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明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变化,将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将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向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本文运用李艺的“三层架构”理论对新旧课程目标以统一的维度进行了划分,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明确了课程目标四个指向的三个层次与三维目标的差异。厘清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和新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教师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设计和实施教学,提升教师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三层架构;比较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核心素养”这一舶来品逐渐出现在教育界中,并应用于我国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普通高中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教育任务。2017年,教育部发布《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构建了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强调要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此课程目标与以往的三维目标大不相同。
一、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一)以核心素养为依托的新课程目标
所谓课程目标,就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通过完成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而使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
与以“三维目标”为依托的旧课程目标不同,高中政治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以核心素养为依托的,目标指出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来说,要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具有法制意识素养的学生、以及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从政治学科角度,为了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科学生活和适应社会需求而提出的,是由政治课程抽提而成的学科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它比三维目标更加具体化、功能化和整合化,把学科本质、特有价值的内涵外显了一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心素养,主要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养,是这一学科素养的灵魂,细化出来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1]。二是核心能力,即学科能力,主要指阅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判断力和表达能力等[2]。
二、核心素养目标的探析
李艺在《教育研究》上发文,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观点、欧盟等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观点,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阐释,指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把握,底层为双基层;中间层为问题解决层;最上层为学科思维层。这三个结构,既不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认知(分类)目标的描述形式,也不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目标的描述形式,“这是一个不同于既往的学科发展目标的描述框架。”[3]或许,这就是核心素养肇始者们的额言外之意。根据各路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笔者构建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三层架构模型,如下图。
三、思想政治新旧课程目标的比较
(一)三层构架下的旧三维目标
旧的三维目标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在这之中,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与“三层构架”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层”相对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三层构架”理论中的“学科思维和价值观层”相对应,因此明显缺乏“学科问题解决方法层”[6]。
(二)三层构架下的新核心素养目标
将新课标中四个核心素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按照“三层构架”,并参照行为动词的水平分类[4],笔者做出详细的水平及内容上的整理,以科学精神素养(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为例,如图所示:
四、新旧课程目标的变化分析
对比2004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新目标在三个层次上既在某些方面与三维目标相对应,又在整体上有所超越。
(一)从课标文本上看
2004版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又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
新课标中取消了课程总目标,将课程目标是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展开的,目标变成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科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的在于培养四种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变化,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7]。
(二)从具体内容上看
将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目标和三维目标进行三层建构后,对每一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进行总结,发现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目标与旧的三维目标在“量”和“质”上都有着显著的变化。
1.“量”的变化
四个核心素养目标中“双基层”的目标有16条,与其相对应的三维目标中“双基层”目标有11条,增加了5条;四个核心素养目标中“问题解决层”的目标总个数为10条,与其相对应的三维目标中没有“问题解决层”的目标;四个核心素养目标中“学科思维层”的目标有16条,与其相对应的三维目标中“学科思维层”的目标有7条,增加了9条。可见新旧课程目标在“量”上明显增多。
尽管“量”上有了明显地增幅,但新课标课程目标的表述却十分简洁易懂,容易操作,只需判断相对应的核心素养即可,对于教师来说,可操作性较强[6]。
2.“质”的变化
首先,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旧的三维目标所围绕的都是学科,亦或是说知识,而新的课程目标则指向的是新核心素养,众所周知,核心素养是适应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产生的,其核心是学生,因此,新课程目标表现出其特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其次,在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三层建构”后的三个维度的内容进行分类后,发现其内容发生以下变化:
第一,提升了法律知识的地位,增加了法治意识培养的目标。这一变化从新课标的内容中不难看出。首先,新课标中所规定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的“法治意识”素养,在笔者看来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似乎长久以来,我们的政治教育并没有将“法”的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过去的高中政治模块中,与“法”有关的内容从没有以独立模块出现过,“法”的教学内容都是在其他知识中一点点渗透的,但在新课标中,“法”的内容成为一个独立模块,以“政治与法治”为模块名称作为必修课出现。
第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目标。在笔者看来,删减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并非降低共产党知识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人民群众中,从未收到过动摇。此部分内容需要在其他部分内容中渗透,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共产党的优越性、坚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要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内化,而不是灌输。
第三,一定程度上删减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哲学知识下的目标和文化知识目标。对此,新课标中亦有解释。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必修课的四大模块中,哲学知识由过去的“哲学生活”模块,变为“哲学与文化”模块,是与过去的“文化生活”模块的一个结合,新课标表示“哲学与文化”模块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服务的,明确指出:此模块是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的基本原理,讲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从价值旨趣上看
三维目标基于全面发展之人的培养着重回答了如何培养全面发展之人的问题;而核心素养则着重回答了全面发展的人是什么样的,即应具有哪些核心素养得人,从而使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目标表现出了对三维目标的继承与超越。以此来看,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目标似乎更加符合当前的政策趋势和教育改革趋势。。
总而言之,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同时在价值上也超越了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目标更符合时代趋势、教育趋势、和政策趋势。
参考文献
[1]胡红杏、王子君.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程目标嬗变研究.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年:61-68.
[2]杨向东.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36-50.
[3]李润洲.继承与超越——“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异同辨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6(22):11-16.
[4]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学,2016年.
[5]张忠坡.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价值追求的应然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6年.
[6]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年:19-25+6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作者简介:任筱琳(1995.01-),女,朝鲜族,吉林人,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政治。
论文作者:任筱琳 李文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素养论文; 目标论文; 核心论文; 学科论文; 课程目标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