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研究_创造力论文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研究_创造力论文

关于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智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

早期通过传记调查进行的研究认为,创造力与智力有绝对的高相关,高创造力者必为高智力者,高智力者亦必为高创造力者。

近期通过行为测验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创造力与智力相关甚低。据托兰斯对小学生的研究,两者的相关系数一般都在0.30以下;若进一步按创造力与智力高低分组统计,则相关为0.10。〔1〕盖泽尔斯和杰克逊的研究结果是, 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为0.12至0.39; “高创造力组”的平均智商比“高智力组”的平均智商低23分。〔2〕巴隆的研究结果是,两者相关大约是0.40,〔3〕日本学者城户幡太郎以初三、高三、 大二的学生为对象所作的研究结果分别为0.268、0.367和0.239。〔4〕另一种观点认为, 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不是单一的、绝对的。据吉尔福特的研究证明,从整体上看,创造力与智力有正相关趋势,高创造力者的智力不可能太低(IQ不低于110), 低智力者不可能有高创造力,但智商愈高(IQ在130以上), 其与创造力的相关则愈低。从个体上看,智力水平高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反之亦然。〔5〕理波和梅奕的研究发现, 在未经选择而且有全距智商的人群中,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是中度的,其相关系数从0.11到0.73不等;如果将一组具有全距智商的被测者,按其智力水平分为上、中、下三组分别统计,则两者的相关一般都很低,从0.00到0.45不等。〔6〕

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一般都比较高。程刚以55名幼儿为对象进行研究,所得相关系数为0.55(湖北省儿童、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86年年会论文,未公开发表);段继扬等以5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研究,所得相关系数为0.60;〔7 〕陈国鹏等以小学六年级学生95名、初中一年级学生87名、高中二年级学生92名进行研究,所得相关系数分别为0.7188、0.6510、0.6739,全体被试的智力与创造力相关系数为0.5924。〔8〕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上述各种结论进行验证和探讨,以期对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为创造性教育提供实验依据。

本研究的对象是从河南省开封一师附小、平顶山矿务局二小、洛阳安徽路小学和洛宁县新成小学四年级24个教学班中随机抽取的10个教学班的学生,共513名,其中男272,女241,男女比例为113∶100, 平均年龄9.03岁。

智力测验采用瑞文智力测验图册(CRT)(张厚粲主持修订)。

创造力测验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A卷)(TTCT—A)(上海师大教科所主持修订)。

以教学班为单位,分别在同一天内,用团体施测的办法,对上述学生进行智力和创造力两种测试。测试后,先根据规则和常模手工评出每个被试的IQ和TTCT成绩,然后全部输入IBM—PC(486),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便于作不同水平的比较,参照IQ分类标准,将IQ划分为“优秀

─”、“一般”和“偏低”三类;用X±S的办法,将被试的TTCT成绩亦划分为“优秀”、“一般”和“偏低”三类。

二、本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包括词汇和图画两个部分。词汇部分包括7个项目,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计分;图画包括3个项目,按流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以及抗过早封闭性(沉思)计分。513名小学生的IQ和TTCT总体成绩和频数分布见表1、表2。

表1 513名小学生IQ和TTCT总体成绩

测验最大值 最小值XS

IQ

146 65 103

15

TTCT 144 57 88

14

表2 513名小学生IQ和TTCT成绩的频数分布

IQ TTCT

优秀 一般偏低 优秀

一般偏低

(120以上) (90—119) (89以下) (102以上) (73—101) (72以下)

频数 72 342 99

92 347 74

%

14

67 19

18 68

14

表2的频数分布表明,不论是智力还是创造力,均呈正态分布, 优秀者和偏低者都占少数,67—68%的被试属中等水平。

我们对创造力与智力在整体上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考查, 结果见表3。

表3 513名小学生IQ和TTCT成绩的相关系数

TTCT

词汇图画 总分

IQ 0.326* * *

0.218* * *0.322* * *

注:*P〈0.05;* *p〈0.01;* * *P〈0.001;以下同。

表3显示创造力与智力在整体上是正相关的。检验表明, 不论是词汇创造性、图画创造性还是TTCT总分,与智商的相关均有十分显著意义(P〈0.001)。这一结果与吉尔福特的结论一致。但创造力与智力的总体相关系数(r=0.32),又与托兰斯的结果(r=0.30以下)相近,与盖泽尔斯和杰克逊、巴隆、城户幡太郎等人结果也基本一致。由此证明,吉尔福特的结论与托兰斯的结论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国内的其他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不仅是正的,而且相关系数也比较大,这可能是由样本大小和测试工具不同造成的。国外有人认为,创造力与智力是两种彼此独立、“毫无关系”的能力,本研究对此持否定看法。

为了进一步研究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情况,我们又对不同水平的IQ与TTCT成绩的相关,和不同水平的TTCT成绩与IQ的相关,进行了考查。结果见表4、表5。

