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城乡居民论文,消费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乡消费结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消费需求变动加快,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步入小康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正由温饱型迈向小康型,城乡消费结构都在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造成我国城乡消费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城乡居民在消费支出序列、边际消费倾向、各项支出比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城乡消费支出的结构顺序存在明显差异
城镇居民基本上是吃穿住行的消费序列,农村居民则是吃住穿行的消费序列。20世纪80年代,城镇居民各项支出的结构顺序是食品、衣着、用品、文娱、杂项、居住、医疗、交通,消费的重点是食品、衣着和用品三项,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各项;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序列是:食品、居住、衣着、用品、文娱、医疗、交通、杂项,消费重点是食品、居住和衣着三项,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五项,城乡最大区别是居住支出的位次不同。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结构顺序转变为食品、衣着、文娱、用品、居住、交通、杂项、医疗,消费重心从吃、穿、用等基本消费逐渐转向文娱、住行等领域;农村居民消费序列为食品、居住、文娱、衣着、用品、医疗、交通、杂项,文娱支出上升到第三位,是支出结构变化中最明显的部分,其他各项顺序不变,交通通讯消费向未全面启动。2000年,城镇居民文娱、居住支出位次进一步前移,消费结构序列转变为食品、文娱、衣着、居住、用品、交通、医疗、杂项,十六年中农食支出下降的17.62个百分点主要补贴在居住(6.32%)、交通(6.81%)、医疗(5.43%)和文娱(1.95%)消费上;同年农村居民消费序列为食品、居住、文娱、衣着、医疗、交通、用品、杂项,其中医疗、交通位次前移,文娱比重有大幅度增加,用品支出后移,居住消费依旧是热点,医疗支出仍高于交通,十六年中衣食支出下降的12.63个百分点主要用于文娱(7.26%)、交通(3.85%)、医疗(2.83%)三项上。
(二)城乡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存在明显差异
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来看,农村居民从1985年的人均317.4元增加到2000年的1670.13元,增幅4.26倍,年均递增10.94%,几乎接近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1.45%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从637.2元增加到4998元,增长6.48倍,年均递增13.74%,无论是消费支出水平还是增幅增速,都高于农村。
1.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较
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恩格尔系数总体上趋于下降,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城乡恩格尔系数有明显差距,并且近几年有扩大趋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迅速,1994年降至50%以下,完成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过渡;2000年降至40%以下,又从小康型过渡到富裕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一直居高不下,1997年以前一直在55%以上徘徊,甚至出现两度攀升,到2000年才降至50%以下,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从5.5个百分点扩大到将近10个百分点。
表1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比较(%)
1985年1990年1994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城镇恩格尔系数 52.25 54.24 49.8949.9241.8639.18
农村恩格尔系数 57.79 58.80 58.8658.6252.5649.13
在人均主要食品消费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低很多。由于在同一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不能用同一时期不同收入档次上的食品消费量进行简单对比。选择处于同一收入档资时的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仍有明显差距。用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42元)与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6.6元)的食品消费进行比较。农村居民营养性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远不及城镇居民。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家禽、鲜蛋及制品、水产品的数量分别是同一收入档次下城镇居民(1992年)的68.3%、56.1%、52.6%和47.9%。若用2000年城乡消费量比,差距更为明显,比上比率分别是72.9%、52.4%、44.3%和39.7%。同时,除营养性食品外,健康食品、绿色食品已开始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高档果品、乳品等在城镇消费量也迅速上升,而农村居民对这类食品消费很少。从食品消费的质量档资上来看,城镇居民消费的食品,从粮食、蔬菜到水果、饮料等,都讲求内在质量好、外部包装好;而农村居民对于包装不太讲究,质量也以中低档为主,更注重的是价格的便宜。
2.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比较
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多年来一直居第二位,仅次于食品支出,只是从1998年之后才退居第三位;而农村居民衣着消费多年中一直位于居住之后,排第三,近年来退居文娱之后,为第四。可见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为重视衣着服饰。从支出比重来看,城镇居民衣着消费从1985-2000年维持在10%以上,而农村居民同期支出比重从未高于10%。从支出额来看,城镇衣着支出额从98.02元大幅度上升到567.05元(1996年),之后虽有下降,但仍维持在500元以上的水平;而农村居民衣着支出增幅一直不大,从30.86元增加到最高113.77元(1996年),之后降至100元以下,城乡支出额相差悬殊。此外,衣着消费质量档次上也有显著差别。城镇居民衣着消费以中高档为主,追求服装的品牌消费、名牌消费,对于款式也追求新潮、时髦和个性化;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在向成衣化转变中,也开始由低档向中档转变,但总体上仍以中低档为主,更注重衣着的结实耐用、经济实惠。
3.城乡居住消费比较
