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外包陷阱的机制与跨越研究_比较优势论文

国际外包陷阱产生机理及其跨越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外包论文,陷阱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承接国际外包为发展中国家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体系提供了新的现实条件,使其享有全球资源配置的机会大增,极大地提升了承包国承包企业的中低端制造能力。然而,承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环嵌入亦同时成为国际外包实践中的重要伴随性现象,大量企业并未通过承包活动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陷入了长期接包而只获得低附加值利益的产业分工状态,由此暴露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外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南亚地区的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因长期过度依赖纺织品相关代工业务,未能形成技术能力积累,要素边际报酬不断下降,导致其国际分工地位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多年来一蹶不振。中国大量企业长期以来亦在承接国际外包活动中仅仅依靠低成本优势,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承包模式的固化。上述国际外包实践折射了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外包活动所蕴含的潜在风险。综观国内外国际外包研究相关文献,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外包活动中有可能被“俘获”的状况已受到一定关注(Schmitz,2004;于明超等,2006;刘志彪,张杰,2007;陈建,杜薇,2007;白雪洁,2007;吴解生,2008;张少军,李东方,2009;唐海燕,张会清,2009;孔群喜,段晓婧,2010),然而,上述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建构和系统阐述。

本文将上述问题归结为对“国际外包陷阱”的讨论。本文认为,不同于静态的、自然发生的比较优势陷阱,国际外包陷阱是动态的、非单纯自然形成的;国际外包陷阱形成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源自发展中国家先天的人力资本劣势及与发达国家间原始技术差距等自然客观因素,更归因于发包企业持续向承包企业输入技术的外包策略致使后者对前者长期依赖而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能力积累等人为主观因素。

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在肯定国际外包所产生的纵向技术进步的同时,着眼于国际外包对承包国及承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所带来的影响,更强调承包活动对承包国技术进步及承包企业技术创新拉动作用的稳定机制。本文将试图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许多承包企业处于“陷阱”的边缘,却仍满足于原有发展现状,不积累跨越“陷阱”的能力?承包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选择跨越“陷阱”的道路?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关于国际外包陷阱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阐明跨越国际外包陷阱的路径与模式,并对承包企业战略和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

二、国际外包陷阱理论框架

1.国际外包陷阱的界定

(1)国际外包陷阱内涵。国际外包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长期持续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由于其过度依赖发达国家发包企业,不能顺利实现竞争优势的转变,出现人力资本积累缓慢、边际生产率下降、与发达国家发包企业技术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其适应技术变化的承接能力缺失、总体承包能力下降、抗风险能力脆弱、企业成长动力不足,处于发展停滞甚至濒临倒闭破产的一种状态。国际外包陷阱反映了承包企业陷入低水平接包状态而难以自拔的情形,集中体现了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创新缺失,只接包而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或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后果是落后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使承包企业难以承接技术含量较高的国际外包业务。

(2)国际外包陷阱特征。国际外包陷阱具有如下特征:①隐蔽性。表现为承包企业所承接订单持续增加,并维持有一定利润水平的短期表面繁荣极易麻痹承包企业,使其不易觉察或不能正视国际外包陷阱。②无意识性。表现为承包企业往往在大量承包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已进入国际外包陷阱。③破坏性。表现为国际外包陷阱使承包企业不能正确预见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所在产业及企业本身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其将面临重大损失。④渐进性。表现为国际外包陷阱对承包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具有突发性,其消极作用通过累积逐步形成并加以显现。

2.国际外包陷阱的产生

发展中国家所承接的国际外包业务常常处于价值链中下游,产业链条短,高质量的承接活动远未在同一企业或地区形成足够的规模,承包企业谈判能力低,所获分工利益较少,在承包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