表4 不同水平的IQ与TTCT成绩的相关情况

TTCT

N %

最大值 最小值X S r

IQ优秀 72 14 144 5984.85

15.79 0.050

IQ一般 342 66.67134 6088.06

13.39 0.223* * *

IQ偏低 99

19.30112 5781.03

12.92 0.028

表5 不同水平的TTCT成绩与IQ的相关情况

IQ

N %

最大值

最小值X S

r

TTCT优秀 92 17.93 140 79110.10 15.41

0.156

TTCT一般 347 67.64 146 65102.93 14.35 0.205* * *

TTCT偏低 74 14.42 135 65 95.23 14.56

0.002

表4显示,不论是智力优秀者,智力一般者还是智力偏低者, 他们的智商与创造力的相关都远远低于创造力与智力总体的相关程度(r=0.322),尤其智力优秀者和偏低者,其智商与其创造力的相关很低,尚未达到显著水平。从个体上考查,不论是智力优秀者、智力一般者还是智力偏低者,他们的创造力都既可能很高(TTCT=144,134,112),也可能很低(TTCT=59,60,57),智商的高、中、低,并没有为他们带来相应的高、中、低的创造力。

IQ优秀、一般和偏低者的TTCT均值显示了同样的态势。据检验,IQ优秀者的TTCT均值与IQ一般和偏低者的TTCT均值之间的差异,均远未达到显著水平(Z值分别为0.80和0.72,P〉0.05),这也说明智力的高水平对创造力水平并无显著影响。

表5从创造力的角度显示了与表4完全一致的结果:高、中、低创造力者,他们的TTCT成绩与智商的相关也远低于两者的总体相关程度,尤其TTCT优秀或偏低者,与其IQ的相关很低,没达到显著水平。同时,高、中、低创造力者,其智商既可能很高(IQ=140,146,135), 也可能很低(IQ=79,65,65),说明高、中、低创造力者并不必然分别是智力高、中、低者,在个体身上,创造力高低与智力高低并没有必然联系。

表4、表5的上述结果印证了托兰斯、理波和梅奕的结论,即按创造力或智力水平分组,两者的相关会更低;也与吉尔福特的结论一致,即智商愈高(IQ在130以上),其与创造力的相关则愈低。清楚地表明, 智力和创造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一个人有了高(中、低)水平的智力,并不一定就有高(中、低)水平的创造力,反之亦然。在智力水平和创造力水平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这一结果,对那种认为“创造力仅仅是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智力高者创造力必高、智力低者创造力必低”的观点是否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表5显示的创造力优秀、 创造力一般和创造力偏低者的IQ均值是递减的(110→102→95);这种递减,在TTCT优秀与一般,TTCT一般与偏低,以及TTCT优秀与偏低者之间,差异均非常显著(Z 值分别为4.03、4.16和6.33,P〈0.01)。表4中智力优秀和智力偏低者的TTCT成绩也有相同态势(85→81 ),尤其是智力一般和偏低者的TTCT均值(88→81),前者远高于后者,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Z=3.19,P〈0.01)。而且,表4和表5还显示,在IQ一般者与其TTCT成绩之间,在TTCT成绩一般者与其IQ一般者之间,相关都非常显著(P〈0.001),这说明在“中等”这个层面上,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这些事实说明创造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智力水平制约的。对高创造力者的智力和IQ在79以下的低智商者的创造力的水平考查,也证实了这一判断。据统计,92名高创造力者,90%以上都具有中等偏上的智商(IQ≥90),其中智商优秀和极优者占了30%,平均智商为110.10;而智商在79以下的29名被试中,只有两名创造力优秀(TTCT=104、111),93%属中下水平,其中创造力极差者亦占30%,TTCT均值为80.06。 这些事实无疑告诉我们,虽然高智商者不一定就是高创造力者,但高创造力者的智力多数不会太低,一般都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智力太低会影响创造力的发展,智商在79以下者,基本上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创造力。这一结果与吉尔福特的结论一致。

