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图书馆馆际互借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际互借论文,中美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2.4;G2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02)02-0031-02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图书馆之间相互出借其馆藏图书,以满足读者的要求的图书馆业务工作。在国外馆际互借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了。随着通讯联络、馆藏共知、网上共享等现代化条件的发展与完善,加之《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的颁布实施,对我国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概述中美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中美图书馆馆际互借的组织管理、技术支持、从业人员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便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发展我国的馆际互借,真正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愿望。
1 中美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历史
图书馆馆际互借是随着图书馆事业发展而被提出来的,主要是因为文献数量及品种的不断增多,单独一个图书馆很难满足读者的要求,必须与其它馆合作,通过协商建立联系,双方互利互惠相互依存。
美国是世界图书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早在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便开始对其它图书馆实行馆际外借服务,并向大约400多家图书馆提供印刷目录卡片。1942年10月美国实行了藏书补充的协调共建计划,即“战时出版物合作采集计划”,也就是著名的“法明顿计划”。继而于1966年实行“全国采购和编目计划”。实行这两个计划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外文献书目体系和藏书体系,建立和逐步完善《全国联合目录》,从而使美国任何一个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外国出版物至少要有一个图书馆收藏,用户可以进行馆际互借或照相复制。各馆收集到的文献集中在各自的馆藏中,但要以最快的速度编制目录,送交国会图书馆编入《全国联合目录》,以便馆际互借,实现共享。
在协调全国文献资源,为用户提供书目信息,进行全国性馆际互借的同时,在1965年至1970年间美国还相继出现了以建立共同的保存图书馆为主要协作内容的会员制协作体以及以大学图书馆为中心的地域性的协作体,如OCLC(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WLN(Western Library Network)等。这些协作体的产生为计算机图书馆书目利用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区域性的以ILLINET(Illinoi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为代表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这些地区性网络主要是该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相互合建统一使用的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馆际互借系统和共同保存书库。
由此可见,美国的馆际互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全国性网络,并进入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全国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阶段。
中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开始于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鉴于文献资源在国家建设、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各级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全国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1957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批准建立全国和地方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编制全国书刊联合目录两项计划。北京、上海两个全国性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9个地区性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由此成立。但此时的图书馆馆际互借受通讯条件所限,只能在本地区有协作关系的图书馆进行阅览和借阅。由于历史的原因,图书馆的工作一度中断。在80年代初,中国图书馆馆际互借仍延续过去的模式,因为缺少全国馆藏联合目录,不能有效揭示馆藏,使得馆际互借局限于本地区或本系统内以邮寄的方式进行。90年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馆领域,图书馆开始建立数据库,硬件条件较好的图书馆已经具备通过网络开展馆际互借服务的条件,上海地区的文献资源共享网将公共、科研、高校等系统的图书情报单位联合起来,开展了文献协调和馆际互借工作。1999年1月,由北京图书馆召集,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国家行政机关图书馆以及情报院(所)等系统122个单位参加了全国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协作会议,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此后北京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书,这标志着我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进入了跨系统跨行业的合作领域。
2 中美图书馆馆际互借组织管理比较
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的组织管理者是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它是美国图书馆界的专业组织,具有正规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它依靠法律与政府发生关系,代替政府行使在本行业内的组织、管理与调控职能,协助联邦机构提出有关图书馆服务的立法和法律实施的建议,对行业规范与标准的制定执行监督。美国图书馆协会在馆际互借的规章制度化方面起了主导作用。在191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就正式制定颁布了第一部馆际互借准则,此后在实践和运用中不断修改,并在1940年、1952年、1968年、1980年和1993年数次正式颁布了修改的准则。制定全国性馆际互借准则的目的是规范借进和借出图书馆之间的关系。1993年的馆际互借准则阐述了馆际互借的定义、目的、范围以及借进和借出图书馆的责任。准则规定借进图书馆有责任履行该准则中的条款,若无视准则中的任何条款,都可取消其借阅资格。并指出馆际互借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每家图书馆都担负着借进和借出图书馆的双重角色,图书馆之间应该乐意地借出和借进资料,使馆际互借成为各类图书馆的固定服务项目。因此,正是在美国图书馆协会有力的政策扶持和统一的法规规范下,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得以良好发展。
中国现行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是按照图书馆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建立起来的,图书馆按系统和行业归口管理,各个图书馆依附于所在系统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国家并不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统筹管理全国的图书馆工作。由于图书馆管理的条块分割,中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多是在系统或行业内进行的,组织管理主要由本系统图书馆共同协商组建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个机构除少数人员外,均为兼职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和行政规范,中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处于低迷状态,无论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互借网,还是地区范围内的协作网,均存在结构松散、手续繁琐、周期长、拒借率高等弊病。