路径依赖是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落入国际外包陷阱的关键原因。一方面,许多承包企业满足于现有的利润,依赖于现有生存状态,着眼短期利益;另一方面,承包企业按照发包企业的特定要求进行生产,形成了资产专用性,资产的其他替代性用途减少,相应地产生了转换成本(苏卉,孟宪忠,2007)。转换成本越高,承包企业越倾向于努力维持与发包企业的代工关系而升级的动力随之弱化(张京红,王生辉,2010)。各种内外部条件的束缚使得承包活动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色彩,使承包企业陷入了对发包企业技术与自身低劳动力素质双重依赖的尴尬境地。

(1)对发包企业技术上的严重依赖。①承包企业的主观意愿所致。许多承包企业仅仅满足于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不注重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在承接外包业务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发包方的标准和技术,久而久之便产生“俘虏”效应,丧失技术创新动力,从而缺乏设计、延展全球要素分工的能力和主动性。②发包企业的人为控制所致。作为价值链中主导者的发包企业外包环节常具有“非核化”特征,发包到承包企业的环节大多是非核心和非关键环节(Buckley,2009),导致承包企业通过技术外溢途径学习的核心技术偏少,承接外包水平高的部门反而产品的竞争力不高。此外,发包企业为阻止参与其价值链体系的承包企业的技术赶超和价值攀升过程,保护其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不被外泄,会对承包企业的学习设置技术壁垒、设计各种参数加以技术干预、提出快速变化的产品升级换代要求(刘志彪,张杰,2007)。由此一来,导致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在技术上极易形成路径依赖,陷入了微利化、创新能力缺失与自主品牌缺位的发展困境,其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也只能局限于“量”的累积,而不是“质”的改善(杨丹辉,2005)。

(2)对低劳动力素质的过度依赖。①承接低技术水平订单所致。发展中同家在国际产业内分工中具有竞争力的领域多集中在价值链中下游,承包企业长期承接低技术水平订单业务,无须较高的劳动力素质水平,很难获得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积累。②非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所致。由于承包企业所处价值链环节的价值比重较低,可替代性较高等原因,往往只能选择较少的客户,甚至一些新进入的承包企业往往可能只为或被要求只准为唯一的委托商服务(吴解生,2010)。迫于关系专用性投资的限制,承包企业按照发包企业要求在生产设备上进行专门投资,持续地进行设备“淘汰”,使其所创造的利润又以购买发达国家高附加值生产设备的形式被“回收”,赚取的较低利润中只剩很少份额可投资于人力资本,并难以保持投资的连续性。长期来看,承包企业劳动力素质难以有效提升的状况将进一步使其深陷于代工—微利化—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循环路径。

3.国际外包陷阱的表现

在现有国际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更多按照发达国家发包企业所制定的外包市场规则参与竞争,不注重技术创新能力积累,劳动生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当承包企业出现与发包企业技术差距与边际生产率差距同时拉大的状况时,前者即已落入国际外包陷阱。

(1)技术差距逐渐拉大。在承接国际外包业务过程中,承包企业只顾一味根据发包企业订单进行生产,被动接受和使用发包企业所提供技术,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不投资或很少投资于技术创新,只从事少量的研究开发活动甚至不从事研究开发,从而与发达国家发包企业间的技术差距逐渐拉大,难以弥合,导致承包企业长期受制于人,竞争力受损。

(2)边际生产率差距逐渐拉大。由于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劳动力素质较低,不注重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参与国际分工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从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逐渐降低,造成承包企业边际生产率呈现较低水平,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与发包企业间边际生产率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其陷入低边际生产率—低价值链环节—少研发或不研发、劳动力结构未能获得改善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承包企业是否陷入国际外包陷阱须从企业发展的长期视角来研判,从微观个体角度出发,短期看可能不是国际外包陷阱,但长期看却是国际外包陷阱。此外,承包企业面临的国际外包陷阱风险极易转化为产业和国家层面风险。①从产业视角看,每个承包企业只是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一个结点,处于这个结点上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缺少产业系统性。但是,大量承包企业低层次的承接外包活动将强化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产业的升级替换,从而使整个产业被拖入外包陷阱;发包企业跨区域的资源配置基于获取全球化收益角度出发,而非基于承包国或地区本地化的产业结构优势考虑,大多数情况下两者之间并不一致,造成了国际外包路径下承包国形成的产业往往是一种依赖型生产结构。②从地区和国家层面看,若大量的承包企业承接低技术国际外包,必将对整个国家的福利造成影响,不利于国家整体承接外包水平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国家和地区进而落入外包陷阱。

