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支气管镜检查前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喷雾法、超声雾化法、含漱法、气管内滴注法等。我科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支气管镜术前使用电驱麻醉吸入法对病人进行咽部表面麻醉比传统手握式喉头喷雾器吸入麻醉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对两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93-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284例,年龄13岁至85岁,分为老年段、中年段、青年段(采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标准)。老年段共107例,男性68例,女性39例;中年段共81例,男性57例,女性24例;青年段共96例,男性61例,女性35例。每组分别设有实验组A组(使用电力驱动麻醉装置),对照组B组(使用手握式喷雾器)。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每个年龄段的男女患者随机分布在A组、B组。每个年龄段的患者在性别方面分别做了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前要求患者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常规无支气管镜检查禁忌。
12 器械实验组所用改良的喉麻醉器是去掉单向球囊,利用空气压缩原理将电动吸痰器负压改为正压,脚触发(启动)喷射麻醉。对照组使用传统手握式喷雾器喷雾麻醉。
13 麻醉方法患者空腹(禁食、禁水约4--6小时),麻醉用药2%利多卡因。患者取坐位,头后仰,嘱患者张口、伸舌,左手用无菌纱布包住舌体前半部分并轻拉舌头,右手将喷雾器喷头伸进患者喉部,嘱患者深吸气时喷入麻醉剂。A、B两组麻醉平均要求7分钟,且每次喷药持续5秒,次与次之间间隔1分半或2分钟,喷头离咽喉壁约5厘米。
14 局部表面麻醉效果判定标准目前无全国统一标准,结合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反应程度,将麻醉效果分为三级:(1)优:声门开放良好,无呛咳或仅有轻咳(1、2声),支气管镜插入非常顺利,患者配合很好;(2)良:声门开放良好,插管顺利,镜体进入气管后患者有轻度阵咳(5、6声),能够较好配合检查;(3)差:声门开放不良或有严重呛咳、屏气,插入不顺利,患者不配合,检查无法进行,需进一步加深麻醉。为了便于数据的统计,这里把优与良的效果合在一起视为有效;把差的效果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本文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备注:中年段、青年段也采用上述表格形式进行2检验,其数据见结果)结果老年段麻醉效果为有效的A组是737%,B组是440%,两组相比较,2=9764,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A组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中年段麻醉效果为有效的A组是822%,B组是333%,两组相比较,2=20002,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A组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青年段麻醉效果为有效的A组是918%,B组是600%,两组相比较,2=14170,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A组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
3 讨论
我科改良后的喷射麻醉装置属于用压缩空气作为气源这种,仅要求患者用潮式呼吸,对各年龄段均较为适用。我科利用该装置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术前的表面麻醉,取得良好的效果,减少人力支出,使医护人员操作起来更有耐心,患者痛苦少,易于接受。传统喉麻醉器操作时,右手捏皮球的动作易致喷头摆动,一方面不易对准声门,使声门的麻醉效果不满意,另一方面易触碰咽、喉的粘膜,触发保护性咽反射,关闭咽、喉腔,使麻醉效果降低。
部分患者产生较重的恶心、呕吐,喷头易碰伤喉部粘膜出血,影响麻醉效果。由于雾粒的直径大,药物多沉积于咽喉部、口腔内,达到下呼吸道的量少,在支气管镜进入时需在气管内重复追加麻醉药,延长检查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改良后的电驱喷雾器没有引起喷头摆动的动作,易使喷头对准声门,稳定性好,病人无恐惧感,心理压力小,易被接受。改良麻醉器的麻醉剂喷出量在单位时间内远大于手工捏皮球的量,药液雾粒小,到达患者咽喉部粘膜、气管、支气管量多,且压缩机的压力远大于人力,在患者的保护性咽反射出现之前就已喷出大量麻醉剂入声门,故麻醉效果好。
参考文献[1] 廖景峰,闻心培.纤维支气管镜定量加压麻醉器的研制和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5.(2):123-125.[2] 黄秀萍,侯霁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2007.28(1):12-13.
论文作者:郑志 喻仙 廖景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4
标签:患者论文; 效果论文; 声门论文; 喷头论文; 统计学论文; 喷雾器论文; 支气管镜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