3 中美图书馆馆际互借技术支持比较
馆际互借得以进行,需要验证资料,并知道资料的所在之处,如何快速验证和检索资料便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在美国有两个大型的全国性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组织,可以为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料的使用,即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和RLIN(Research Library Information Network),其中OCLC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书目利用共同体(Bibliographic Utility)”它是由图书馆协作体发展而来,由各个成员馆共同组成和参与所支撑的。它以图书馆联合目录数据库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馆际互借的信息系统和文献检索系统、电子文献传送系统和完善文献传送的物流系统。这个网络组织具有很强的书目信息的存取功能和馆际利用功能,其中馆际互借系统和区域性合作结构,可以提供世界上6600个图书馆的联机自动化互借服务。馆际互借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OCLC馆际互借转交;OCLC馆际互借费用管理;OCLC地址名录;OCLC馆际互借文献提供处理;OCLC馆际互借应用统计报告;OCLC定制馆际互借图书馆馆藏;OCLC定制馆际互借图书馆馆藏联合目录。
由于美国计算机的网络化程度很高,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OCLC的馆际互借系统来验证和检索所需的图书资料,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需求。计算机网络化为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在中国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中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得到长足发展,各个图书馆开始重视馆藏数据库的建设。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和统筹规划,图书馆开发馆藏资源时多是分散作业,各自为政。因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应用上的差异,集成系统的格式不统一,标准化程度差,数据库利用比较分散,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互联程度较低,各馆馆藏还不能做到共知,而且很少有图书馆考虑在网络中增加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功能,这些因素都导致馆际互借的技术手段的落后,只停留在依靠人工查询或信件联络的低水平上。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702所高校中,开展馆际互借的有397所,其中有24所图书馆年互借图书在1000册次以上,占借书总量不到1‰。技术因素制约了中国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的资源共享网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图书馆自动化已从单机部门辅助管理发展到集成管理系统及部分地区间的联网。有的高校图书馆建成了馆内网络系统,并可以同局域网、系统网联网。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献信息网(APTLIN)和“珠江三角洲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ZSLAIS)等区域网的建设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连接了进入“211工程”的所有学校,并与Internet联网。为促进馆际协作和馆际互借发挥了积极作用。
4 中美图书馆馆际互借从业人员比较
图书馆馆际互借是美国图书馆开展的固定业务项目,并对所有读者提供服务。在图书馆一般设有馆际互借服务部,由专职图书馆员负责馆际互借工作。在美国专职图书馆员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具有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具有处理图书的能力;了解分类法;具有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管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从业人员的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并掌握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促进馆际互借工作的发展。
在中国约有80%以上的大中型图书馆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共享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大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仍然奉行“自给自足”的原则,资源共享的意识淡薄,馆际互借成为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一般没有专职人员,而是由流通或阅览人员兼职。这就无法保证馆际互借业务的正常开展。同时有些馆际互借人员对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不熟悉,甚至根本没有上过网。观念陈旧和低层次的人员配备导致了中国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停滞不前。
5 中美图书馆馆际互借利用互联网情况比较
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其图书馆工作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全方位的。如国会图书馆信息系统LOCIS在互联网上开通,在互联网上可以直接利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如书目数据、连续出版物数据、主题规范数据、机读目录以及地区研究、技术服务等。而且,图书馆协作网也都能够提供互联网和万维网服务。
在我国由于网络建设的质量和管理相对较差,信息服务者提供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但近几年建立起来的中国教育网等都相继开通了互联网服务,使我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得以广泛开展。
6 启示
通过对中美图书馆馆际互借发展历程中管理、技术及人员各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图书馆馆际互借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1)国家应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宏观调控,健全宏观调控内部机制,以各级图书情报学会或高校图工委为基础,成立跨行业、跨系统的权威管理职能机构,赋予其管理权限。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图书馆馆际互借和馆藏互享的宗旨、原则、借阅方法及各方的责任要有明文昭示,规范运作,统一执行。
(2)政府给予一定政策扶持,加大资金的投入,促使各级图书馆加强数据库建设,并集中人力、财力建成若干国家级大型数据库,以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库的局面。对已建数据库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品种和服务方式。改进共享网络技术,加强网络建设,尽早实行国内各主要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互联。同时充分发挥主体馆的技术优势,给成员馆以技术共享。
(3)设立图书馆资源共享馆际互借的专门机构,并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成为既懂计算机网络又熟悉图书馆文献信息业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