4.国际外包陷阱与比较优势陷阱

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外包源于比较优势的驱动,国际外包陷阱的提出源自比较优势陷阱。国际外包陷阱可理解为比较优势陷阱的一部分,类似于后者所包含的制成品陷阱,两者都强调静态比较优势,而忽略了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创造和提升。当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导致低成本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产品的国际需求日益减少,静态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时,贸易和外包承接活动极易落入陷阱。同时,国际外包陷阱区别于比较优势陷阱,体现为如下方面:

(1)理论溯源不同。从产生的理论体系看,比较优势陷阱产生于对比较优势理论的阐释,而国际外包陷阱则与产业内分工理论的联系更为密切。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产业间贸易,产业内分工理论则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延伸,这种比较优势需要深入到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层面上来考察。

(2)概念假设不同。比较优势陷阱的形成以贸易中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为假设前提,而国际外包陷阱并非只注重承包企业拥有的完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一前提,还隐含着承包国虽拥有一定技术进步但承包企业却无法适应发包企业提升了的技术继而缺乏适应技术连续变化的承接能力、承包企业对发包企业的信任程度将影响承包国技术承接能力等系列假设前提。

(3)形成机制不同。比较优势陷阱与国际外包陷阱形成比较优势的途径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反映了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以低成本的静态比较优势为主要特征;后者除反映可获得的静态比较优势之外,更加强调动态的、非自然形成的路径依赖所带来的影响。

(4)产生效应不同。在比较优势陷阱中,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发达国家具有资本和技术丰裕的优势,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结构难以升级,贸易条件恶化,而发达国家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世界贸易格局。国际外包陷阱则更加强调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在承接国际外包活动中如果一直停留在低附加值的产品制造上,维持低成本优势固定不变,所造成的承接外包模式“固化”,被发达国家长期锁定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陷入接包的低水平而难以自拔的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初步建立国际外包陷阱分析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国际外包陷阱理论框架

三、国际外包陷阱产生机理:模型分析

1.模型设定

存在有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假定市场上存在一家发包企业(记为H)和一家承包企业(记为C)。两企业所雇用的劳动力人数分别为,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分别为,技术存量分别为。发包企业和承包企业生产函数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其中的参数α是外生的和相同的。

(2)承包企业。承包企业所有资源用于产品生产,自身不进行研发,只使用发包企业提供的技术。承包企业使用的技术比发包企业滞后τ年。

承包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技术函数分别为:

(2)承包企业。同样用K/AL表示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量。定义k=K/AL,则:

图2 国际外包陷阱均衡分析

图2-a表明,承包企业与发包企业有着相同的技术增长率,但由于承包企业开始采用的技术即为落后发包企业τ年的技术,且承包企业自身未在研发方面加以任何投入,导致其一直沿着发包企业技术进步的路线进步,其拥有技术始终落后发包企业τ年不变甚至更长时间。这也是现实中许多承包企业对发包企业技术依赖的真实写照。若大量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单纯满足于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不注重技术积累,承接外包业务时趋于被动地接受发包企业所提供的标准和技术,从而丧失创新动力,被俘获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而发包企业作为价值链中的主导者,竭力制造技术屏障,避免核心技术和关键管理经验对外泄露,此外还通过运用质量安全壁垒、进口限制、营销控制、技术快速升级要求等多种手段实施对承包企业的长期控制,导致承包企业无法获取和掌握核心技术,在技术上易形成对发包企业的长期依赖。延缓和阻挠了承包企业对发包企业的技术追赶和价值链升级。

