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迁移: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_英语论文

思维迁移: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_英语论文

思维模式迁移——外语教与学的重要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与学论文,思维模式论文,外语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思维模式(mode of thinking)是指一种语言长期使用在人脑中所形成的表述习惯或语言模式。人类的思维是伴随着语言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模式。思维模式是表述语言的基本框架和习惯。思维模式迁移(transfer)是指先形成的思维模式对后继语言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有积极的作用,心理学称之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时有消极干扰(interference)的作用,心理学称之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外语学习中,思维模式的迁移有两种:一种是母语思维模式(native-language mode of thinking)对外语(foreign language)学习所产生的迁移;另一种是先形成的外语思维模式(foreign language mode of thinking)对后继外语学习产生的迁移。

我国近代外语教育学者庄启说:“学习者既不能领略全文或悟会全义,必至以作己国文或操己国语之法作外国文或操外国语”(庄启,1915)。外国学者Stern说:“毋庸否认,学习外语者是把L1作为参照物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向学习者指出两种语言相似和不同之处,帮助他们逐渐形成L2系统。在跨语言的策略上,我们首先承认了迁移/干扰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在L1和L2之间移动,比较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帮助他们逐渐建立新的L2语言体系”(Stern,1992)。我国当代外语教育学者包天仁教授说:“为什么会有迁移呢?因为我们是在学习外国语,有母语这种干扰,同时也有迁移,不论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都对语言学习有好处。我们学习英语,主要是学习与汉语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不重视语言的迁移,不重视语言的比较、文化的比较,我们的外语是很难学好的”(包天仁,2004:11)。由此可见,思维模式迁移在外语学习中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探索思维模式迁移规律是外语教学的必然任务。科学地利用思维模式迁移规律不仅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也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策略。

二、思维模式迁移规律

思维模式迁移规律有母语思维模式迁移和外语思维模式迁移两种。

1.母语思维模式迁移规律

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是思维的载体(陈朝晖,2003)。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思维模式又可称之为思维模块或语言模块,有的语言学者称之为“语言板块”。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语言模式或模块形成的过程。一种语言模式一经形成就会长期地印刻在人脑中。人脑先形成的思维模式是母语思维模式。心理学家认为,人脑的思维12岁左右就已经基本成熟。这就是说思维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当人脑的母语思维模式基本形成后再去学习外语,母语思维模式就会对外与学习产生迁移。

(1)母语思维模式的正迁移

如果母语思维模式与外语思维模相同,就会产生正迁移,加速外语学习进程。例如:(以母语汉语L1和外语英语L2为例,下同)

L1:我有一本书。

L2:I have a book.

表述上述信息时,汉语和英语的思维程序完全一致,都是先想到主语,再想到谓语,最后想到宾语,构成如下思维模式:

L1思维模式:主语+谓语+宾语

L2思维模式:主语+谓语+宾语

外语教学和学习实践证明,当母语思维模式与外语思维模式相同时,即,L1=L2时,学习者会自动地利用之,以加速外语学习进程。

(2)母语思维模式的负迁移

如果母语思维模式与外语思维模式不同,就会产生负迁移,干扰外语学习,阻碍外语学习进程。例如:

L1:我去年有一本书。

L2:I have a book last year.

表述上述信息时,我国初学英语者会把had误写成have,如上例,忘记时态变化。这是因为汉语谓语动词无时态变化,错误地运用到英语所致。这就是母语的负迁移。外语教学和学习实践证明,当母语思维模式与外语与思维模式不同时,即,L1≠L2时,就会产生负迁移。母语思维模式的负迁移也是自动产生,不经过反复强化训练,是不会克服的。

2.先形成的外语思维模式对后继外语学习的迁移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也是外语思维模式在人脑中逐渐建立的过程。这时,大脑会不时地对新获取的外语知识与母语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寻找规律,形成新的外语语言思维模式。这种新的外语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对后继外语学习产生自动的迁移,加速或阻碍外语学习的进程,从而出现正迁移和负迁移。

(1)先形成的外语思维模式对后继外语学习的正迁移

如果先形成的外语思维模式与后继外语学习思维模式相同,就会对后继外语学习产生正迁移。这种迁移仍然需要母语作为基础。例如,学习者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外语思维模式:“我有一本书L1A=I have a book L2A,再学“你有一本书L1B”时,大脑就会自动产生如下迁移:

You have a book L2B.

