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比较研究_文献论文

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比较研究_文献论文

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3

CLASS NUMBER G253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最初起源于图书馆的馆际协作活动。在我国,图书馆协作活动是1957年开始的。1994年,我国正式联入因特网,我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活动空前活跃,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高波认为:“一般来说,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按规模划分大致分为4种,即区域性系统内的共建共享,全国性系统内的共建共享,区域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全国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1]

对于系统内的共建共享模式而言,从我国目前文献资源的格局来看,实际上是指公共、高校和科研系统图书馆分别建立本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书目信息存取体系、文献信息资源利用体系和文献信息资源传递体系。这一种模式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国或一地的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但由于战线过长、地区分割情况严重,若没有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制,实现起来会有较大难度。

1 全国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建设情况

1.1 基本情况

中国高等教育保障系统(CALIS)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项目,其目标是通过共享信息资源与环境平台的建设,将全国高校图书馆资源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包括多种资源类型、多种服务方式的学术资源保障能力。项目分两个阶段,由国家投资。“九五”期间,中央专项投资5000万元,各地区中心所在高校和地方财政也有相应投入。该项目由CALIS管理中心组织实施,采取“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联合保障”的建设方针,建有4个全国学科中心、7个地区中心等。CALIS的“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保障结构被认为是70年代之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第一个较为完备的全国性解决方案。目前已完成“九五”建设,自行开发了公共服务软件系统,包括联机合作编目、自建数据库、馆际互借以及联机公共目录检索子系统。“十五”期间重点为围绕数字资源建设和DL系统及公共平台的建立[2]。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国各类文化信息资源,通过通讯网络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工程建设遵循“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2001年起,财政部和地方财政为“共享工程”拨了专项资金。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国家图书馆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实现网络联网的“135”计划,即实现1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和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的联网,对中国各地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和加工整合,以期成为中文信息海量数据库的最大提供者。“共享工程”预计5年内完成,分三个阶段实施。工程运行以来,已形成了三级管理架构[3]。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是依据国务院批复、由科技部牵头组织实施,于2000年6月12日组建。这是一个虚拟式的科技信息资源机构,本身不设实体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选择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图书馆等8个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在京信息机构作为参建单位。根据“集中采购、分别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参建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书刊资料的加工,并将数据集中到统一的中心网站,面向全国提供免费服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共用。2000年12月26日,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组织建设的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正式开通,向全国用户提供科技文献检索和全文提供服务,标志着我国目前最大的理、工、农、医4大领域的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4]。

1.2 特点分析

1.2.1 共性分析

(1)3个全国性共建共享体系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它们都带有鲜明的政府行为,得到了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CALIS是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由国家专项资金和地方及院校的投资组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更是由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上亿元的资金打造;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一直得到科技部等部门专项经费的支持。另外,在整个共建共享体系的策划、启动和运作过程中,相关的职能部门都进行了全程介入,使共建共享体系健康、顺利地发展。

(2)3个共建共享体系都属于系统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CALIS无论是其总体目标还是参建馆,都在高校图书馆的范畴之内,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的保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虽然整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站等资源,但始终是在文化部所管理的行业范畴内,而且它所建立的省级中心及部分基层中心依托的均是公共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实质上是理、工、农、医四大科研院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这种系统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符合我国文献资源的自然布局,有利于政府部门对系统内文献资源进行协调,从而有效减少某一学科或行业领域内文献资源建设中的无谓重复,从整体上提高国家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

(3)都是依托网络进行共建、面向全国进行共享。3个共建共享体系的启动和建立时间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正是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依托我国四大基础网络设施,3个共建共享体系摆脱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传统模式,都实现了基于网络化的联机编目、联合目录和公共检索,建立了专题数据库。CALIS和NSTL还为用户提供了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正是基于网络的软硬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使3个共建共享体系都在网上开通了站点,得以面向全国的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1.2.2 个性分析