图2-b表明,承包企业一开始进行生产时,由于采用了发包企业所提供的τ年前的技术,其边际生产率与发包企业τ年前的边际生产率几乎一样(假定=0)。同时由的表达式可知,的增长率大于的增长率,这导致图2-b中的背离,即后来承包企业与发包企业的边际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在国际外包实践中,处于价值链底端的承包企业由于采取了落后的技术且已获得相当一部分附加值,其往往只专注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生产,只选择单纯从事代工而无动力与能力进行任何研发活动,也不注重劳动力素质的提升。长期如此,承包企业与发包企业间边际生产率的差距越来越大,承包企业所在产业的升级能力受损,加重了全球收益分配与经济活动全球分布的不相匹配。

国际外包陷阱产生机理模型采用了动态均衡的分析方法,重点强调了技术进步下的均衡,透视出承包企业有一定纵向技术进步的同时,却对发包企业有着深刻的依赖,未能取得相对的技术进步,技术水平始终落后于发包企业。模型的分析反映出。如承包企业仅凭借低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承接大批订单,只是被动地接受和使用承包企业提供的落后技术,获得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机会,但长期不注重创新的投入,忽视人力资本培育,则只会造成企业仅能承接低技术含量的加工组装业务,难以获得高质量订单,形成过度依赖的低层次分工,重蹈南亚等部分国家承包企业落入国际外包陷阱的覆辙。同时,先进技术对承包企业的溢出效果也将受到扼制,承包企业消化吸收能力亦难以提高,更难以破解发包企业的专有技术诀窍,而劳动力的低素质又迫使企业只能通过利用廉价劳动力、拼命压低劳动成本寻求有限的生存空间,分工利益严重受损,技术差距和边际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这将导致承包企业必然落入国际外包陷阱。

四、国际外包陷阱跨越

1.国际外包陷阱跨越实质

国际外包陷阱的本质在于承包企业长时间和大批量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并没有带来企业相对要素禀赋的提升,集中体现在劳动力和技术要素禀赋结构未得到丝毫改善,甚至还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国际外包不同于其他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承包企业在涉足国际外包业务活动过程中,所在国家和产业及企业均存在有一定的技术进步,但这种技术进步并未改变承包企业对发包企业的过度依赖。具体表现为,承包企业未进行主观上的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或者为适应客户订单要求被迫使用对方提供的新技术,或者由于缺乏与发包企业提供技术相配套的技术使用能力而被淘汰出局。所以国际外包陷阱跨越的实质在于扩充和转换承包企业所拥有的要素禀赋和产品的要素密集优势,进行必要的创新能力培育,将简单的成本优势转化为成本和技术优势。承包企业不能只顾及短期的、强行植入的技术进步效果,而应更多考虑主动的技术创新能力积累,立足现有业务,把握先占优势,将依赖发包企业技术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尽力排除发包企业外部制约条件和不可控外界因素的不利影响,实现技术从低端到高端的提升,从而逐步提升承接国际外包活动的层次水平。

2.国际外包陷阱跨越路径

美国等发达国家技术升级走过了一条主要依靠技术自然积累的发展道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其企业依托于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提升了自身创新能力。而中国等发展中大国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发展道路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所走过的道路,完全依靠技术的自然积累或依靠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专业化创新并不能顺利完成生产能力向创新能力的转换,其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亦难以实现。大国综合优势集中体现在规模较大的需求市场和对资源的高度整合能力上,发展中大国需要采用技术积累和注重需求并举的策略提升创新能力。因此,随着发展中大国承包企业参与国际外包活动程度的加深,利用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发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网络中重新嫁接、延伸、扩张和协调的良机,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找准位置,主动链入;充分利用价值链中的资金、技术与管理等多种资源,发挥外部需求和内部技术积累的协同作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劳动力素质(见图3),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为其跨越国际外包陷阱奠定基础。