上述两句信息除人称外,先形成思维模式与后继英语思维模式完全一样,因此是正迁移。其迁移模式是:

L1A=L1B=L2A=L2B

(2)先形成的外语思维模式对后继外语学习的负迁移

如果先形成的外语思维模式与后继外语思维模式似是而非,就会对后继外语学习产生负迁移。例如,学习者在大脑中已经形成“我有一本书L1A=I have a book L2A”和“你有一本书 L1B=You have a book L2B”.再学“他有一本书L1C”时,就会产生如下迁移:

He have a book L2C.

在上述句子中,L1AB与L1C的谓语动词相同;L2AB与L2C的谓语动词不相同,须换成第三人称单数动词has。但是,学习者的思维仍然按照汉语和英语不变的模式进行,于是就产生负迁移。这种负迁移产生的思维轨迹如下:

L1A=L2A=L1B=L2B=L1C≠L2C

这种负迁移在学习者大脑中的产生同样是借助于已经形成的母语和英语思维模式。

以上分析了思维模式迁移形成的规律。分析说明,学习外语者在建立外语思维模式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自动地利用先形成的母语思维模式和后形成的外语思维模式,母语思维模式和后形成的外语思维模式会自始至终地伴随学者外语学习过程,从而产生正负迁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语学习客观规律。

阻碍外语学习进程主要是思维模式的负迁移。思维模式负迁移是外语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外语教学和学习策略探索的重点内容。

三、思维模式负迁移现象表现诸方面

语言思维模式负迁移影响到外语学习的方方面面,有时会因人而异,有时会因语言不同而别。母语汉语思维模式对外语英语语言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习俗文化五个方面。

1.语音思维模式负迁移

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有相近之处。如汉语拼音ei与英语音标ei,从发音到书写相同。但更多的是不同。这些不同方面主要表现在:

(1)音节不同。汉字是单音节,而英语单词是单音节和多音节;

(2)音素不同。汉语音素声母和韵母总计33个,而英语音素元音和辅音总计48个,比汉语多了15个。换句话说,英语有15个音素在汉语中是没有的。

(3)单字音调不同。汉字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英语单词只有重读、次重读和非重读之分;

(4)句子语调不同。汉语句子语调靠汉字声调和语气助词帮助构成,读起来抑、扬、顿、挫;英语句子读音靠语调帮助构成,或升调,或降调;

(5)强弱连读不同。汉字因为是单体四音表意字,说话时语音强、弱、连较为清晰;英语是多音节由字母构成的单词,说话时语音强、弱、连与汉语大不相同,感觉十分不清晰。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初学英语语音困难较大,听懂英语也较难,不愿动口,懒于动耳。中国人说英语有汉语味道,英国人说汉语有英语味道。

2.词汇思维模式负迁移

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直接对应的却不多,于是就会产生负迁移。主要表现在:

(1)单复数问题。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而英语名词有之,初学者会经常忽略英语名词的单复数。

(2)可数与不可数问题。汉语无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而英语却有之,初学者会经常搞混英语可数与不可数名词。

(3)冠词问题。汉语无冠词,英语有冠词,初学者会经常忘记使用英语冠词。

(4)替代词问题。汉语替代词没有人称、数和格的变化,英语有之,初学者会经常用混替代词,如:this shoes(clothes/trousers),或用one替代这些名词。

(5)介词搭配问题。汉语的介词较少,分工较粗;而英语的介词较多,分工较细。如汉语表示“方式的介词”很少,而英语却有in,on,by,with,through,for等之多。

(6)时态语态问题。汉语动词没有时态和语态变化,很少用被动语态;英语时态和语态变化多端,每句话都体现。中国学生用时态经常出错。

(7)情态动词问题。汉语称“能用动词”,很少,用法简单;英语情态动词多,用法复杂。如:汉语“本不必做某事”,英语却要说“needn’t have done sth”,用情态动词的完成时表示。

(8)动词语气问题。汉语动词没有语气之分,如果想表达某种“客气”或“假设”语气,须靠其他词语帮助构成;英语靠动词变化就可以表达某种语气,如“客套、假设、惊奇”等。

(9)连词搭配问题。汉语的独立连词很少,往往需与其他词语一起构成,而且可以呼应用。如,“因为…所以”;英语独立连词很多,用了一个连词,就不能用另一个连词,如,不可以说“because...so”.

