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收入差距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及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提升,我国的收入差距也开始逐渐拉大。与此同时,是更加注重效率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是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逐渐重视社会的公平问题,成了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对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上,很多不同的学者都给予了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首先,在对于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上,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刘建明(2001)认为,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间收入差距拉大、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不合法致富加剧等,当今先富者中确有一些人的财产来源是不合法的,引起广大民众的普遍不满。孙辉(2003)分析到,在我国,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深受贫困问题困扰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从统计数字上看,整个社会收入差距急剧扩大。中央编译局办公厅王伟中(2004)更是认为我国收入差距存在着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收入差距的扩大出现失控的趋势。2009年12月,国家统计局局长坦言中国收入差距在拉大。林毅夫(2009)也坦言,中国仍有强大的经济压力:收入差距。他说:“中国收入差距甚至比许多发达国家还悬殊,且越来越大。”他认为,这问题持续下去不仅会削弱中国经济、冲击区域,最终将影响全球。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是我国城乡收入的扩大不能代表我国整体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应该一分为二,将城市和农村分别进行比较。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其收入差距远没有达到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且目前的这种差距仍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合理性。邓海潮(2004)曾经指出:全面小康社会存在着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甚至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它在世界各国都普遍的存在着,在我国也不例外。还有经济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绝对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孙光普(2004)认为国际上将基尼系数达到0.6定为两极分化的警戒线,而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处于合理差距向过大差距过渡阶段,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并未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对于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上,我国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邓海潮(2004)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符合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并用该理论论证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收入差距应该是相对的、适度的和可以控制的,是一个弹性指标。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王小鲁、樊纲(2005)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曲线是近似具有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段的特征,但是从现实角度上讲,并不能确证其下降阶段,这说明我国收入差距未必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出现无限下降的趋势。另外,王少平、欧阳志刚(2007)在度量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上,利用面板协整模型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进行了检验,认为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现阶段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却产生了阻滞作用,因此,在对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问题上,应该重视我国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不能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忽略了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为了明确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通过计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基尼系数,并以此为依据衡量我国的收入差距,以检验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我国历年收入差距演变
在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上,主要表现为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对于城市不断发展的各种工业和服务业,农村面临着单一的产业以及有限的土地资源,于是,在城市经济不断腾飞发展的同时,农村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有限的资源,甚至存在的“看天吃饭”的局限性都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这种对比的不断深化,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开始越拉越大(如图1)。
图1 我国近几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来。
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和城镇人均收入都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从1990年几乎相近水平的两者收入,到2008年逐渐拉开的差距,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正在逐年拉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绝对收入上,在相对收入水平上,虽然从2003年开始有所降低,但是,其总体趋势也是在逐渐增大的。可见,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确是在不断增大。在我国,由于存在着明显地二元经济模式,因此,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上。通过我国近几年的城乡收入差距,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我过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为了更加全面的说明我国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化,我们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基尼系数。基于我国收入五分法,胡祖光(2004)给出了一个简易的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G=P5-P1。其中,P5和P1分别指五分法中最高收入阶层和最低收入阶层分别的收入比重。我们首先利用胡祖光给出的简易方法测定了我国1996-2008年历年的基尼系数。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基尼系数的测定上,虽然不同的学者给出了多种方法,但是不管哪种方法,都面临着一种统计困境:即我国统计在某种程度上失实的问题。当然,这种失实的问题有技术上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尤其是在衡量我国收入差距的问题上。由于我国高收入阶层存在很高的灰色收入,而这种灰色收入是很难计入统计口径的,这就造成了我国部分数据的缺失和失真。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够依照我国的统计数据来进行统计。只有通过这样,我们才能够用相对可靠的数据来说明我们想要说明的问题。当然,这样可能会使我们的分析跟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在现在的条件下,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的说明问题。由于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没有全国收入同时统计的情况,因此,我们只能依靠我国的统计数据,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进行整合,再进行统一的收入统计。同时,我国的统计数据一般是按照户数进行统计,而不是人口统计,因此,为了统计的便捷,在每户人口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按照户数进行统计。