图3 国际外包陷阱跨越路径

(1)内部技术积累。技术创新能力是承包企业摆脱国际外包陷阱的重要依托,技术积累是承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外包策略要求承包企业不能单纯依赖于低成本优势策略,需通过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来获取竞争优势。随着承包生产活动的深入开展,技术积累过程将会加快和深化,最终承包企业得以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外包陷阱的跨越。①承接国际外包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创新机会。承包国在制造和设计专有技术等领域从离岸外包中所获得的收获有助于接包国积累不同的经验,使得改变不同贸易国家已有工业的现存比较优势成为可能(Wendy Chuen-Yueh Li,2006)。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国际外包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积累,一旦技术积累达到相当的强度,则承接国际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便会得到提升。从OEM到OBM再到ODM本身即是一个逐步学习、阶段性积累技术和经验的过程,承包企业如果能够在国际生产中把握住技术进程,完成基本的技术积累,提高技术积累的效率,则势必将获得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技术积累又势必将促使发展中国家企业承接更高层次的外包业务。②技术学习是承包企业技术积累的主要路径。国际外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从其他国家学习的渠道(Altenburg et al.,2008),通过学习来积累技术能力,从而逐渐有能力从事创新活动。韩国汽车产业正是通过捕捉OEM模式下的接包活动所提供的技术学习机会,将企业现有技术知识激活,加强了自身技术能力,实现了产业的自主研发,避免落入了国际外包陷阱。从“干中学”和“用中学”这两种技术学习过程中所累积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可以成为承包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而进一步的创新又可以形成新的知识积累。③“干中学”是承包企业技术能力积累的关键。“干中学”在承包企业技术学习过程中作用突出,通过“干中学”,承包企业边学边干,共享发包企业的成功经验,从而实现新知识的内部化过程。承包企业在原有委托厂商的知识溢出程度不断增加的状态下,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应地不断增强。通过“干中学”的过程增强自身的技术积累,将引进技术进行系统的消化吸收,进一步积累其中的隐含知识和技术诀窍,从而形成自身技术能力,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形成自主创新能力。④“用中学”与“干中学”相结合共同实现技术积累。一方面,承包企业指导作为用户的发包企业,使后者获得关于企业及产品能力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发包企业的反馈,承包企业不断增加自身关于发包企业偏好的知识。承包企业在承接外包业务的过程中,常常从发包企业引进一些设备或从其他生产厂商购买为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需要对上述设备进行细微的改进;或者对发包企业所提供的设计及有关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良。

(2)外部需求推动。跨越国际外包陷阱的外部推动主要来自市场需求的诱导。承包企业为获得长期而稳定的订单,应了解市场需求,并据此改善其自身对于先进技术消化学习和吸收能力,才能使其技术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保持竞争优势。根据承包企业参与国际外包的时限长短和深度的不同,在国内市场需求与国际市场需求可各有所侧重。①发包市场驱动。以发包市场需求为导向,承包企业有效利用外部网络的知识要素以满足发包企业的采购需求。通过与发包企业互动以促进其技术创新活动,扩大与发包企业高层次分工合作的规模,降低国际外包业务中低层次分工的比重,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其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从而获得更大收益。在满足发包企业现有市场需求的同时,及时洞察和识别发包市场的消费特征与需求结构,重视并预测发包企业的潜在和未来市场需求,通过对发包市场需求变化的迅速掌握使承包企业研发及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更加吻合,从而提高研发成功率。②内需市场培育。随着承接外包业务的不断拓展,如果承包企业产生了对发包企业市场的完全依赖,则发包企业也获得了对承包企业创新的“抑制权”。假定承包企业面临一个不能支撑其成长和运营的国内市场,那么,如果其违反了外包契约或不赞成发包企业确定的条款,则不会有外部选择(Wendy Chuen-Yueh Li,2006)。因此,在注重发包市场高端市场需求的同时,通过培育本土市场需求,利用本土市场的规模和维度,借助本土市场比较优势,建立以自有品牌为纽带的大规模营销网络,以突破对发包市场需求的过度依赖,形成企业持续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即使承包企业的收入来自于自主品牌的出口及国外的OEM订单,仍需重视自身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发展。本土市场需求增强承包企业市场需求的层次和维度,使其在外包承接活动中获得额外优势,从而为承包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在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国内市场需求对于承包企业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显重要。