(10)词语搭配问题。汉语与英语的形容词与名词搭配、副词语动词搭配、动词与宾语搭配、动词与动词搭配、形容词与形容词搭配和副词与副词搭配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汉语:防湿、防水、防火、防风、防空等,都是动宾词组;而英语却不同:damp proof,water proof,protect against the wind,prevent fires,air defence。如果把汉语“防火、防风、防空”按照先形成的英语思维模式damp proof,water proof迁移下去,就会出现fire proof,wind proof,air proof的笑话。

3.句法结构思维模式负迁移

句法结构(syntax),也称语法结构(grammar structures),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

(1)时间地点排序不同。汉语先说时间,后说地点,先说大(时间、地点),后说小(时间、地点),先说远(地点),后说近(地点);英语句法思维模式与之恰好相反。如:James cook was born in the north of England on October 27th,1728(Senior English Ⅲ,p.8).

(2)修饰语位置不同。汉语作定语和状语的修饰语,无论长短,都须前置;英语通常长串的修饰语都须后置。如:Then foreign settlers started to arrive,bringing with them new diseases which killed many Kooris and seizing the land on which the Kooris had liv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Senior English Ⅲ,p.14).

(3)分句不同。汉语没有分句作句子成分;英语有主语、表语、宾语、同位语、定语和状语从句分别充当句子成分。如:What he said is that we shold find a room where we can put the things.

(4)谓语强调不同。汉语中很少有主语和谓语倒置现象;英语中主语和谓语可以倒置,用于表示强调语气。如:Nowhere else in the world can there be such a quiet,beautiful place.(Senior English Ⅲ,p.39)

4.语篇思维模式迁移

语篇思维模式是指写作时布局谋篇风格或习惯。尽管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有许多中国人模仿西文写作方法,但是由于思维风格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写作风格或习惯差异仍然很大。英语是形合语言(hypotactic),汉语是意合语言(paratactic)。英语属于屈折语(inflected language),以形统意,用严密的形态来表现语法范畴的语意信息。(杜春发,2005,2)主要表现在:

(1)思维角度不同。汉语描述事物思维习惯于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英语思维习惯相反,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例如:

On this historic occasion,it is proper that the American people should(1)reaffirm those principles on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 founded,(2)acknowledge the new crises which confront them,(3)accept the obligations which history imposes upon them,and (4)set forth the causes which impel them to affirm before all peoples their commitment to a Declaration of Interdependence.(from Today's Education by Henry Steele Commager,1978)

先确定(点)it is proper,再说具体(面)American people should reaffirm.—,acknowledge—,accept—and set forth—.

(2)思维顺序不同。汉语描述事物思维顺序习惯于平铺直叙,思维模式是直线型,很少用倒叙、补叙、插叙,即使用,也是用单句。英语描述事物思维习惯与汉语相反,是回线型或曲线型,非常习惯于用倒叙、补叙、插叙,越是书面语越是如此,往往一个主句中能插入若干个短语和分句,一个段落中可以有很多个倒叙和补叙,从而有时出现一个段落竟然是一个大长句子,使汉语读者如坠入云里雾里。例如: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1)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2)that the inequalities and injustices which afflict so much of the human race are the product of history and society,not of God or nature;(3)that people everywhere are entitled to the blessings of life and liberty,peace and security,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full potential;(4)that they have an inescapable moral obligation to preserve those rights for posterity;and (5)that to achieve these ends,all the peoples and nations of the globe should acknowledge their interdependence and join together to dedicate their minds and their hearts to the solution of those problems which threaten their survival.(from A Declaration of Interdependence By Henry Steele Commager 1978)

这是典型的one-sentence paragraph,由一个主句加五个同位语从句组成,同位语从句中又插有定语从句和其它短语。

5.习俗文化习惯思维模式迁移

由于文化背景、民族生活历史和生活习惯不同,与之紧密联系的语言文化背景也就不同。我国学生常“把中国式的思考方法移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是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误以为文化的基本方面是共同的,因而忽略了文化差异”(杜春发,2005)。

汉语和英语在文化差异方面的表现主要在:母语有外语无,外语有母语无,如汉语中的“节气”名词“三九、三伏”和英语中的cowboy,hippie等;表达礼貌、谦恭、客气习惯的词语,如汉语和英语对“感谢”的不同回答等;表示同一事物用词不同,如,中国人说“爱屋及乌”,而英国人却说Love me,love my dog;同词不同意,如汉语的“爱人”不等于英语的lover等;宗教信仰背景不同,如中国人把“龙”看成是帝王的象征,而英国人把“龙”看成是恐怖的东西,中国人说“哦,我的天哪!”之时表示一种惊奇,大脑中不会有其他想法,而英国人说Oh,my God!会想到中世纪的耶稣,会想到某段圣经故事;俚语、典故生成背景不同,如汉语说“说曹操,曹操到”时,会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而英国人是不会理解的。这方面的不同较多,此不赘述。

