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散文教学中抛弃“走文化”课堂_散文论文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抛弃“走文化”课堂_散文论文

摒弃初中散文教学的“去散文化”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课堂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其实,初中的散文教学非常重要。说它重要,一是因为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选入的散文篇目将近40%。二是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也即所谓的中考,学生写作时选择叙事、描写类散文文体近80%。三是笔者有意识地对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平时你最喜欢读的、对你写作水平提高最有帮助的文学样式是什么?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诗歌占8.3%,散文占40.3%,小说占40.3%,戏剧占2.8%,多项选择占8.3%。可见,初中阶段的散文教学之重要。

可是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表现一种“去散文化”的倾向,也就是不把散文当成散文来教。其表现,一是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整个课堂充斥的是字、词、句的肢解分析,散文理论知识、语文基础知识的过多讲授,欣赏散文的手段和方法成了欣赏散文的最终目标;二是把学术性的散文或者文艺随笔当成讲究客观性、准确性的议论文来教,或当成完全虚构的小说来教。其结果是散文教学处理浅表化、论文化、小说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散文阅读的能力培养,影响了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刊载在《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7/8期获得一等奖的《散步》的教学案例。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字词认读

(二)快速抢答

1.散步的人有________

2.散步的地点________

3.散步的季节________

4.记叙的事是________

5.散步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三)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的奶奶

)的爸爸

)的妻子

)的儿子

)的家庭

(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的奶奶;(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的爸爸;(贤惠、孝顺、有家庭责任感)的妻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的儿子;(和谐、和睦、温馨、甜蜜、幸福美满、相亲相爱、尊老爱幼、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的家庭

总结:家庭成员间一定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我们的家才能永远充满爱!

(四)学以致用,课堂迁移

如果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曲,爸爸想看足球,妈妈想看电视剧,你想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平时会怎么做,学了本文后你又会怎么做?

(五)深入探究,挖掘尊老内涵

1.播放《感动全球母亲的勇气》视频

2.播放歌曲《父亲》

(六)联系生活,畅谈感想

1.你觉得你的父母辛苦吗?

2.你感觉到父母的爱了吗?

这是不是在教学生学习散文的阅读呢?肯定不是。这位执教者前半部分教的是小说的阅读,他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上大做文章;而后半部分则是在教政治课了,进行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前后是捏合式的,这完全背离了散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的教学原则或者说规律。

还有一类散文教学的课堂,那就是将所教学的散文处理得肤浅化、浅表化,对于作者独特语言的表述及其这种语言所生发的个人情意根本没有触及。例如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有的教师是这么来教学的:

1.找出课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句话。

2.为什么我是幸运的,而老王是不幸的?请你从课文中找出实例。

3.如果你遇到老王你会怎么对待他?杨绛一家人为什么会那样对待他?为什么还有愧怍?

4.投影当今社会底层人生活的照片,让学生说一说学了文章后,怎么对待这些人。

这样处理《老王》的教学,肤浅化、浅表化不说,它与散文这一特定文体的教学相去甚远,这样的散文教学,无论你教学生学多少篇散文,学生同样不会阅读散文,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抵达散文的内核。

要准确地把握散文的阅读教学,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当下散文的一个概念界定。

在20世纪60年代初,也即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散文实际上是普通文章,它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生动的说明文、形象的议论文。学生学习散文,也只是学习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内容,教师的教学也偏重于散文的实用性、工具性功能。直到今天,1963年教学大纲的散文概念还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教师和学生的心中。例如当代散文三大家之一的杨朔散文的结尾提升——提高思想认识,仍是我们许多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模本,学生无论写什么作文都要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的文学界创作了大量人文气息、学术气息、知识品味浓郁的散文。如“闲适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女性散文”“絮语散文”“传记体散文”“哲理散文”“小品随笔”等等,异彩纷呈。余秋雨、张承志、史铁生、张晓风、周国平、宗璞、刘亮程、韩少功、席慕容等的散文作品,丰富了语文教材的散文面貌。这些散文作品的繁荣,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散文。于是,王荣生先生这样来界定散文。他说,散文是什么?散文就是作者“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他还说,“我们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感”。