3.国际外包陷阱跨越模式

(1)“单脚”跨越模式。这种跨越模式是指承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利润空间,只承接外包业务而不拥有自创品牌。承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发包企业合作中的谈判力逐渐增强,逐步由产业链中的边缘位置向核心的生产位置转变,不发生路径转换(王珺,2007)。在这种类型中,承包企业无能力或动力在主体业务上自创品牌,只是通过技术积累和创新保持企业竞争力,不断跨越外包陷阱。这种跨越模式要求承包企业持续性地进行技术创新,保持创新活动的不间断性。

(2)“双脚”跨越模式。这种跨越模式是指承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部分承接外包业务,同时拓展自创品牌业务。承包企业承接外包业务时,在发包企业支持下初步具备生产能力之后,利用国际外包市场网络有意识地铺设自己的市场网络。随着自主业务的扩大,逐步收缩承接外包业务,将代工业务与自身业务相分离,明确自有产品市场地位,循序渐进地走向自创品牌。为避免发包企业的战略遏制行为,承包企业可将代工业务与自创品牌业务分开,各自独立经营。中国奥康鞋业走的即是自创品牌与代工生产并存的“两条腿走路”模式;大虎、日丰等温州知名打火机企业在承做贴牌生产的同时亦坚持进行自主研发、发展自有品牌;广东格兰仕集团的做法是,其自有品牌主要补缺一些欧、美、日、韩等品牌大幅度退出的市场空隙,在保证客户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品种分流、技术区隔、市场细分等手段来维持市场秩序(杨桂菊,2010)。在这种跨越模式中,承包企业在细分市场上与品牌客户有所差异,能避免与客户正面竞争,降低风险,有效规避和跨越国际外包陷阱。

(3)“跳跃型”跨越模式。这种跨越模式是指承包企业通过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在专有行业领域不再承接外包业务,而专注自有品牌。一些承包企业在生产订单因成本上升而有所下降之前即开始撤出国际外包市场,专门构建自己的生产经营及研发体系,实现自有品牌的不断壮大。韩国三星电子2006年以前一直从事OEM/ODM代工业务,同时拥有自有品牌,但由于其主要发包商戴尔公司的后向压榨过于严重,三星电子拒绝了戴尔公司2007年的笔记本电脑代工订单而转向专注于自有品牌的经营,远离了国际外包陷阱。这种跨越模式路径转换成本较高,需要承包企业有较强实力的技术积累,具备较为成熟的市场经验。

上述三种跨越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承包企业实力、所在产业特征与市场结构等多重因素。“单脚”跨越模式更适合于企业承包规模不大、企业进入国际外包市场时间不长或市场竞争较激烈的状况;“双脚”跨越模式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承包规模和技术能力、较长期的承包经验、多元化的需求市场结构;在“跳跃型”跨越模式中,由于自创品牌需要较多的研发投入,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全球价值链所创造利益的不平等分配格局致使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难以获得较多的前期研发资金,使这种跨越模式运行受到较大阻碍。加之由于这种模式易影响承包企业与发包企业的合作关系,增加两者间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因此,即使实力雄厚的许多承包企业亦不愿通过自创品牌,而倾向于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实现要素积累,培育动态比较优势,采用“单脚”或“双脚”跨越模式实现国际外包陷阱的跨越。

4.国际外包陷阱跨越:案例经验

国际外包陷阱伴随承包企业的长期承包活动而存在,但承包企业长期持续接包也为承包企业跨越外包陷阱提供了路径选择。从中国台湾宝成集团、浙江万向集团两家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跨越路径是先以低成本寻找机会成为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OEM供应商,然后通过代工业务获得一定的技术积累,进行一定的研发投入,结合客户需求和与客户合作进行技术学习与合作创新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并通过运营模式的拓展实现价值链升级。

