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中心校 叙永 646400)
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而且,现在群文阅读活动也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但是我发现农村的多数学生没有阅读兴趣,阅读方法欠缺,阅读能力整体不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获益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精心创设环境,营造阅读氛围。我发现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定期向学校图书室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让孩子孕育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
其次,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范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跃跃欲试了,这时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第三、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巩固阅读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班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了阅读成果,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二、教学中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与有操作性的阅读方法的支撑。首先教给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
首先教给预习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一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授新课,就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1、预习要求明确具体:即①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②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③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2、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教《挑山工》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内预习,运用标记法边读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重点和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我就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讨论,自己解疑,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从而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加强词句训练。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文本中关键字词的挖掘、理解与感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在教学中,词语训练主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是怎样教学的: 首先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你们能读好它吗?老师相信你们会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好。 此遍朗读,目的在于读正确,读流畅。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检查朗读。师:你们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把自己最喜欢读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4.比赛朗读。师: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基本上做到了读得正确、流利。现在我们来进行朗读比赛,大家愿意参加吗?请每组选一位平时较少读书给大家听的同学,代表本组参加比赛,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其次深入理解课文时:
1.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边读边想:小兴安岭美在哪里?先把反映小兴安岭美的事物划出来,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合作学习。(1)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评一评谁读得最美,并选派代表准备在班内交流。(2) 各小组选择小兴安岭一个季节的内容,合作画画。3.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成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画画成果,并评选班级“朗读小能手”、“优秀小画家”。这次课中充分让学生读中体会美,在读中理解课文。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进课文,品味语言,和作者的心灵进行直接的对话。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文气美。因此,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激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喜欢读,让学生感知读,深究读,品味读,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课文的语言和意境的美。
第三、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论文作者:王烈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小兴安岭论文; 兴趣论文; 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