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对于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刘天然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

【摘要】目的:观察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用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与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检测;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结果: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03%。结论: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具有安全性、准确度高等特点。

【关键词】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下肢动脉血管病变;DSA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1-0123-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导致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在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治疗中,动脉的狭窄程度、范围以及部位均是选择治疗方法中最为直观的依据[1];因此,早期的临床诊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了60例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分析了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年4月-2018年06月收治的60例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患者13例,女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在33~66岁;平均年龄(46.18±3.62)岁;研究组30例患者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34~67岁;平均年龄(48.72±4.45)岁;所有患者在各项一般资料中均无差异,可以进行对比(P>0.05)。

1.2 研究方法

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采用飞利浦Achiev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扫描,选用不打药TOF法,连接心电门控,扫描序列为M2DI_GS;TR为16ms;TE为3.5ms;层厚为3.5mm;重建矩阵为320×224;收集图像后送至工作站,使用MIP重建法获得图像。

DSA检查:经腋动脉穿刺进行插管,在导丝的引导下将5F单弯导管至腹主动脉分叉部位,随后注入造影剂,使用下肢步进的方式获取图像。每条下肢分髂、股腘、胫前、胫后、腓动脉五个阶段。

1.3 评定标准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1号触发血管成像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100.00%与87.03%;见表。

表 两种诊断方式对比

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DSA

3.讨论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又称为外周血管病变与外周动脉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阶段因高血压、糖尿病而导致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病发率也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以糖尿病所致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更为常见[3]。在该病的临床诊断中,DSA诊断一直都属于该病诊断的金标准;但这种诊断方式较为复杂,且很容易引发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因此,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在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比于DSA,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受运动伪影的影响小于DSA[4];②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的范围大于DSA;③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示血管的内部结构;④具有无创伤、无辐射以及不使用对比剂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5]。在本次研究中:对60例患者分别采用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与DSA进行诊断后,以DSA为金标准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临床诊断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7.03%;由此也能够表明,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与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属于一种安全性与诊断准确率较高的诊断方式,其能够提供更为优质的图像资料,为后期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多的依据,在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岚,邢威,朱海云.心电触发非对比增强血管造影技术在3.0T MRA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与DSA对照[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27(6):87-88.

[2]张玲,李大鹏.低剂量对比剂在下肢动脉疾病3D CE-MRA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7,9(04):81-84.

[3]吴刚.非对比剂QISS-MRA对肾功能不全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8,14(07):750-753.

[4]张军,孙晶,谢媛.流入翻转恢复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评估移植肾动脉狭窄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8):32-33.

[5]管唯唯.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在晚期周围动脉闭塞症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5(11):2253-2256.

论文作者:刘天然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  ;  ;  ;  ;  ;  ;  ;  

3.0T磁共振非对比剂增强触发血管成像对于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刘天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