另外,为了比较的更为充分,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有效性,我们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基尼系数,如表1所示。
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一般来说,人们一般把0.4的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认为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表明收入差距已经较大,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开始出现财富失衡的局面,可能会引起一定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当基尼系数达到0.6,一般认为收入差距已经成为高危问题。从表1我们发现,我国在2000年基尼系数超过0.4,而2008年基尼系数已经非常接近0.6,这说明: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我国的收入差距也已经太大,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设定
通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差距问题,我们发现,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增大,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在2000年就超出了国际警戒线,甚至到2008年已经接近高危线,那么,这种不断增大的收入差距是否已经开始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呢?为了明确这个问题,我们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我国的收入差距进行了计量检验。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模型的变量选取和模型的基本设定。
(一)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我们的被解释变量选取的是我国历年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样既能反映我国的整体水平,又能够避开人口的影响,还能够了解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资讯行》中的《中国统计数据库》,从该数据库中我们首先查到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然后又查到以1978年为基数的历年价格指数,我们通过每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价格指数的比值来反映我国历年的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样,我们就能够剔除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影响,从而相对准确的测度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也即我国经济实际增长的变化。
2.解释变量。我们选择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指标。同时,在模型中,我们选择基尼系数作为解释变量来讨论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关数据描述如表2。
在数据的处理上,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值较大,我们在回归中采取了线性-对数模型,即我们取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数形式作为被解释变量,一旦两者具备一定的线性关系,则基尼系数变化一个单位的绝对量时,将会影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基尼系数估计系数的相对量变动。
(二)模型设定
在回归分析中,我们根据Barro(2000)以及王少平、欧阳志刚(2007)的做法,建立回归模型。不同的是,我们的数据采取的是建国以来30多年的数据而非面板数据,而解释变量采取的是反映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而非泰尔指数。采取这种数据的原因是为了从总体差距上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另外,由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而这里我们仅仅是为了看出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而,由于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阶段)和收入差距自身的水平。因此,我们采取了Barro的做法,选择了lnRY*Gini的交互作用项,这样能够看到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不同水平。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根据魏杰(2007)的划分,我们采取1998年为一个分界点,采取了虚拟变量Dt(Dt=0,t≤1998;Dt=1,t>1998),之所以这样划分,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98年之前,我国主要通过物品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实现经济增长,同时解决我国物品短缺问题。而1998年之后,我国开始注重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兴行业的不断发展。这也与我们的数据相吻合,代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2000年突破0.4,从1999年开始非常接近0.4,这都代表着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经进入“警戒线”,收入差距明显。这样,我们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模型(2)中的ecm是模型(1)中长期协整回归方程中的残差项,其系数反映了对长期协整的短期调节行为,如果θ为负值,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短期的抑制作用。
四、实证分析结果
在模型的建立中,由于存在lnRY*Gini的交互项,容易产生内生性,我们需要先消除这种内生性。为了消除这种内生性,我们采用了工具变量法。工具变量的基本思路是:寻找一个变量,该变量与随机解释变量高度相关,但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由于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得知,我国的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于由我国的二元经济模式决定的城乡差距,因此,我们选用产业结构(Instr)作为工具变量。产业结构用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与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历年比值来表示。选用产业结构做工具变量,主要是因为城乡差距存在的很大原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而农业效率相对于其它产业效率过低,从而导致农业产量较低,而对于其它变量,产业结构又是比较客观的。同时,我们对我国历年基尼系数与产业结构作了简单回归,结果为GINI=-0.69*Instr+0.57。可以看到产业结构能够解释我国贫富差距的很大一部分。因此,我们通过产业结构作为工具变量消除方程的内生性,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然后进行分析。
这样,按照误差校正模型的两步法分析,我们首先用Eviews6.0回归了模型的长期协整方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即为:
上式即为我国经济增长与我过收入差距的长期效应函数,我们对收入差距求偏导数得:
