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储备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能论文,模式论文,校企论文,人才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企合作作为近年来不断成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一些企业和高校内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值得更好的企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人资储备方式。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这个时代的新生事物。其产生的过程与近年来企业对技工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尴尬情形是密不可分的。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共同培养技术类人才是当前值得探索和推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圣地,把学生作为产品进行订单式生产。接受企业不同类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学校设置不同的专业进行专项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犹如具备供求关系的企业双方,只不过供货单位是不具备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学校根据企业实际操作技术的要求设置专项理论和实践课程,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工作,有针对性解决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双重困难。
第二,企业外挂办校模式。在以往一些大型的企业开设有专门的技术类学校,在市场经济改制后,许多自办的院校被取消,但是企业自身的师资力量还是具备的,并且企业对此类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选择与院校合作,借用学校的招生渠道,主要招收与企业需求相关的学生,并借助学校自身的教学硬件设施展开教学,在一定时间内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后进入企业具体工作岗位。此类办学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尚处于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尚未有专项规定进行详细的界定。
第三,校校合作模式。专业性质不同的学校之间互相开设课程,并在学分上进行相互承认,在各个学校不同的专业之间形成互补优势,充分调动各学校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最大化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学校之间在经费和师资力量上分配不均,校校合作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难以取得长久的发展。
第四,校企合作(传统)模式。所谓的传统模式是以德国的双元制培养为典型的一种流行时间较长的模式,企业与学校之间通过共同设定的机制或者体制进行相互约束或限制,对人才的培养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两者之间的约束与机制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支持。
第五,学校与职业培训公司合作。当前高校培养技术类人才的另一条蹊径就是与专门设立的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利用专业培训机构的师资和其他招生优势,结合自身的科研能力,共同致力于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学校与职业培训公司合作模式的基本做法
学校与专业从事职业技术培训的公司进行合作之前,首先调研整个职业技术培训行业内口碑和实力较强的公司展开意向合作,将在高校内将要进入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推荐到职业培训公司接受实践培训,当然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由学校与培训公司双方协商制定的,培训一定时期后,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由培训公司根据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企业需求进行双方推荐。
学校在结束培训择业时,学校给予咨询与建议,并根据双方自愿、平等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在进入企业之后,学校与咨询公司建立的培养协议在法律上实现完结,但在道义上,双方对学生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道德责任。
二、加强职前培训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负担。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议话题,加强职前培训成为缓解就业难题的创新性措施。
第一,当前企业招工难与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成为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企业所需的人才与社会闲散劳动力之间存在的结构性不对称成为难以解决的难题,双方之间的结构性差距通过单纯的人才输送是无法短时期内消除的。
结构性失业成为社会就业问题中比较严重的情形之一,探索结构性失业存在的原因,不难发现当前企业空缺的职位多为技术性岗位,与高校毕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社会闲置人员较多、就业困难,同时企业招工困难,双方之间的供需无法从人才的数量进行均衡,企业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同时制约了其在人才领域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难以接受从基层做起,对就业的门槛自我设限,众多学生宁愿做啃老族也不愿意从底层做起,造成社会教育成本的浪费。
第二,社会对学历的过分重视和偏执的态度需要改变。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最顶尖的人才队伍。企业需要具备实战经验、敢于创新的综合性人才,这是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对企业的人才提出的新的挑战。
同样,学生在择业时,用人单位注重的人品居于首位之外,个人所掌握的经验与拥有的技能是单位考核的重要品质。我国高等教育逐年来不断改变培养方案,将实战作为学生就职前的重点课程进行模拟和训练,但是囿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学校无法真正模拟企业这个战场上出现的任何情况,并且每个行业的情形各不相同,学生未来接触的社会环境是无法未知的,若不能掌握精湛的原理和技能,很难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及时做出反应。尤其是对于技术更新较快的第三产业,学生在校园内接触的仅仅是一个层面,并且教材的更新速度与实践技术的更新速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接触到的理论与社会实际存在偏差,需要进入社会中不断摸索和学习。只有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修炼,才能置身职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转变当前高校学生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的新途径之一。
第三,面对当前技术人才大量缺乏的现状,出现众多培训公司专业从事职业教育即职前培训,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的加剧。众多高校开始与具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的职业教育集团展开合作,输送专业技术人才进入职业培训公司接受更系统更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培训,掌握最先进的世界顶端技术,在择业和实际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与培训公司合作给高校带来的益处
目前探索实现与职业培训公司合作的高校数量越来越多。作为一种新的途径有必要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展开宣传,鼓励更多的学校参与到与职业培训公司的合作培养计划中来,实现双方及学生自身的共赢。当前选择该途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1.改善学生的就业现状
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状况下,学生未来的事业定位成为社会关注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扩招所带来的诸多学生在毕业时面临失业,必须为学生开辟多条就业道路。不断缩小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必须从学生自身所拥有的技术和能力着手。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囿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过分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校园远离市场经济运作,难以捕捉到瞬息万变的技术更新,学生掌握的技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双方供需尴尬。与培训公司合作,推荐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接受专业高端的技能培训,补充自身所欠缺的知识面,拓展自我综合素质,在择业时面对众多企业占据主动地位,有选择的资本,解决自身就业困难问题。
2.有效弥补当前学校内部教学设施的不足
我国高校在理论教学上资源较为充足,但是在硬件设施尤其是教学实践,在场地、设备等各种硬件设施上缺乏资金支持,经费投入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将理论转化为现实成果的具体操作能力。另外,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不足,采用的教学案例较为落后,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滞后,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现实技术需要。
