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杯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研讨会论文,羊城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5月25—28日,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和广州市商业经济学会在广州市联合召开了“羊城杯”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研讨会。原商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代会长张世尧,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守初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广州市商委主任黄百治在会上介绍了广州商业改革发展的情况和今后拓展的思路。出席会议的领导和来宾还有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万典武、蒙鼎铭,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代会长张井、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何伟沾、广州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黎敏、第一副会长陈海如,以及广州市商委的领导同志。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商经学会、商业主管部门和商业企业,以及大专院校专家、教授等代表共70多人,共收到论文134篇,评出获奖论文55篇。
与会代表围绕党的十五大和今年初九届一次人大会议提出的要求,就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我国商业改革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现将征文和会议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我国商品流通体制的选择问题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推行“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改革目前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当探索新的改革思路。
(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近一段时间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有两种提法:一是建立“国家可调控的商品自由贸易流通体制”,二是建立“一主、多制、高效、畅通的商品流通体制”。有的代表认为,这些提法虽然体现了现代流通的特点,但没有突破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商品流通的作用,市场机制将会越来越强,政府行为将会越来越弱,凡市场机制能解决的,政府就不必代庖。因此,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概括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商品贸易自由流通”。有的论文提出“商品自由流通+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模式。认为这样表述简明扼要,既体现了商品本质的要求和流通当事人的自主性;又体现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必要的政府干预,以及对流通过程中偏离宏观经济目标的校正。从探讨的意见看,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对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应充分体现商品贸易自由流通这一点是一致的。
(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有的代表认为,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客体方面,要建立起批发与零售、现货与期货、内贸与外贸、有形与无形的市场相互衔接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网络畅通、信息灵敏、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二是在主体方面,建立起以国有大型商贸集团为主体,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化、公司化改造,多种所有制成份公平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流通主体;三是在调控方面,建立起商品流通法规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完善、真正实现政府由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商品流通调控体系。有的论文认为,从我国改革的实践看,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商品购销体制、商业管理体制、市场组织体系、流通动力机制、宏观调控体系五个方面。有的代表认为,随着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流通体制必须进一步打破内外贸分割的板块结构,更好地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好这两种资源。
还有的代表从不同类型商品流通的角度,论述了粮食商品流通、日用工业品流通、农产副食品流通、专卖商品流通,以及尽快理顺全国食盐专营专管体制和推行生猪定点屠宰、产销一体化经营等流通体制改革问题。
(三)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特点和趋势。
有的论文作者认为,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过去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批发环节开始逐渐转向零售环节;下一个世纪改革的特点将是所有制形式、经营组织形式、经营业态重组和创新。有的代表认为,企业行为市场化、产业发展市场化、政府行为也要市场化。并强调市场化是未来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的代表还探讨了知识经济对流通产业的组织方式、流通形式、流通业态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认为,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将推动商品市场网络化、购物方式和经营业态多元化、流通结算电算化,以及直接垂直的经营方式和直接供货配送物流方式的迅速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知识经济推动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知识经济的来临和挑战,实施科教兴商战略,加强对知识经济时代流通产业特征的研究,建立流通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流通领域高新技术的运用;鼓励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流通企业的知识管理;培育商品服务品牌,发挥无形资产对流通产业的促进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培养知识员工,开发人力资源。