四、科学利用迁移规律策略,指导英语教学和学习

语言思维模式正迁移加速了外语学习进程,而语言思维模式负迁移却给外语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无数干扰和困惑。外语学习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不断排除克服思维模式负迁移干扰,建立新的外语语言思维模式的过程。因此,科学地利用思维模式迁移规律策略,培养正确的外语思维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1.实事求是,科学利用母语思维模式正迁移

我国的外语教学实践证明,在外语教学中科学利用母语思维的正迁移去指导外语教学,会事半功倍,会加速外语学习进程。完全排斥语法和母语思维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不足取的,是违背外语教学规律的。我国当代外语教育家章兼中教授说:“虽然直接法反对语法翻译法,不利用语法和母语,但我还是用的”(章兼中,2004)。

2.总结规律,遏制思维模式负迁移

在外语教学中,不断地总结语音、词汇搭配、语法和语篇思维模式与汉语的差异规律,精讲多练,是遏制思维模式负迁移,建立正迁移的有效途径。从讲到练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精讲是指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母语与外语思维模式差异,对思维模式负迁移具有预见性,探索克服对策;多练是指学习外语者按照教师总结的外语语言思维模式规律去反复实践,反复运用,形成习惯,完成新的外语思维模式建立的过程。“我国当代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从巴甫洛夫学说来看,习惯就是条件反射,而每一个条件反射都是自动化地完成一个特定刺激的反映动作。每一个自动化的反映动作,都是经过该动作的正确的模仿、长期的重复,才可形成。正确模仿和反复重复是培养任何习惯的主要办法。外语教学也不例外”(俞约法,1991)。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强外语语音规则、词汇搭配规则、语法规则和语篇差异强化训练教学,帮助学习者尽快形成外语语言思维模式习惯,掌握规则,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指导自主学习,加速外语学习进程。

3.读写听说译,五技并举

母语具有听、说、读、写四种语言功能。学习母语的过程是按听—说—读—写过程进完成的。但是,学习外语与学习母语不同。学习母语是自然习得和努力学得的双重过程,在讲母语的语言环境中交流信息,不须把母语传递给不懂母语的第三者。学习外语是努力学得的过程,是在非外语环境中学习,学习外语者不仅需要懂得母语和外语语言信息,在学习外语者之间交流信息,还必须具有把母语信息转变成外语信息传递给不懂母语信息者和把外语信息转变成母语信息传递给不懂外语信息者的能力。因此,外语语言学习的程序应是读—写—听—说;外语语言能力应是读、写、听、说、译五种技能(包天仁,2004)。在外语教学中,要“五技”并举,相互促进,训练多样化,不可单打一。

教学翻译归纳是指对难于理解的外语句式一定要归纳,要翻译成母语,与母语对照,比较思维差异。难懂的外语句式,正是与母语思维模式差异大的句式,通过归纳比较,译成母语,才能理解透彻,才能探索出规律。“教学翻译是在外语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打好语言能力基本功,以准确行为准则,围绕内容所进行的语言翻译”(周玉兰,2005)。“教学翻译属于基础阶段,没有教学翻译打下的语言能力基础,翻译教学的双语交际能力也就不可能”(张美方,2001)。“外语教学中的不排除使用母语,不排除翻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包天仁,2004)。

4.遵循记忆规律,背诵名句与名篇相结合

模仿背诵经典句子,背诵经典文章,是符合语言学习记忆规律的,是我们学习母语的成功经验,流传数千年。我国的外语教学实践证明,也是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吕叔湘认为,背诵是一种典型的机械训练,是最有代表性的重复作业,传统的语文历来提倡背诵。虽然作文、作诗、填词都是有最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我国却把背诵一定数量的范文、范诗、范词作为创作活动的基础。对早已在口头上掌握了母语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初学外语的人!所以,外语的创造、生成,必须以模仿和重复作为根本”(俞约法,1991)。

5.加强渗透,注重跨文化介绍与学习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特征。换言之,它反映一个民族的人生哲学、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必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了解一个民族的人生哲学、道德观念、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加强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的学习和比较是克服母语思维负迁移的必要策略。

五、结束语

谈外语学习策略是热门话题,这方面著述较多。但论述者大都谈及不外乎情感策略、认知策略、管理策略、评价策略、资料利用策略等。笔者认为,这些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并非为外语学习一家所有,应该是所有学科学习共有的策略。唯独思维模式迁移策略是外语学习所独有的,触及了外语学习的实质内容和深层次问题,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规律和外语教学方法的突破口。

标签:;  ;  ;  ;  ;  

思维迁移: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