另外,学校与企业相比较,缺少真实的企业氛围。学校开展的实习,大多数流于形式。学校可以模拟企业的经营流程,但是无法真正营造真实的企业氛围。学校教师授课的内容与真实情景有所差距,学生作为听众无法深刻感受企业职业岗位的具体身份,无法将自身置身于企业岗位环境中,无法融入到企业氛围中真切体会最真实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因此,学生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系统性地进行自我能力的实现和提升。另外,也无法按照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学校毕竟不是企业,并且企业类型众多,难以做到完全的模拟。
四、校企合作的实例分析
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连续多年实现经济逐年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各类企业的不断成长。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渐显现出招工难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汽车行业,新建项目的不断增多,各项产能逐年提升,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企业内部运行和管理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人才储备难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企业面对此类问题,应思考如何在人才培养上掌握主动权,不会被人才的稀缺所制约。因此,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对三方都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校企合作的模式多样,需要根据企业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和磨合,共同构建高效的合作机制,并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出反应,灵活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
1.校企合作的社会背景及其作用
首先,社会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造成社会技术综合性人才的稀缺,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不断加大,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高校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热门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校期间就被企业抢先签订用工意向。因此,社会优秀人才的紧缺成为发展校企合作模式的外部推动因素。
其次,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企业不断开发和储备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新世纪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各项技术的更新,因此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公司目前的人员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企业内部发展的驱动力要求开拓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同时,在社会中为企业无形中做出宣传,提升了企业在社会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企业在竞争市场中不断开拓属于自身的领域。与学校开展多方位的合作机制,双方建立长远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挖掘优秀人才,为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节约财务成本和实际成本。同时,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拔尖可塑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为企业储备技术骨干,并且企业参照自身需要,制定专门的课程进行讲授,节约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学习时间,大大缩减企业的时间成本和实际财务支出。
2.目前企业培养人才的模式分析
当前大多数企业采用外聘和内部培养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模式培养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只有极少数企业采取主动出击的形式提早储备人才力量。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才需求在数量上较多,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较低,因此,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主动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也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当前这个时代在人才方面带给企业的危机感。并且,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资金支持的企业才有与学校合作的资本,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较小,无法真正把握人才的主动权。因此,企业自身的条件限制了企业多路径培养人才的能力。
作为高校,拥有较丰富的师资队伍和较强的科研力量,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处于研究新事物的前沿,但高校自身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样需要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检验其可行性。因此,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重点技术领域展开更为密切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合作共同研发和创新技术,提升高校科研能力的同时,为企业带来新的技术成果,推动企业在同行业市场中占据强有力的竞争地位。目前,校企合作作为同时有效解决企业招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学生就业难题,实现多方利益的途径,值得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展开范围更广的校企合作项目。
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和学校重点学科的设置不同分为多种形式。主要的形式有企业在高校内部采取自主招生形式,定向培养与企业相关技术的学生,学习与企业技术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一般在一个学年之后,真正到企业中去,即为实习阶段,实际接触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掌握技术要求,不断将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不断修正自身对理论掌握的片面性,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库,并探索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和更为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另外,当前较为流行的形式为企业为学校提供专项技术资金,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在高校学生毕业时优先推荐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企业中去。这种模式并不限制学生的毕业去向,可以自由选择择业方向和企业主,较定向培养形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选择性。
无论企业选择哪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的目的是为企业储备高水平的人才。同时高校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也同时反映出当前高校教育模式有效性的高低。学生就业是个永恒的社会话题,影响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宏观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同时与当前学生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企业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存在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不够,不能完全把握自身的定位,将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作为人生的一项事业进行有目的的规划。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认同感较低,过分重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现象,将正义置于公权之下,对整个社会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怀疑,尤其是当前有些机关的不作为行为,使高校学生的生活激情与勇气化为泡影。因此,就业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重点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关注。
正是由于众多非主观影响因素的存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所提议的高校与专业技术培训公司合作是一个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途径,值得在更广的领域内推广和探索。以何种具体的形式进行合作,如何协调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机构之间的利益,都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问题。在此希望本文所探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有利于解决当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