首先,从居住支出比重看,农村远高于城镇。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之前,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带有明显的福利色彩,居住支出比重偏低,在4%以下;9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启动之后,城镇居住支出比重开始上升,但最高也仅达到10%(2000年),在各项支出中排第四位。而在农村,居住消费一直是农民的一大消费热点,在满足了吃穿的基本需求后,农民的钱首先用来修建自己的住房,因此居住消费一直排在第二位,支出比重从未低于13.88%(1993年)。根据国际上经验数据,恩格尔系数等于55%,住房支出稳定在8%左右;恩格尔系数在50-55%之间,住房支出在10%左右;恩格尔系数低于40%时,住房支出稳定在20%左右。按照这一标准,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重明显偏低,而农村住房支出比重偏高。这主要受城乡消费观念不同的影响。
其次,从支出额来看,由于城乡收入水平的差异,农村居住支出额上升缓慢,年均增长速度为9.8%;而城镇居住消费在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后迅速上升,年均增速达到19.6%,人均支出额在1993年(139.94元)就已超过了农村居民(106.79元),2000年几乎达到农民支出额的2倍(500.49:258.34)。
再次,从居住面积的居住质量来看,农村居民面积大,而城镇居住质量高。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5.2平方米提高到10.3平方米,农村人均从14.7平方米提高到24.8平方米,农村为城镇的2-3倍。但是,城镇居民住房全部为砖瓦混凝土结构且内部装饰考究甚至豪华,居民对住房的结构、质量、舒适、美观等有着鲜明的个性要求,住房不仅是生存资料,也是享受和发展资料。而对于农村居民,住房建设大多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农村居民尚有近25%的草房、土坯房,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仅为砖木结构的1/2,自来水、煤气、液化气的普及率也远远低于城镇的水平。
4.城乡居民家庭用品及精神文化生活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和文教娱乐支出都在逐步增加,尤其是文教娱乐支出在城乡都跃居第三位。但是,由于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及消费环境的差异,城镇居民这两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均高于农村居民。对于家庭设备用品,城镇居民人均支出额从1985年的71.89元增加到439.29元,增长5.1倍,比重在7.57-13.46%间变动;而农村居民人均支出额最高仅达到85.41元(1997年),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支出比重也仅在5%左右。在文教娱乐支出方面,农村居民2000年人均支出额(186.72元)甚至低于城镇居民1993年的水平(193.98元),但支出比重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由1995年的相关6.69个百分点减少到2000年的1.38个百分点,表明精神文化消费在城乡都得到普遍重视。
从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看,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远不及同一收入档资的城镇居民,2000年底农村居民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如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的拥有量分别为74.87台、83.41台和52.60台,是农村的1.54倍、2.92倍和4.27倍。如用同一时期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对比,则城乡差距更大,2000年城镇居民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的拥有量分别是116.56台、90.52台、80.13台,分别是农村的2.39倍、3.17倍、6.51倍。当城镇居民已向家用电脑、空调器、摄像机、组合音响、VCD机等高档、新一代家用电器的消费方向发展时,农村居民对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还仅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受到农村落后的消费环境限制。
(三)城乡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弹性比较
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计算近五年城乡居民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收入弹性,结果如下表:
表2 1996-2000年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年份
总支出食品 衣着 设备医疗 交通文娱居住杂项
城镇 0.669 0.1930.1130.101
0.0260.053
0.086
0.044
0.052
1996 农村 0.715 0.2730.0480.067
0.0270.044
0.073
0.154
0.029
城镇 0.638 0.1750.0900.102
0.0300.053
0.088
0.052
0.048
1997 农村 0.719 0.2640.0440.062
0.0360.050
0.082
0.154
0.027
城镇 0.618 0.1590.0770.109
0.0300.051
0.085
0.056
0.047
1998 农村 0.714 0.2570.0410.0640 0.0340.051
0.090
0.156
0.021
城镇 0.610 0.1500.0710.106
0.0340.060
0.079
0.056
0.053
1999 农村 0.675 0.2390.0350.067
0.0370.052
0.096
0.127
0.022
城镇 0.636 0.1460.0710.105
0.0440.070
0.089
0.053
0.054
2000 农村 0.681 0.2410.0350.043
0.0470.062
0.097
0.129
0.027
从表中计算结果可看出,近五年来农村居民总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收入每增加100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要高于城镇居民5-10元。在8项消费中,食品、医疗、居住等三项的边际消费倾向农村明显高于城镇,衣着、设备、交通、杂项等四项的边际消费倾向城镇明显高于农村,反映了城镇居民的新增收入更多地投向享受和发展资料,而相比之下农村居民更多投向生存资料。文娱一项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迅速上升超越城镇,这正是近年来城乡文娱支出比重差距逐渐缩小的原因。
表3 1996-2000年城乡居民消费收入弹性
年份
食品 衣着 设备医疗 交通文娱居住杂项
城镇 0.44 0.94 1.480.80 1.161.010.65
1.34
1996 农村 0.59 0.82 1.530.89 1.791.061.35
1.73
城镇 0.47 0.89 1.660.87 1.171.020.75
1.33
1997 农村 0.62 0.84 1.521.20 1.931.161.38
1.65
城镇 0.45 0.87 1.660.79 1.0 0.920.74
1.30
1998 农村 0.65 0.90 1.691.08 1.821.221.41
1.38
城镇 0.45 0.86 1.570.81 1.130.820.72
1.36
1999 农村 0.64 0.84 1.801.17 1.671.261.21
1.42
城镇 0.47 0.89 1.500.87 1.110.890.67
1.31
2000 农村 0.66 0.82 1.281.21 1.501.171.13
1.16