从王荣生先生的话里,我们读出这样的信息:散文作品中所写的“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即是散文写了什么,“一己之感,一己之思”就是作者想了什么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感”就是你在散文的阅读中体悟到了什么。从体悟到什么出发,再通过作者的语言、章法来咀嚼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是以何种方式来“自述”的,作者这种“自述”有什么效果,这才是散文教学的归宿。例如,杨绛先生的《老王》写了什么?回忆自己的一位“朋友”。表达了什么情感?对老王不幸的同情和自己对他的愧怍。为什么要写这个?是作者的一种自我救赎、自我解脱、自我升华。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就要体味语言的意蕴、句子的章法。为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篇散文作品中,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的目的,并不是向读者介绍这些,而是为了抒发所思、所感,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因此,“阅读散文,不是仅仅知道作者写了那些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王荣生语)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常常将散文教成小说,教成政治,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教师的教学把作者的“言语”当成学生表达的跳板。比如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母亲,并且还一定要说得感动流泪。第二,教学时,教师仅仅关注散文的所“指”(散文中的描写对象),而漠视散文独抒心机的章法、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比如教学《散步》,只讲一家人的特征及其和睦相处,对于语言的体味往往一带而过。第三,教师在教学时,把散文作者选取的章法、表达的方式与“独特的认知情感”割裂开来,演变成教学散文就是教学这一课语言表达的“知识”和“技巧”。比如教学《背影》,只讲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而忽视了作者如何个性化地来表达出这种情感。凡此等等,都是散文教学的大忌!那么,我们究竟怎样确定初中教材中散文教学的内容,怎样来教学生进行散文的阅读,就成为我们教师备课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怎样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呢?王荣生先生将选入教材的课文从确定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成四类,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定篇”的材料应该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例文”的材料要能够“足以例证知识”,材料不一定要求完整,可以是片断。“样本”的材料要注重典型性,“必须从学生现在在读的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中真实取样”。“用件”材料的要求是适用,提供足够的材料即可。

笔者仍以《老王》为例来说。如果教材作“定篇”处理,即该单元全部的教材内容,都围绕这篇散文组篇,目的是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课文选材、结构、语言、章法等等。如果将教材当做“例文”来处理,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既定的知识,也许是关于人物、事件、场面描写的知识,也许是散文结构的知识等等,而课文只是知识的印证举例。如果教材作“样本”处理,也就是将这篇文章看成是现代散文的“样本”,目的是解决学生在理解鉴赏此类文章时碰到或者应该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读文、作文的“方法”。如果教材将它处理成“用件”,那就是借此讨论“底层人精神”问题,讨论“人与人关系”等等,在讨论活动中展开,进行相应或相关的听说读写训练和学习。但是这样的表述还是没有触及散文这一文体的个性特征。散文的个性特征应该是:(1)不拘一格一散文题材广泛多样,写法自由,体式不拘。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散文不能讲规范,一讲规范,散文就死,纯、正、高、雅,每一个字都会将散文箍死。(2)张扬个性——作者张扬个性、独立抒写灵性、展示自我人格、释放内在情愫。

因此,我们确定散文教学的内容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散文语言的章法和节律美。譬如散文文字的双声、叠韵、倒叙会出现匀称、平衡又参差变化的节律美;散文遣词造句的意象之美,或绘形,或造境,与音调、气势、修辞相辅相成的多端变化,形成流动美、静态美、音乐美、绘画美、雕塑美、建筑美等表现法式,营造美的极致。《春》这篇散文用词丰富,比喻迭出,灵活地结构和安排语句,由作者个性与语言美质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使语言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效应。

2.散文有组织的短语合成意境美。意境就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境界,是景物与主观意识相铸的产物,情与景和谐的统一。例如《紫藤萝瀑布》,从直观上说,它形象鲜明,如在目前,且具有诗意而不肤浅;从情境上说,它的字句之外,包含着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蕴,达到了“韵外之致”的极高的意境。

