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中依然走强——展望一九九八年世界经济形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动荡论文,一九论文,九八年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世界经济来说,1997年是在动荡中稳步发展的一年。虽然东亚地区先后爆发金融危机,但全球经济总体运行依然良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经济继1996年增长4.1%,1997年将增长4.2%。但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原先预测的4.3 %下调到3.5%。东亚金融危机的确给世界经济蒙上了“阴影”, 但从总体形势看,全球经济依然处在一个稳步增长阶段,繁荣期可望持续到2002年。
展望1998年,发达国家经济将实现低通胀下的适度增长,增幅将由1997年的3%下调到2.9%。美国加速向“新经济”转变;欧盟正在迎接“即将到来的强劲增长”;日本试图通过深层次结构调整摆脱经济低迷困境;发展中国家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优势(1997、1998两年的增幅为6.2%);亚非拉三大洲的经济增幅趋于缩小; 拉美经济开始走出墨西哥金融危机的“阴影”,1997、1998两年经济增长将加快(分别为4.1%和4.4%);非洲因部分地区遭受旱灾,经济增长将由去年的5.2%降到今年的3.7%和明年的5%;俄罗斯等转型国家经济触底回升,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今年经济将增长1.8%,明年上升到4.1%)。1998年全球经济的主要走势是:
(一)美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将持续稳健增长。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起复苏并进入持续、温和增长阶段。到1997 年底扩张期已持续81个月,成为战后第三个最长的增长期。从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看,近期内美国经济将持续稳步增长。1997年经济可望增长3.7 %,1998年将保持在2.5%这一“潜在增长率”。目前美国经济是25 年来最好的:首先,经济持续适度增长。1992—1996年间美国的实际GDP 年均增长2.64%。这是美国经济学家们认为的“理想增长率”。第二,就业状况不断改善。在西方国家失业率普遍走高情况下,美国的失业率却由1992年的7.4%降至1997年10月的4.7%。第三,通胀率长期走低。在经济适度增长,失业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美国的通胀率已从1990年的近6%降至目前的1.4%,为1964年来的最低点。第四,财政赤字大幅度减少。预计1997年的财政赤字将为350亿美元,是1974年以来最低的。 美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美国正在转入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时期。其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明显淡化,经济增长期延长;失业率和通胀率同时走低,经济自我调节能力相应提高。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健全的经济政策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日本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经济复苏依然乏力。日本经济自1993年10月开始走出谷底,经过4年多的缓慢回升, 迄今依然复苏乏力。虽然1996年经济出现了少有的强劲增长(3.5%),但1997 年的形势不妙。日本经济企划厅最近承认,日本经济已由缓慢复苏步入“停滞阶段”。政府年初预定的1.9%的增长目标已难实现, 全年经济增长只能达到1%左右,1998年经济将增长2%左右。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颇多:通货紧缩、消费疲软、设备投资下降、公共投资减少、“泡沫经济”后遗症、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等,但根本毛病出在日本自身经济制度上,即结构失调,体制滞后。
日本经济面临诸多难题:汇市、股市不稳,银行、证券所等金融机构连连倒闭,大批企业破产,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 为振兴经济, 1996年桥本政府提出经济结构、财政结构、社会保障、金融体系等六项改革。最近日本政府又提出实施“开创21世纪的紧急经济对策”,旨在放宽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促进竞争,增加内需,发展生产,振兴经济。前不久桥本首相表示,将采取一切措施,其中包括动用政府资金等,稳定日本金融体制。改革措施虽已出台,但短期内日本经济难有大的起色,复苏速度将相当缓慢。但我们也不必对日本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调整后的日本经济将依然具有较强的活力。