(1)共建共享的模式不一。虽然都是全国系统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但3个体系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却各有特色。CALIS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都设立了全国中心,也有中心馆,而NSTL却以虚拟方式组建,本身不设实体机构,由著名科学家、有关部门代表组成的理事会负责中心的独立运行。在共建共享的级次上,CALIS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际上都构建了一种全国中心—地方或省级中心—参建馆或基层中心的三级保障体系,而NSTL的8个参建单位都是平级的关系,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2)资源建设的方式不一。CALIS采取项目管理方式,整个保障体系由若干个子项目组成,各成员馆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选择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加工一般在国家中心和特定分中心进行,特定分中心创建的资源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将元数据和对象数据传递到中间节点,其他中心主要利用国家中心创建的资源数据。NSTL则实行“统一采购、分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由成员单位将所订购收藏的原始文献加工成二次文献,提供给网络服务系统。注册用户可随时向网络服务系统提出原文请求,中心将在两个工作日内向用户提供一次文献。

(3)共建共享的功能不一。CALIS和NSTL较注重外文信息资源的协调采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联合目录的建设以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则更注重资源的加工整合以及地方特色数据库和文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CALIS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都采取了三级保障体系,因此都强调和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人员培训,NSTL则没有。

(4)服务共享的方式不一。CALIS和NSTL都能为用户提供二次文献的检索和查询,但如果索取原文,则要交付一定的费用后通过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等方式获得。文献传递都采用于传统的物流体系和电子网络相结合的方式。资金结算,CALIS以成员馆协议的形式进行,一般不受理个人的请求;NSTL则针对集团和个人用户,并引入了电子商务进行网上结算。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所提供的网上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带有更多的免费色彩,是一项公益性的政府工程。

2 地区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建设情况

我国有许多省市地方的图书馆和文献信息单位也在积极探索本地地区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这些地区性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名称各异,规模不一,但在地区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都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下面以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广州石牌地区六校协作组为例进行分析。它们是已经建成的我国几个地区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5-8]。

2.1 模式分析

这4个地区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只有广州石牌地区六校协作组是区域性的,其他3个都是省市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除上海市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协作网是跨系统的合作,其他3个都是高校范围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合作方式上看共有三种模式。

2.1.1 共建共享式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和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都是和CALIS一样,遵循的是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的原则,通过对地区范围文献资源的重点、范围、类型、时间和数量分布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建设,使分散、无序的文献资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充分保障地区高校及社会的文献需求。这种合作模式对地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协调互补以及成员馆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都有着积极作用,但对各成员馆的要求较高,需要共同克服决策、经费、组织等方面的诸多障碍,才能渐进地实现共建共享目标。

2.1.2 会员制

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数字图书馆的形式,是依托网络化、数字化的统一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地区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图书馆实行的是会员制,教育系统的任何单位,通过签订《信息服务协议书》,每年交纳适量的信息费,就可成为网络图书馆的会员。网络图书馆根据会员提供的IP地址范围开展数据库的服务,会员单位的读者直接上网访问共享数据库和有关的信息服务。此种合作模式形式较为松散,会员单位之间依靠协议书进行约束,非常适合地区间的馆际文献资源在虚拟空间的利用和传播。

2.1.3 联合办馆式

如广州石牌地区六校协作组。1994年该地区六所高校联合办学,从而促使这六所高校图书馆组成协作组,采取联合办馆的方式,在联合借阅,协调订购贵重文献,书刊、情报的交流和交换,现代技术及学术研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合作。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成员馆之间合作较为密切,不仅在文献资源方面,甚至还包括人事、岗位、经费的管理、使用上都进行协调,并注重成员馆间人员情感的交流。此种模式适合区域性、小范围的高校间进行合作,并要求成员馆间就各项合作事宜达成高度共识。

2.2 功能分析

2.2.1 资源协调和联机编目

4个地区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都开展了形式各样的资源协调工作。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联合上海各学校,购买了国内外著名数据库。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和广州石牌地区六校协作组采取的是统一采购、全员协调的方式,对所有成员馆的资源采购进行分工协作。在联机编目方面,广州石牌地区六校协作组已经完成了合作编目,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采取的是部分合作再扩大范围的方式。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采取设立中心的方式,设立了8个学科文献中心和4个文献采编中心,通过采编中心,对成员馆提供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提供编目数据等服务。