(四)加快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
与会代表认为,出路在于深化改革。①作为流通主体的国有商业,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按照中央提出“抓大放小”的方针,真正转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上来;②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商业;③加快有形和无形的商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④实现商品流通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和法规化管理;⑤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和管理。
许多代表认为,加快商品流通体制改革,首先要懂得商业、熟悉商业,重视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是先导行业,流通是主导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证明,现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已越来越依赖于商业的发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首先要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只有与流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的论文还提出了“综合商力”的概念,认为这有助于从理论上认识商品流通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然性。所谓“综合商力”,从所有制角度、参与商品流通的各种因素和国内商业与国际商业结合上看,包括从事商业活动经营者形成的商力,非商业经营者参与商品流通形成的商力,各类批发、零售交易市场形成的商力和农民自己组织流通形成的商力。
二、关于商业批发和零售改革发展的趋势问题
批发和零售是商品流通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这次会议探讨的一个重点。
(一)批发商业改革发展的趋势。
有的论文作者认为,近20年来,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批发企业单一、流转环节固定的状况,出现了批发主体多元化,生产企业批发、专业批发、零售兼营批发三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专业批发商经营所占的比重减少,生产批发商、大型零售兼营批发商经营所占的比重上升的局面。今后批发改革发展的趋势:①生产企业批发,主要在价值高、售后服务性强的产品;技术含量高属生产资料类的产品;有垄断地位、特殊的或名牌的产品方面形成优势。②经销代理制具有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开拓市场、稳定产销关系的优势,是工商双方都能接受的选择。③批发市场规模扩大、个数减少、档次提高、结构与布局合理的趋势,未来批发市场以商品集散面广、容量大、功能全、交易规范的全国性和地方性骨干批发市场为主,一部分重复的中小型批发市场将被淘汰。④零兼批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包括大型零售企业集团兼营批发、大型连销企业配送批发、仓储式批发商场。有的代表认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零售形式实现批发的仓储式商场,具有规模大、成本低、价格廉、品种多、选购便的特点,将会成为我国批发业改革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有的论文着重分析了国有批发商业改革发展的情况,认为虽有所进展,但仍存在机制不灵活、包袱太沉重、市场运作不规范,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未能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今后改革的思路是对大多数国有小型批发企业,加快转制、转型、转业;对大型批发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重塑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紧密结合起来的新的国有批发企业架构。一方面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在全国、区域建立网络的大型国有批发企业;另方面发展一批分工专业化程度高的有现代仓储业、批发运输业、配送业配套的国有批发企业。
(二)零售商业特别是大型百货零售商业发展趋势。
一种看法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直接面向最终消费的零售业在市场中将占据主导地位,未来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将是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大规模取代传统的零售业态,包括超级市场对食品店和菜市场、便利店对烟杂店、大卖场对百货商店的替代,这种替代虽然不是完全取代,但将大大缩小传统零售业态的市场份额。另一种意见,不赞同大型零售商店已进入衰退期甚至走向衰亡的看法。认为在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长的时期内它仍然是流通的主力、零售的翘楚、消费的窗口、市场的主导。对目前一些城市大型百货商店销售、利润下滑,甚至关闭,应作具体分析。其中既有经济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又有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原因,还有城市建设拆迁的影响和企业自身经营决策和管理不善的原因。从整体上看,大型百货零售商店与小型百货店相比仍有着比较优势。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传统的零售业的格局已发生变化,目前和未来的趋势将受到地域层次、消费层次、市场定位、价格成本竞争的影响,形成以设在城市中心面向高消费层次的大型百货商店,在新居民区面向一般群众的中型百货商店,设在城市中心和富人聚居区的名品专卖店,设在边缘区的超级市场,分散在居民小区内的便民店,以及超市、便民店向连锁方向发展。