3.散文作者内在情思折射的理性美。一些富有哲理的现代散文常常以清晰的条理、严密的逻辑折服人,《荷叶·母亲》《行道树》便是用“自然的人化”传达出蕴含的理性美;《热爱生命》具有警策动人的哲理美;《蝉》《贝壳》则具有形象透彻的说理美。

4.作者独具人格魅力的风格美。散文的壮美即雄奇、巨大、刚健、豪放,这是一种阳刚之美,比如《安塞腰鼓》。散文的优美即柔和、精巧、秀雅、和谐,这是一种妩媚的美,比如《济南的冬天》。

这样,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散文,对散文的内容,能够辨别其真与假、美与丑;对散文的情感,能够评判其同情与厌恶、赞美与抨击;对散文的情调,能够分晓其亢奋与消沉、健康与庸俗。这才是阅读学习散文的功效。所以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而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对象的描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上,通过作者的语言去体察描写对象内在的倾诉、折射的理性、作者的情思、人格的魅力。

那我们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落实这些教学内容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学散文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寻路探情;二是还原想象。

寻路探情,即寻觅作者的行文思路来发掘散文的内在情感,包括作者的情思、散文的意蕴。例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我们可以围绕课文题目来寻觅思路,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端木蕻良先生“面对的是怎样的土地”“发出怎样的誓言”“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誓言”等三个主问题,理清文章思路,解读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意蕴,在深情的诵读中自然领悟到作者喷薄而出的“泛滥”的情感。例如教学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我们可以聚焦济南的“温晴”、老舍的“温情”来理会文脉,体验情感,体会老舍对于济南的一颗赤子之心。

还原想象,即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还原到散文设置的情境中去体验,感受散文作者内在的倾诉和情思。例如教学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我们可以分三步来还原想象。第一,斯科特的日记本上有这样一句话:“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是,“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的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还原体验这一改动的心理过程才是体验悲剧的过程。第二,现场体验可以抓住关键性摹状词还原所描摹事物的情态:关于“雪原”——荒芜人迹、无垠、冰原、白茫茫、毛骨悚然、皑皑;关于“风”——凛冽、呼啸不停、狂吼怒号、凶猛;关于探险人——坚持不懈、风餐露宿、精疲力竭、羸弱、蹒跚、疲惫不堪等等。通过这些词语想象还原情境,体味探险之艰难。第三,还原斯科特等人登上南极极点行动的意义——认识“伟大”。例如王君老师教学《老王》就是从“活命”二字入手还原想象,通过举象、造境、入情、会意等,尽一切所能化平淡文字为真实生活情境,把学生驱赶进文本,然后让学生欲出不能,欲罢不休。让学生成为老王,成为杨绛,去亲身体验文本中的生活情境,学生自然有阅读的收获。

由此可知,散文教什么?散文就是教“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就是教“作者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散文如何教?我们应该引领学生通过对作者叙写独特经历的语句、章法、意境、体味来接近、体认或分享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试想,教学散文,如果没有语言的咂摸,没有入境的体味,那就不是散文教学。许多教师之所以将散文作浅表化处理,是因为他们对散文文本解读的低幼化,或拘泥于教参的俗套化的解读,或囿于浓厚的政治说教,甚或他们将散文的感情抽象化、概念化,完全丢弃了语文的体验。

散文是介于文学与实用文章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文体,文学和文章的特性均具有。文章的特性是指它的写实性,也就是说散文言说的对象是有其人其事其景其物,因此散文教学和其他样式课文教学应该不同。譬如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们可以避开莫泊桑走进小说的世界;教学戏剧《威尼斯商人》,我们完全可以抛开莎士比亚来感受人物形象。但散文就不可以,由它的写实性决定了我们不可以完全抛开作者的情感,由它的文学性决定了我们不可以把作者的情感普遍化或者概念化。

标签:;  ;  ;  ;  ;  ;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抛弃“走文化”课堂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