2.2.2 联合目录

除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没有提供“一站式”的成员馆联合目录(这可能与该协作网成员馆跨系统的整合资源有关)外,其他3个都在主页上提供了联机公共检索服务,并且成员馆数量较多。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和石牌六校协作组都为用户提供了所有成员馆馆藏的“一站式”检索。

2.2.3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尽管各种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联机公共检索功能不一,但都在其内部所有成员馆间实现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为其成员馆及非成员馆读者发放了IC卡并引入电子账务,其他3个都可通过成员馆间的通用借阅证,实现跨校借阅或直接在网上提交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请求。

2.2.4 人员培训和其他

各个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除了进行不同层次的人员培训,还都开展了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服务。如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和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建立了地区特色数据库,广州石牌六校协作组在成员馆间开展了学术文化交流,江苏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建立了图书馆论坛,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利用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开展了参考咨询。

3 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特点和趋势

全国性的高校、公共和科研院所3个系统的共建共享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使我国学科、行业领域范围内的资源保障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为未来三大系统联网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文献资源地区性的共建共享可以有多种模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之间通过交流、协议、合作、一体化等方式开展互利互惠的信息资源服务活动都可以称之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不同的只是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共享的解决方案及其效果。总的来看,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有以下的特点和趋势。

(1)政府的引导和经费的支持是目前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根本保证。

无论是全国性还是地区性的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项目,都得到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协调,并由各级财政给予了一定的启动资金和后期投入,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不仅在业务规范、发展政策、资源保障、行为约束等方面发挥作用,充足的资金也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使各类共建共享体系得以构建统一的自动化平台和购置网络化服务应有的软硬件设备,为共建共享体系的发展和后续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资源共享的理念是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基本动因。

共建共享活动能够进行,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压力是图书馆自愿联合在一起参与资源共建共享、降低某些费用、以较低成本获取较大利益、以集团组织形式获得相应社会效益、寻求共同经济利益的动力之一。无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地区性的共建共享活动,它们根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共同分担资金风险,共同分享资源建设的成果,因而出现了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共建共享体系。

(3)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已经出现网网互联、无缝连接的格局。

我国幅员辽阔,各行业各系统的图书馆和文献信息单位数量极大,某一个或几个资源共建共享体系难以解决全国的文献资源保障问题,它们范围过大,条块过多,不易操作。目前出现的地区范围内多种形式的共建共享模式以及全国范围内系统、行业间的网网互联,反映了一种趋势。如广州石牌地区六校协作组既是一个区域范围的协作网,同时又通过该协作网的中心馆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融入广东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及华南地区的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与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其成员馆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互补。NSTL成员之一的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早在1999年就牵头组织了化工科技文献共享协作网,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也牵头组织了中国农业文献资源协作网。充分发挥地区和行业的优势,或横向辐射或纵向关联,使分散的地区间或系统内的馆际协作逐渐整合成总体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

(4)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向着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在目前,实体资源共享已经与虚拟的电子资源共享结合成一体,特别是电子资源集团采购和以Web方式进行的资源导航、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已成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主要功能。随着Z39.50协议的应用以及一些支持性网络设备和软件的安装,各共建共享体系内成员间的资源已经实现了无缝连接,传统图书馆的围墙荡然无存。我国已有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中已经孕育了数字图书馆的雏形。CALIS“十五”期间的建设目标是数字图书馆,NSTL事实上是一个虚拟空间状态中的数字馆藏的集合。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托的正是国家图书馆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工程的资源成果,它提供的文化信息服务也完全是在网络上进行。其他的地区性共建共享体系如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等,都开始以建设数字图书馆为目标,将成员馆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采用网络传输、传真、邮寄等方式实现了纸质和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它们都正在朝着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和演变。

标签:;  ;  ;  ;  ;  

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比较研究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