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对于世界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经济结构论文,走势论文,大调整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开始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已历时一年多, 目前仍在蔓延、深化。对于这场危机的成因、走向和结局,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联系世界经济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种种迹象,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从东南亚暴发金融危机起,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全球性的结构大调整时期。
这次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主要特点,一是涉及的范围广。预计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被卷入这一调整。二是经历的时间长。即调整的时间大致相当于通常的一个经济短周期,也就是需要六至八年。估计要到2004年前后,全球大调整才能基本结束。三是调整的内容带有根本性。调整所要解决的,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这一核心问题。
我们目前面对的这场危机,其实质源于结构失衡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自从六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八十、九十年代,虽然世界经济波动不断、时有曲折,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等等,各个发达国家,特别是包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和中国、巴西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大都经历了10年左右甚至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这两类国家不仅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而且囊括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高速增长增强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扩大了世界经济的总体规模,同时也在经济结构方面产生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经济过热和高回报的刺激下,产生了大量的“泡沫经济”。主要表现为对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过度投资,股票、债券、货币本身和房地产的价格猛涨,严重地背离了经济的实际状况和这类资产的实际价值。二是在发展战略相似(如亚洲新兴国家大多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产业结构趋同(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业包括电子产品生产领域),以及重复布点、盲目投资的情况下,又产生了大量的“泥沙经济”。所谓“泥沙经济”,主要是指下述两种情况:其一,因过度投资使某些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其产品超出了当时国内外市场的现实购买力;而一旦积压,时过境迁,这些产品又多半成了被市场淘汰的废物。其二,有些产品及其生产能力从产生之日起,就如泥沙沉积,不可能实现其效能和价值。“泡沫”和“泥沙”的不断积累酿成了结构性经济危机。
正是这种结构性经济危机导致了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则是经济危机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是因为,一方面,“泡沫”和“泥沙”是过度投资的产物,而过度投资又多半是靠金融来支撑的。在“泡沫”和“泥沙”生成的过程中,信贷扩张、利率攀高和外资涌入、汇率虚升等等是常见的现象。另一方面,造成“泡沫”和“泥沙”的投资属于低效甚至无效的投资,必然导致投资效益、企业效益和经济竞争力的下降,银行坏帐、贸易逆差、内外债务等等均不断增加。当“泡沫”和“泥沙”积累到整个经济难以承受的程度,金融危机也就一触即发,在所难免。所以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和显性标志,实属顺理成章。
从亚洲到欧美、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捷足先登者到后起之秀,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陷入了这一结构性经济危机。当然,危机的程度和具体情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泡沫”多一些,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则“泥沙”多一些。同属发达国家,美国的“泡沫”多于西欧诸国。日本的“泡沫”本来最多,但早在八十年代就被迫开始消减,目前已少得多。同属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因承接日本传统制造业的大量转移,经济的“泥沙”要多于拉美国家。原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转轨国家,其“泥沙”一般要多于原属于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美国自八十年代以来就较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中的“泥沙”相对较少。有些国家“泡沫”多于“泥沙”,有些国家则相反,还有些国家“泡沫”和“泥沙”都不少,等等。不过,大多数国家都会以金融危机的形式,或早或晚被卷入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关于这场危机在世界各地的演进,我们认为,1997年7月, 这场全球性危机首先在结构失衡最严重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爆发,这仅仅是危机的第一波。危机的第二波开始于1998年年中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估计第三波将蔓延到拉美、中东地区,甚至涉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广大地区。在危机的第三个年头,北美和西欧最终也将被卷入,这是危机的第四波。当然,以上只是危机大体的演进过程,实际情况可能会复杂的多。
一个地区或国家一旦卷入危机之后,为了摆脱危机,只有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金融危机的暴发也就标志着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的开始。在调整的过程中,各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对策,也会呈现不同的进度和成效,但都必须完成以下三个共同的任务:一是消减经济“泡沫”。过高的股价、汇率、房地产价格要降下来,过热的资产投资要降温,劳民伤财且奢靡无益的建设项目要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二是清除经济“泥沙”。一方面要抑制粗放经营、重复建设,处理业已无效的生产能力和积压产品。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加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革新金融体制,以形成能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保持经济整体面,资产存量将被重新评估,资产盈利率以及人们对利率的预期会降到切合实际的水平,全球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也将大幅度下降。除此以外,不仅各国以至全球的经济结构要在既竞争又联合的动态过程中得到明显的优化,而且金融和贸易体制也会作出实质性的变革,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机构及其运行规则亦将发生重大的改革。
由于危机的冲击和调整过程中的除旧布新,在整个大调整时期,多数国家在很多年份的增长速度肯定会放慢,有些国家在有些年份还会出现负增长。至于象以往年代那样,一个国家连续多年两位数高增长的情况,将会十分罕见。但就全球经济来说,尽管增幅会下降,有些年份甚至低增长,但总体上还会有所增长,估计不会出现全球经济总体负增长的年份。这次危机虽然是全球性的,但与1929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不可同日而语。那次席卷西方的四年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44%,贸易总额下降66%,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衰退。当前的这次危机虽然涉及的地域范围和经济总量要大的多,经历的时间也更长,但这次经济危机的结果是放慢增长、加快调整,不会发生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1999年,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进入危机的第三个年头。虽然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都在努力推进调整,以求摆脱困境,但危机远未结束。至少有一半左右的国家和地区继1998年经济负增长后,仍难走出衰退。1999年,俄罗斯和部分前苏联国家的危机将进一步深化,有些国家经济下降的幅度会有所加大。1999年还可能是危机扩展范围最广的一年。部分东欧国家、拉美国家和中东一部分石油输出国,甚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会卷入危机。这些地区的部分国家也将出现负增长。如果处置得当,1999年年底之前,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和西欧部分国家可能还不会正式卷入危机,但将越来越感受到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西欧多数国家在1999年仍可保持近几年的增长势头,但美国经济的增长率肯定会有所下降。
我国这次没有卷入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没有开放金融市场。然而,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同样相当严重。在以往多年的高速增长中,我国经济中积累的“泡沫”不少,“泥沙”则更多。例如据统计或普查,我国工业企业的专用设备中,约有15%属国内落后水平而亟需淘汰,仅纺织行业的落后棉纺锭就达1000多万锭;全国一半左右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低于60%,其中八十年代引进的相当一批生产线已废置不用;全国工、商企业高达二、三万亿元的库存商品中,不少已无法售出,等等。这些无疑已成了经济“泥沙”。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呆帐、坏帐已相当可观。如果说危机国家是被迫进行调整,那么我们应当主动进行调整。我们认为,从1999年开始,到整个“十五”计划时期,我国应选择“经济中速(7%左右)增长、重在优化结构”的方针, 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大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跟上世界各国的前进步伐,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从容应对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