(1)中国台湾宝成集团的“单脚”跨越。全球最大的制鞋企业中国台湾宝成集团是Nike、Adidas、Reebok、New Balance、Asics Tiger、Timberland、Rockport等全球30多个鞋业品牌的制造商,垄断着整个运动鞋代工市场。其通过与发包企业之间在产品研发设计及生产工艺流程开发等方面的有效互动,提高了承包企业的难以替代性,获得了比一般鞋业制造商更多的附加价值,充分实现了与合作客户的共赢,跨越了国际外包陷阱。这主要归因于其服务于发包企业的能力。宝成除不断提升生产制造能力外,一直致力于赢得客户信任,不断提高研发能力,与品牌制造商互动并建立了共生关系(何斌,刘春光,2010)。一方面,宝成集团内部所设立的品牌研发中心为宝成独资成立,且采取“品牌独立隔离”的方式,将不同品牌的生产在厂区、厂房、生产线、管理团队、研发等方面完全分开,管理人员遵循严格规定,为客户保守商业秘密,负责不同品牌的各事业部都是独立的利润中心(杨桂菊,2010),为客户的信息安全构建可靠屏障;另一方面,在研发领域与客户的合作在宝成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一款新产品的开发首先由委托商确定设计和材质,然后在宝成工业相关研发中心进行模具开发与制样。研发中心的开发人员和委托商的设计人员反复讨论确定生产方案,根据需要委托商的设计人员须根据研发中心提出的方案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吴解生,2010)。

(2)浙江万向集团的“双脚”跨越。以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为主的浙江万向集团,以OEM起步,在技术创新发展历程上经过了简单模仿(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获取简单实用技术)、引进模仿创新(通过模仿进口产品获取技术能力)和创造性模仿(培养自身核心技术能力)三个主要阶段(张赤东,2011)。万向一直坚持“开发一代、生产一代、预研一代、淘汰一代”的产品开发战略,通过承接外包业务形成了一系列技术核心,在部分产品上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万向节、传动轴等领域开发的专利数居世界第一,形成了自身技术积累,并已把电动汽车的研制、集成电路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作为下一阶段的高端市场突破的机会,将企业拥有的技术类型逐渐由成熟技术向成长技术转变。在品牌战略上,万向逐步形成并创出自身品牌,在国际市场驱动下实现了产品从零件到系统模块的升级,并通过资本运作与资源整合,扩张市场势力,实现了企业创新和市场势力的良性互动,同时亦实现了向全球高端市场的突破,完成了在全球汽车价值链中的功能升级。万向亦注重与发包企业的互动,向其学习,扩大在海外销售,不断提高工艺水平。通过将研究机构靠近需求客户布局,其按地域设置了万向北美技术中心、万向英国和万向欧洲公司二级研究机构,通过构建有效的客户需求信息网络实现对客户和被客户更加关注的目标,以更好地获取客户和满足客户需求,以即时获得需求信息加快创新速度,充分发挥高端市场需求对创新的推动作用。

上述两家企业的共同特征是,在承接外包生产任务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适应多变的发包需求市场,并且通过与发包企业合作促进技术学习和技术积累,另一方面在国内外需求市场逐步拓展自创品牌,以规避单纯依赖发包市场的风险。其不断成长的内在原因并不是仅靠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同时也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跨越外包陷阱,从而维持其在国际外包业务中的国际地位,或在拥有充分技术实力和雄厚市场地位前提下既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又涉足于自有生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对国际外包实践的观察,将国际外包陷阱理解为承包企业长期陷入低水平接包而难以自拔的一种状态;且从承包企业视角审视国际外包陷阱,认为其产生的关键原因在于承包企业对发包企业的深度路径依赖。文中对国际外包陷阱产生机理的模型动态均衡分析表明,承包企业在存有技术进步的同时对发包企业仍有着深刻的依赖性,其在技术研发与人力资本投资上的缺失致使其缺乏相对的技术进步,技术水平始终落后于发包企业,与发包企业的技术差距与边际生产率差距同时日益加大,这构成了国际外包陷阱的主要表现。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发展中大国的实际,讨论了国际外包陷阱的跨越路径和跨越模式。