由表3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在食品、医疗、交通、文娱、居住和杂项等方面的收入弹性均明显大于城镇居民,表明当收入增长1%时,农村居民对这五项的消费支出增长率均明显高于城镇,并且除食品、衣着外,其余各项消费的增长率都高于收入增长率,可见,收入的增长对消费的推动作用在农村消费市场比在城镇表现更为强烈。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一项的收入弹性在城乡各项消费中都居首位。城镇居民对于家庭设备用品的要求转向追求新颖、高档、豪华,农村居民的重点是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进一步普及和新一代家电的逐步推广,只要相关产业能从城乡居民各自需求特点出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必能促进城乡家庭设备用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城乡消费结构差异的因素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造成城乡消费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1985年为分界点,1985年之前为收入差距缩小阶段,之后为收入差距扩大阶段。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使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迅速增长,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缓甚至出现停滞和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城乡收入比从1985年的1.859:1扩大到2000年的2.78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85年的53.8%降低至2000年的35.9%,而世界银行认为:农村居民收入应为城市居民收入的66%或更多一些较为合适。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严重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升级,造成城乡消费结构的较大差距,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二者之间相关关系非常明显。
用表示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性,其中x[,ci]表示城镇居民第i项消费支出比重,x[,pi]表示农村居民第i项消费支出比重,i=1,2……,8。S[,cp]越大,则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性越大,S[,cp]越小,则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性越小。1992-2000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性与城乡收入比见下表:
表4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性(S[,cp])与城乡收入比(k)
1992199319941995 1996 1997199819992000
S[,cp]0.137
0.137
0.143
0.1380.1280.126
0.126
0.137
0.133
k 2.585
2.797
2.857
2.7152.5122.469
2.509
2.648
2.787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992-2000年城乡收入比呈现一种扩大—缩小—扩大的趋势,相应地,城乡消费结构差异性总体上也呈现相似趋势。利用表中数据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5所示。城乡消费结构差异性与城乡收入比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809,两者成正相关,且相关程度较高。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收入水平差距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
表5 相关系数计算结果
S[,cp]k
S[,cp] Correlation
1.000 0.809
Coefficient
Sig.(2-tailed) 0.008
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8091.000
Sig.(2-tailed)
0.008
(二)农村居民购买力分流严重,影响消费结构升极
首先,农民负担太重,大量流失了农民的购买力。从80年代末期以来,农民负担就一直较重,尽管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现行财税体制下农业税及替代机制的弱化,征收管理环节混乱、政府行为不规范等,造成农民负担有增无减,收费项目不断增多,农民每年除了按收入的5%缴纳税费款和承包任务外,还要上交各个部门收取的诸如办学费、办院费、街道建设费等各项费用,这些费用多以现金形式从农民手中直接收取。在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农民负担又太重,必然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其次,生产经营用支出占了农民购买力的相当部分。相比而言,城镇居民收入可全部用了生活消费,而农村居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直接的生产经营者和投资者,必然将大约10%以上的收入用于扩大家庭生产经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显著改善。
(三)农村消费环境差是制约农民消费结构改善的重要因素
消费环境包括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价格放开与否、流动约束、不确定性和消费性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国民消费环境差主要表现在:(1)目前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农村消费的特点和农民的偏好,企业产品生产主要考虑城镇居民的需求特点,对农村市场的调查研究不够,适销对路的产品不多。有相当比例的家用电器不符合农民的需要,制约了农民需求的实现。(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电信接收等设施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对家用电器和现代化工业产品的消费。(3)农村商品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严重滞后,诸如送货上门、免费安装、售后服务等在农村市场难以保障,而且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热情和消费信心。(4)农村金融体系滞后,消费信贷尚未发展,一部分农民对消费信贷的强烈愿望难以实现。(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居民防老、养老、防病、育儿的储蓄心理强,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实现。
(四)城乡居民文化素质、消费观念的差异也是造成城乡消费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
当前农村消费启而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农民的消费观念仍停留在短缺经济时代的水平上,遵循的仍是“量入为出”、“节俭第一”的消费准则,加上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家庭用品消费多半追求实用、价格适当、质量稳定、耐用,而对美观、舒适、艺术化、技术要求较低,对琳琅满目、科技含量日益增多、品种和范围不断扩大的商品和服务,也缺乏应有消费技巧。而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相对优于农村居民,对家庭用品则要求舒适、豪华、档次高,自动化、技术化程度高,讲究居室装修,愿意接纳新产品。这种观念和素质上的差距也是造成城乡消费结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述分析指出了城乡消费结构存在的较大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改善农村消费结构,启动和发展我国农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