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与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折点论文,刘易斯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元经济发展成功的标志是到达刘易斯转折点,到达该点后,所有部门的劳动报酬都由其边际产出决定,即二元经济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此后,以廉价劳动力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因此,正确判断刘易斯转折点对正确判断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适时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的制度工资决定和变动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对转折点进行了检验,对中国二元经济是否到达刘易斯转折点做了基本的判断。
刘易斯转折点有两个: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劳动力转移开始影响工资水平之时,第二个转折点发生在劳动力转移使两部门边际产品相等之时。两个转折点都表现为工资上升,但第一个转折点(如果存在的话)表现出的是小幅度的上升,而第二个转折点会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上升。可以根据实际工资上升的幅度来判断经济到达的是哪一个转折点。另外,判断转折点还要体现如下标准:工业部门工资上升是农业部门制度工资上升的结果;农业部门制度工资上升是劳动力转移的结果。
刘易斯转折点是剩余劳动力逐渐走向耗竭后产生的工资水平上升现象,对转折点的检验也就是对工资水平变化的检验。数据表明尽管1997年以后剔除物价因素后的货币工资增长幅度较高,但产品工资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工资分配份额越来越低。所以产品工资率的变动趋势并不支持到达转折点的结论。
本文对产品工资率变动、人均资本变化、农业实际收入的变化、农业部门人均产出的变化等各种指标的分析发现:从农业部门的工资变化来看,1993年以后就出现实际收入较快增长迹象;而非农部门则在1997年后出现实际工资率快速上升(或产品工资率下降停滞)。
文章最后认为,刘易斯转折点是二元经济理论中由制度决定的平均工资转向由劳动边际产品决定工资的过程。对制度工资决定和变化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对转折点的判断,在现有的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下,中国农业劳动力平均产出决定了其平均收益,平均收益提高将导致制度工资水平上升。因此,随着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出增加发生的人均收入增加并不能作为判断第二个转折点的依据。对我国2005年以前(尤其是1997-2005年之间)的经济数据计算结果显示,1997年后就出现了第一个转折点,但还不足以得出我国经济已经到达标志着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转折点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