本文结论对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制定企业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国际分工方式趋于多元化,发展中国家承包企业的成本比较优势受到挤压,内在劣势逐渐显现,继续凭借传统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进行竞争将面临更大挑战;金融危机对承包企业落入国际外包陷阱的倒逼机制进一步提示承包企业应当提前规避和跨越这一陷阱。不同的国际外包业务承包战略将决定承包企业在下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中角色变迁的方向,为此,企业战略的调整对承包企业而言势在必行。承包企业战略调整的核心应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由生产能力培育转向创新能力培育,从内外部环境中实现路径依赖的突破,防止被游离于核心价值链之外而被边缘化。从长期看,低层次的国际外包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低技术水平将导致国际外包陷于更低层次,因此,随着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日臻成熟,承包企业不仅要具备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组装能力,还应进一步重视技术积累对承包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及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引致作用,着力进行需求结构演变调整,在产品研发设计或生产工艺流程开发等方面与发包企业实施有效互动,获得动态适应性和时机先占性,适时地进行身份转型,将简单的成本优势转化为成本和技术优势。就创新模式而言,可择机选择。当承包企业处于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初期受到自身知识与技术能力的约束时,可采用渐进性创新模式;在国际外包业务发展相对成熟期,承包企业基于自身的制造经验,依托较强的技术能力以及一定的技术投入,可适当引入突变性创新模式,变成熟技术为成长技术,逐渐摆脱发包企业的控制。

本文结论亦对发展中国家制定国际外包相关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增加,人口红利优势逐渐丧失,承接外包活动已经进入新的阶段。随着接包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已进入国际外包政策的调整期。国内承包企业未来发展具有多重选择,或效仿中国台湾企业、韩国企业,顺利实现价值链的跃迁,获取更多的分工利益,逐步累积自身技术优势,在某些产业中逐步跃居主导地位;或将承包活动长期停留在低附加值,被锁定于低水平无效状态的发展轨迹,甚至面临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倒退,与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企业类似。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外包基地,中国在较长时间内依靠劳动力优势较轻松地获得了一定利润,然而许多承包企业缺乏锐意进取构建核心技术能力的动力,高制造能力、低创新能力影响了企业向更高层次的产业转移和获得更多分工利益,面临落入国际外包陷阱风险。为此,中国需整合国家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渐进式地积累技术创新能力,跨越国际外包陷阱。韩国、新加坡在承接日本企业的外包业务过程中,在模仿基础上加以创新,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再经过有效创新形成自身的技术优势,在电子、汽车、造船等行业已成为日本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开放阶段的演进,通过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建立后发优势,带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高,对发达国家在许多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有力挑战。上述各国和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对国际外包陷阱的成功跨越与其产业政策引导有着密切关系。借鉴上述国家和地区相关经验,中国实现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可分三步走:第一步,需求与技术相结合。实现技术的引进消化;第二步,将引进技术吸收后逐步形成创新能力与生产能力;第三步,将已形成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在相关产业政策制定上,则可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适应不同要素密集型承包企业的技术鼓励政策目标和运作体系,并从以下方面切入:①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给予承包企业创新活动明确的位置,使承包企业创新不被游离于国家创新体系之外。②对承包企业创新活动进行适度补贴,引导有一定技术能力的承包企业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在人员培训上提供资助和协助,提高其技术吸收能力,努力在自主创新和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平衡承包企业的业务绩效导向与技术积累绩效导向,激励其产生技术积累轨道的跃迁。③适度引导承包企业参与外包活动摆脱产业单一化,避免国际外包活动面临的高风险。④在认定的承包企业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支持企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国家国际外包风险预警系统,分阶段实施预警,统一风险防范标准(于强,2010)。⑤依托大国优势,借助本国市场需求,进行承包活动需求结构的阶段性调整。⑥鼓励有条件的承包企业特别是本土承包企业实施逆向外包,借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标签:;  ;  ;  ;  ;  ;  ;  ;  

国际外包陷阱的机制与跨越研究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