并认为,任何业态和经营形式,都要顺应我国国情和现实,在市场化进程和竞争中通过自身的“扬弃”,实现向有生命力的业态发展。许多代表认为,虽然传统的大型百货零售商店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从业态的发展变化上看,超市式、仓储式、量贩式、连锁式和集购物、娱乐、饮食、休闲等购物中心式新的大型零售商业的业态和经营组织形式将不断兴起,传统的百货零售业态的经营份额被分流,发展受到制约,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与会代表还对大型零售商场重复建设的问题开展讨论。有的代表认为,近几年全国许多城市新建大型零售商场存在“多”(数量多)、“大”(面积大)、“高”(层次高)、“重”(千场一面),超出市场消费需求,形成过度竞争,造成资源浪费,结果受到市场平均利润率的惩罚。以全国多建100万平方米大型商场面积计算,起码是100亿元的浪费。有的代表认为,尽管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时期都会有重复建设,但不能以计划经济时期的观念去看待目前这种情况,因为一段时间零售业高额利润和市场准入障碍少了,必然会吸引大批投资者的加入。零售业的充分竞争,并不完全是坏事,一定程度又是好事,它有利于业态的创新,有利于提高零售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是优胜劣汰的,企业有生有死是很正常的,不生不死反而是不正常的,那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普遍现象。当然,如果大批倒闭,造成资源重大浪费也是不正常的,政府应当通过市场和其他手段加强调控和管理。
(三)连锁经营发展的战略选择。
不少代表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发展连锁经营,对于推动流通产业的改革发展,促进零售商业规模化和现代化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一些代表在研讨中提出,我国目前连锁经营主要是正规连锁,今后要特别重视发展特许经营(加盟连锁),作为流通改革的突破点和发展连锁经营的重点。特许连锁的特点是,所有加盟店都以独立所有者的身份加入特许经营系统,保持企业人事、财务的自主权,而经营管理和供货配送则实行统一。这样做,有利于打破条块、地域、不同所有制、不同系统和行业的限制,有利于优势的连锁公司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和资源的优化,有利于商业、市场、流通的组织化、现代化和规范化。发展特许连锁,一要提高对特许连锁经营的认识,转变计划经济观念和宁作“牛头”不作“凤尾”的旧观念;二要严格执行特许连锁经营管理的规范;三要处理好特许经营双方的利益关系;四要改善有利于特许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法规条件。
许多代表认为,发展特许连锁经营,首要的条件是培育和发展有一定实力的连锁经营公司母体,否则就难以吸引众多的不同所有制和隶属关系的小商业企业加盟连锁,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四)加快各类批发市场的建设。
不论批发、零售商业的发展还是市场流通规模化和现代化,都与有形的或无形的各类市场建设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会议着重对加快有形的批发市场建设问题进行探讨。有的代表认为,特别是中心城市,要十分重视批发市场体系的建设,包括面向全国、区域性的国家级批发市场,有较强辐射能力、大批量集散农副产品的综合或专业市场,经营大宗生产资料、民用生产资料和建材商品的批发市场,繁荣市场、搞活流通、满足消费、服务群众的工业品、日用品、家电、服装等专业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以及旧货、租赁、闲置商品市场、跳蚤市场和具有特色的商业街等。在批发市场建设中,一方面要坚持整体规划、适度超前、配套发展、合理布局、实际可行和分步实施原则,加强对市场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宏观管理;另方面要给予政策扶持,吸引国内外民间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加快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三、关于国有商业企业包括商业、粮食、物资、供销社的改革问题
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是整个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大家认为,应根据国有商业企业的不同情况,按照中央提出的“抓大放小”改革方向和政策,选择适合的改制方式,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商品市场竞争的主体,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会议从不同的角度着重研讨了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处理好国有商业资本投入和退出。
一种意见认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存在深层次的矛盾。比如国有企业资本不能实现人格化,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多重企业目标,不符合市场经济单一目标的要求;难以实施强有力的财产内在约束和市场对企业硬性预算约束;由于产权制度缺陷难以按市场经济要求维护企业自身权益;企业成为“特殊国民”,难以在市场中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等。认为国有资本应从小商业退出,也可以从大商业退出。
另一种意见认为,国有商业企业还是有希望的,不能垮,也垮不得,不能把流通领域全部交给民营、私营。因为,一是有些国有商业经营还是比较好的;二是一些行业和领域需要国有资本控制;三是保持社会稳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代表赞成逐步退出,但又认为,应慎提国有资本的退出。因为,资本的投入与退出,包括结构调整和重组都是资本运作的方式之一,都应当从实际出发,从县级以下的国有商业来看,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县以下商业放开,国有资本不再投入;第二步是采取多种改制形式,大胆引进社会资本,实行企业资本多元化,改革国有商业对资本的占有形式;第三步是在更大范围内集中国有商业资本,改投更需要的领域。
许多代表认为,一方面,应按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商业的资产布局,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继续发挥国有骨干流通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重要领域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商品流通总体上属于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这一块不宜过大,而且实际上国有资本在商品流通领域已在逐步退出。今后应当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和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律以及“三个有利于”去决定国有商业资本的投入和退出,并实行国有资本在商业企业的实现形式多元化。
