤占46.5%,石油占45.7%,天然气占5.6%,水电占2.6%,全国比例分别为74.3%、17.4%、2.3%、6.0%。新疆这种能源生产结构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1997年全疆能源消费量为3193.95万t标准煤,占全国142000万t标准煤的2.25%。其中原煤占64.1%,石油占24.4%, 大然气8.1%,水电3.5%。全国比例分别为73.5%、I8.6%、2.2%、5.7%〔1〕。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对新疆环境保护极为不利, 污染环境十分严重。这必须通过能源工业技术改造,改变能源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控制工业环境污染,促进新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型。
4.4 提高工业企业技术水平,减少“三废”污染
目前新疆工业企业技术水平低,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达到80 年代和90年代初水平的占8.28%,国内先进水平占27.8%,一般水平占33.63%,落后水平占30.29%,传统落后的加工工艺占70.0%以上。 新疆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很低。1997年全疆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70.6%,发电及电站供热27.5%,燃焦为89.0%,炼油为95.5%。1997年全疆平均每一万元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耗量为4.82t,高于全国1.28t/万元的水平〔1〕。由于大量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而以废弃物的形式向环境排放,既浪费了能源,又污染了环境。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装备陈旧简陋,技术和管理落后,加工布局不合理,生产经营短期行为突出,往往导致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今后应通过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有效地减少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要制订工业总量控制和行业控制目标,综合治理重点城市工业区环境污染,提高环境的人日、经济容量,保证新疆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收稿日期:99—06—21;修回日期:99—10—12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南疆铁路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