(三)欧盟紧锣密鼓筹划经货联盟,经济可望持续增长。据欧盟委员会预测,欧盟经济复苏进一步加强,增长势头强劲,总体经济形势看好。1997年欧盟15国经济增长将由1996年的1.8%上升到2.6%,1998、1999两年可望分别增长3%和3.1%。促使欧盟经济全面复苏的主要原因是:(1)宏观经济形势稳定。欧盟平均通胀率将持续走低,从1996 年2.6%降到1997年的2.1%和1998年的2.2%。(2)对外贸易日趋活跃。这主要得益于美元升值和企业竞争力增强。(3)投资逐年增加。 估计1997年欧盟内总投资将增长2.6%,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4.7%和5.5 %。(4)欧盟内部需求增强。 但失业率居高不下是欧盟面临的最大问题。最近欧盟召开了首届就业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就业协调战略”,并为各成员国制定出反失业行动“指导路线”。但欧盟要解决失业问题是任重道远。据欧盟委员会估计,1997年欧盟的失业率将为10.7%,今明两年将降到10.3%和9.7%。
欧盟经济稳步增长有利于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如期启动。近年来欧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单一货币过渡的各项准备工作。从法律程序看,经过1995年的马德里首脑会议、1996年底的都柏林首脑会议和1997年7月的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以及9月“阿姆斯特丹协议”的签署,欧盟为启动欧元所必须采取的法律准备工作已经结束。从成员国态度看,除英国、瑞典和丹麦出于政治考虑表示不愿第一批加入外,其它12国均愿首批参加。从趋同标准看,通胀率和长期利率趋同情况最好。到1997年底除希腊外的其它14国均将达到《马约》所规定的标准。公共财政赤字趋同情况良好。1997年欧盟平均财政赤字将从1996年占GDP的4.3%降到2.7%和1998年的2.2%。1997年底将有13个国家达到《马约》规定的标准,即财政赤字占GDP的3%或3%以下。公共债务趋同情况欠佳。 目前只有法国、卢森堡、芬兰和英国的公共债务低于占GDP60 %这一《马约》规定的趋同标准。欧盟委员会估计,欧盟平均公共债务占GDP 比重将逐年减少,1997、1998两年将由1996年73%略降到72.4%和71.5%。欧盟委员会认为,到1999年1月1日进入经货联盟第三阶段时,大部分成员国将能达标进入“欧元区”。欧盟领导层认为,不管来自何方、何种因素的干扰,都无法阻挡“欧洲统一的超前意识和决心”。欧洲经货联盟的建立既是经济的需求,也是政治的需要,后退已无出路,按时启动势在必行。
(四)东亚地区正经历着金融危机的煎熬,经济增幅将明显下调。1997年7月2日始于泰国的东亚金融危机已持续5个多月。 它不但波及到巴西、捷克、波兰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而且连锁传染到台湾和香港,甚至影响欧美等西方股市的稳定。目前又落脚韩国,危及日本。此次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扩散性强,涉及面广,又发生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东亚地区,使国际社会始料不及,全球为之震惊。危机的爆发不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不说明以市场经济加政府干预、外向型战略为核心的东亚模式已经失灵。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但内因是主要的和根本的。关键在于这些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监管、吸收利用外资、投资结构、资本开放、股市引导、银行不良债权处理、房地产开发等诸方面长期存在问题,且迟迟得不到解决。结果给日益膨胀的国际游资有机可乘,“热钱”逃离的往往是“热点”地区。由此可见,东亚模式虽未过时,但改革势在必行。
金融危机将使东亚经济增速明显下降。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199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幅度将由前两年的8.2%和7.5%降到6.1—7%,今明两年将放慢到5.3—6.2%和6.1—7.5%之间。 危机对各国和地区的影响程度不一,其范围是1—5个百分点不等。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受其影响较小,经济将继续平稳适度增长。受影响最大的是泰国和韩国。据IMF预测,泰国1997年的经济增幅将下调到0.6%,1998年经济增长的预测由原来的3.5%调低到0—1%。韩国政府将今年经济增长由6%下调到4—5%,1999年和2000年将维持在5%左右。但IMF要求韩国明年的经济增长降到3%。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经济增长也将下调。估计三国1997年的经济增长将分别为6.2—7.7%、7.1—7.8%和5—5.6%。在今后3—5年内,东亚经济将进入一个痛苦的调整期,但短期的痛苦换来的将是长期的健康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认为,这场危机“未必祸及将来,亚洲经济反而可能因祸得福”。在经过短暂的调整期后,亚洲可望再现往日的高速增长。
综上所述,1998年的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加大。欧元的启动运作,必将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不小影响,难免使全球汇市、股市动荡加剧,国际外汇储备结构出现重大调整。东亚金融危机不仅将使世界经济增幅有所下调,而且使国际贸易关系更趋复杂,冲突增多,同时影响到全球资本流向,流入新兴市场、尤其是东亚地区的资金将会减少。然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将加强,特别是区域经济合作如日中天。欧盟将于1999年1月1日按期启动单一货币欧元,亚太经合组织将实施部门提前自由化计划,亚欧第二届首脑会议将召开,从而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化。总之,全球经济将在动荡中发展,前景依然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