根据回归结果和我们历年统计的数据,我们分别计算了1978-2008年我国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从结果我们看到,我国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一直为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是随着时间段的不同有所差异。在1998年之前,我国收入差距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基尼系数每增长1%,我国的经济增长2.5%-6.5%之间。这一阶段,收入差距逐渐拉开,这种差距提升了人们投入生产的热情,从而经济增长也在稳步进行。但是,1998年之后,我国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出现了一个较大跳跃,然后这种效应开始逐渐缩小。这个跳跃可能与我们对虚拟变量的选取有关,由于这个阶段,我国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知识经济的运用,新兴行业不断发展,这些新兴行业伴随着高科技的应用,与发展较慢的第一产业形成明显的对比,更加促进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从这个阶段起,我国的经济差距开始逐渐增长到打破了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变得非常明显。但与此同时,我国这几年的经济在高科技的引用下也开始出现了飞速增长,中国逐渐开始由一个较为贫穷的大国一跃成为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力较大的一国,甚至近几年,我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一度提高。而之后之所以出现这种缩小的趋势,说明我国经济差距对人们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上,也从整个社会效应上刺激了群众。这种差距的不断提高,引起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从而一方面从经济的角度上继续带动人们的生产热情,也从社会问题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出现这种缩小的趋势。这从一方面说明我国目前的经济仍然处于发展中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从人均水平上来说,我国目前的经济仍然相对落后,因此,我国目前的经济差距在刺激经济增长上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差距逐渐拉大从而增加到人们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时候,我国收入差距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这种社会因素又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说,我国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表现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收入差距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来看,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敏感的话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直至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仍然刺激着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增加,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乃至腾飞有很大的贡献作用。但是,当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影响了人们心理的公平性和平衡性,从而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性,对经济的发展必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降低我国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由于我们的数据都是一阶平稳数据,我们还需要对模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单位根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是平稳序列。这就是说,模型(1)中的变量符合协整关系。这说明,我国贫富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当然,由于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这种回归必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予以修正。因此,我们仅对方程(2)进行回归,从而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通过误差校正模型我们发现,由于θ值小于0,因此,我们说,误差校正模型是有效的,同时说明,我国的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关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是负的。这就是说,短期内,这种稳定关系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不过,在矫正程度上,我们模型的只能矫正3.3%的误差,而且矫正结果并不显著。但是,它也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说明,从短期来看,我国收入差距的增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们的积极性,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就需要目前我们对相对落后的农村以及农业问题的发展给予较好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这种经济差距,从而减少这种短期的抑制作用。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及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无论是从我国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形式——城乡收入差距,还是从反映我国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上看,我国的收入差距一直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局面。
2.在我国总体经济增长方面,我国的收入差距确实对于刺激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直至目前,这种促进效应仍然是比较明显的。这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对经济仍然发挥着有益的影响,而没有出现很多学者所说的抑制效应。
3.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人们对分配的不公平性开始产生不满情绪,并把这种消极性带入经济活动中,从而减弱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用。这说明,这种差距从社会性上已经对人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而且这种社会影响已经逐渐带入人们的经济活动。
4.在短期内,我国的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虽然这种抑制作用不是很强,但是,它对于我国的长远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认为,以上结论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相吻合的,虽然目前对于社会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于收入差距的不满情绪也有所高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远远没有达到库兹涅茨所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收入差距减弱的阶段,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一些学者在对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库兹涅茨定律的验证中只能验证上升的一部分原因。其主要因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一旦涉及人均收入以及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各项因素,我们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很多落后地区以及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面临着“教育难”和“看病难”的问题,各种生活保障措施并未健全。而收入差距正是提高人们生产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这不难理解我国收入差距对与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的持续的正向效应。
当然,随着低收入阶层面临的社会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他们对于社会分配的不公性就会越来越不满,尤其是当社会中存在着很多通过各种非法途径快速获得财富现象的存在,更加重了人们的不满情绪,而这种不满反映到经济和生产上,就会减弱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降低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也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有效的调整这种逐渐扩大的收入差距,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也不能单纯为了人们的公平性而忽视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时,对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短期的阶段性发展,我们也要有效的调节,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发展,从而忽视了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标签:收入差距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收入效应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统计模型论文; 基尼系数论文; 经济学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