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30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效应论文,最低工资标准论文,面板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采用中国2004-2011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等因素对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与城镇劳动力就业更多地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动来看,2004年以来最低工资标准的历次调整,可以说在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的同时,未对就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中国最低工资标准一直偏低,且监管力度较弱,比如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广州市为例,2009年广州的最低工资为860元/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社会保障作用。因此有必要就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的成效做进一步讨论。众所周知,若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较市场提供的最低工资还要低,那么这一法定最低工资制度使得政府未对市场形成有效干预,而仅仅具有经济层面的象征性意义。目前中国每个城市出台的最低工资标准,几乎都大大低于当地低收入者的工资收入。这一典型的“中国式”最低工资制度是由何种原因造成,需要结合中国三元经济结构以及城乡劳动力就业结构进行分析。由于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完善是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城镇化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大规模转移。从这一视角来看,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与城镇劳动力就业之间的统计关系,实质上不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因果效应,而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副作用。由于选择的样本期(2004-2011年)正好处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上升时期,这使得我们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的视角研究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此问题的认识,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本文实证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与城镇劳动力就业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这一结论的背后仍有许多政策层面的因素发挥作用,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其次,中国的具体国情、特定的发展阶段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激励,尤其是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大力发展,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使得现阶段各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类型以及不同性别可能存在着有差异的劳动力就业效应,因此有必要理顺各因素对就业的传导机制,实现社会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30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最低工资论文
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30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最低工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