为了研究个体的智商与其创造力水平的关系,我们还对513 名被试的IQ与TTCT的得分进行了分类考查。结果见表6。

表6 513名小学生IQ与TTCT得分的分类比较

IQ

N %

最大值最小值X S

IQ优秀—TTCT优秀 26

5.07

140 120127.88 6.14

IQ优秀—TTCT一般 41

7.99

146 120127.39 5.83

IQ优秀—TTCT偏低 50.97

135 121125.60 5.00

IQ一般—TTCT优秀 57 11.11

119 92 106.56 8.13

IQ一般—TTCT一般 246 47.95

119 90 104.04 7.93

IQ一般—TTCT偏低 39

7.60

119 90 101.85 8.00

IQ偏低—TTCT优秀

9

1.7588 65 81.11 8.09

IQ偏低—TTCT一般 60

11.70

89 65 81.65 6.50

IQ偏低—TTCT偏低 30

5.8589 65 81.57 6.18

TTCT

N %

最大值最小值X S

IQ优秀—TTCT优秀 144

102

111.15 9.85

IQ优秀—TTCT一般 1017388.17 7.17

IQ优秀—TTCT偏低

707964.80 3.87

IQ一般—TTCT优秀 134

102

110.25 7.30

IQ一般—TTCT一般 1017386.17 7.10

IQ一般—TTCT偏低

726067.51 3.44

IQ偏低—TTCT优秀 112

103

106.78 3.49

IQ偏低—TTCT一般 1017384.23 7.36

IQ偏低—TTCT偏低

725766.90 4.43

表6显示:第一,智力与创造力在个体身上可能有9种结合,从而构成了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的9种类型,即优智—优创、优智—中创、 优智—低创、中智—优创、中智—中创、中智—低创、低智(IQ在80以上,下同)—优创、低智—中创、低智—低创。这一结果证明了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和绝对的,是呈复杂态势的。第二,优智—优创、中智—中创、低智—低创,这种表明创造力发展与智力发展相一致的类型,其人数(302人)占了全体被测者(513人)的58.86%, 这一事实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两者在整体上显著相关”的内涵。第三,在92名创造力优秀者中,具有中等水平及其以上智力(IQ≥90)者达83人,占创造力优秀者的90%。这一事实说明,绝大多数高创造力者的智力水平不可能太低,都具有中等水平及其以上智力。第四,在72名智力优秀者中,TTCT优秀者(26人)占36%;在342名智力一般者中,TTCT 优秀者(57人)占17%;在99名智力偏低者中,TTCT优秀者(9 人)仅占0.09%。这一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智力优秀者成为创造为优秀者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智力中等者和偏低者。第五,创造力极为优秀的11名被试(TTCT=124-144),其智商有5人为优秀或极优,IQ均值为128.4;有5人为中上,IQ均值为114.4;只有1人为中等,IQ为98。 这一事实表明,创造力极优者绝大多数(91%)都具有中上水平(IQ≥110 )的智力,而不是中等或中下水平的智力。第六,在92名TTCT优秀者中,IQ优秀者占28%,IQ一般者占62%,IQ偏低者占近10%。这表明,如果仅仅以高智商取人,那就会使大约72%的人的高创造潜能被埋没。托兰斯曾经说过:“假如我们以智力测验的结果来甄选天赋优异儿童,很可能有70%具有高创造力的儿童落选。”〔9 〕上述事实与托兰斯的判断完全一致。

三、研究结论和教育建议

创造力与智力在整体上正相关非常显著,r=0.32、P〈0.001; 若按水平分上、中、下三组分别统计,则相关甚低,r=0.00-0.22。 两者的相关不是单纯的或绝对的。

智力水平对创造力水平有制约作用。虽然高智商者未必是高创造力者,但高创造力者至少必须有中等及其以上水平的智商(IQ≥90),多数具有中等智力的人都可能成为高创造力者,但其中创造力极优者绝大多数会有中上水平(IQ≥110)的智力。 高智商者比中智商者更有可能成为高创造力者,而IQ在79以下的低智商者不可能有极优的创造力。

创造力与智力在具体人身上会有不同的组合。这种组合共有9 类:高智—高创、高智—中创、高智—低创、中智—高创、中智—中创、中智—低创、低智(IQ在80以上)—高创、低智—中创、低智—低创。个体的智力和创造力水平并不一定相一致。

创造力和智力是两种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能力,都应该是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当兼顾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不可厚此薄彼或以此代彼,也不可将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孤立地进行,应该让它们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创造力与智力的组合方式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尤其应当注意,不要忽视了对智力中等学生的创造力开发。

不可仅以智力优秀作标准来评判儿童的发展潜能,否则,大约会有72%的创造力优秀的儿童被忽视。

收稿日期:1997—10—28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学研究和实验》的阶段成果之一。其中的各项测验,是由段继扬、王身佩、王可和河南省开封一师附小、平顶山矿二小、洛阳安徽路小学以及洛宁新城小学的几十位教师共同完成的,谨致谢意。课题负责人:段继扬。本文执笔:段继扬。本报告于1997年10月曾在第八届全国心理学会学术会议上宣读(杭州),并摘要收入大会《文摘选集》。

注释:

〔1〕张春兴:《心理学》,210页,台北,东华书局,1981。

〔2〕〔3〕党士豪:《创造心理学》255页,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

〔4〕(日)关中文编著,王永丽等译:《青年心理学》57页,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5〕(美)S.P,吉尔福特著,施良方等译:《创造性才能》, 4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郭有遹:《创造心理学》,增订版,84页,台北, 正中书局,1985。

〔7〕段继扬、程良道、 谈仕明:《关于创造力与智力关系的测试研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5),105页。

〔8〕陈国鹏、宋正国、 林丽英:《我国中小学生创造力与智力和人格相关研究》,《心理科学》,1996(3),155页。

标签:;  ;  ;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研究_创造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