(二)推进国有商业企业改革,要面对难点和矛盾,处理好各种关系。
大家列举了国有商业企业仍然存在的产权不清、机制不活、自有资金少、企业债务重、历史包袱大、人员安置难,以及竞争不平等和经营者素质、员工观念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众所周知的,许多是过去长期遗留下来的积弊。许多代表从各自的改革实践出发,认为要着重研究解决好几个关键的问题。一是所有者的改革问题。企业内部的一些改革是重要的,但国有商业的国家资金投入少,主要靠借贷经营,各种负担重,资本又缺乏人格化等等,都与所有者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不到位有极大关系。二是政企分开的问题。虽经多年改革,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目前却难以做到,特别是国有独资企业就更难,导致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往往流于形式。三是改革成本问题。企业改革必须支付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深化企业改革必然会涉及钱从哪里出、人往哪里走的根本难点。四是改革的配套措施和外部条件完善的问题,虽然政府和企业都采取了很多办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代表认为,目前国有商业企业改革面对许多难点,只能因地制宜,务实推进。还有的代表提出,在改革中要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实现改革总体目标与一企一策的关系;转换产权与转换机制的关系;坚持改革转制与搞好下岗职工安置的关系;企业内部改革与宏观管理改革、完善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把企业改革与加强科学管理、培育和发展商业企业集团结合起来。
(三)供销、粮食商业企业改革发展。
供销社商业是国内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化供销商业改革关系到整个商业改革特别是农村商业改革的大问题。有的代表提出,一要解放思想,实现观念上的跨越,破除社有“改制”即“改姓”,“流动”即“流失”的观念;二要深化改革,实现经济成份的跨越,探索公有实现形式,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三要拓展市场,实现增长方式的跨越,优化联合,实施集约、连锁、品牌、横向联合战略;四要调整结构,实现资源配置的跨越,调整布局、业态、经营结构,强化服务功能;五要强化管理,实现运行质量的跨越,使企业管理从“人治”转向“法治”,“静态”转向“动态”,“传统”转向“科学”。有的代表提出,要发挥供销商业联合的优势,加强系统内联合;加强与农民为主体的生产者、消费者联合;加强与系统外有利于供销商业发展的实体联合;加强供销商业与知识和信息的联合。
1998年5 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有关政策,明确提出了“四分开一完善”的改革,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提供了机遇和面临新的挑战。有的代表认为,粮食企业自身的改革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要继续“抓大放小”,实行战略性改组;拓宽经营渠道,培植新的增长点;采取不同的改制形式,增强企业的活力。有的代表还认为,关键是把从事粮油储备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的企业分开,组建粮油储备有限责任公司,使粮油储备资金实现封闭运行。同时强化粮食企业独立自主经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四、关于旅游(饮食服务)业改革发展问题
旅游业是一个面广、关联性强的综合性产业,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业的改革发展与对外经济贸易业、商品流通业和饮食服务业的改革发展是互相促进的。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从产业角度看,购物消费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代表认为,中心城市发展旅游业有着改革开放早,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优势;作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有网络多、辐射广的优势;以及商品集散和消费购物聚集点的优势和人口流动频率高的优势。因此,发展与商品流通业关系密切的旅游业应当成为全国各地特别是中心城市跨世纪的战略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争取与外商合资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二要加强与商贸合作,取得各大商业企业的支持,开办旅游购物折扣优惠业务,完善旅游购物的良好环境;三要进一步开发当地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四要按中心城市统一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旅游行业的组织协调和有效管理;五要加快旅游行业的法规建设,逐步做到依法治“旅”和规范管“游”;六要制订规划,加强指导,促进发展。
有的代表强调,要重视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对旅游业的重大影响,积极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改善企业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旅游企业的发展。有的代表还提出,要依据各地的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地把旅游业向各个领域拓展,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优势。比如,发展利用海洋资源的滨海旅游,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旅游和农村风光旅游,以及购物、饮食、服务、文化、体育、艺术等多方面的消费旅游,发展更为广阔的旅游市场。
标签:商业论文; 商业管理论文; 批发零售业论文; 商品管理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时政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