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沿海公路管理局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建筑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各种各样的工程项目呈井喷式发展态势,而这也给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提出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工程项目终结审计能核实虚报的工程造价,节约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开支。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做一个概述,对工程决算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在工程项目终结审计相关工作中予以参考。
关键词:工程项目;审计;问题;对策
1、工程项目审计的概述
工程项目终结审计主要是在工程项目完成以后才开展的,也就是在分包的建设工作全部竣工后,由承包方和投资方根据定额预算、现场鉴定、工程记录等数据,以及合同内相应条款对工程成本价款进行核算。而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就是对项目结算的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性、合法性进行检测,用以避免承包方虚假操作,而造成的投资方利益受损等问题。
2、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
工程项目审计需要对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明确各项资料报表,并且要监督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核查资金等工作,以下是审计流程图和审计的内容,审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2.1审查各项报表资料以及说明书是否齐全
(1) 双方各类相关的协议书以及合同;
(2) 工程预算、报价单、结算书、投资概算、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初步计划;
(3) 各年度下达的调整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财政审批的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竣工财务决算报表;
(4) 采购的材料以及项目设备的相关出入库资料;
(5) 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和相关的会计资料;
(6) 工程项目交点清单以及财产盘点移交清单;
(7) 财务决算报表和说明书,其中包括交付使用资产总表、资产明细表、基本项目竣工决算审批表、建设项目竣工工程概况表、竣工工程财务决算表等。
2.2核查各项投资支出以及交付使用的资产是否合法属实
其中包括设备投资、待核销基建支出、建安工程投资、待摊投资列支、转出投资以及其他投资支出的审计;还有交接手续是否齐全、使用资产是否真实完整、是否符合交付使用条件。
2.3对结余资金、基建收入和概算执行情况进行审查
包括对投资总额的合规性、实际投入金额、概算总投资金额、实际投资完成额比较以及对节余或者超支原因进行审计;对库存物资的管理是否合规,物资的质量、数量是否有问题,仓储物料的价格是否真实;基建收入的来源有没有得到核实,并且及时清算,收入分配是否存疑;债务债权和往来款项是否明了,有没有存在私自挪用问题,债权债务关系有没有及时处理;对最后结余资金的管理是否正规。
2.4对项目竣工结算的真实性以及尾工工程进行审查
主要审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造价控制是否真实符合规范;项目工程进度款支付与结算是否符合规定;签订的合同价款调整内容、合同价款和索赔事项是否违规;工程设计变更价款调整事项有没有签订合同;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出具的工程结算文件有没有存在造假违约行为;对未完工工程的工程量以及对预留投资金额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3、工程项目终结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3.1审计机构部门冗余,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就如今的工程项目结算审计工作而言,审计机构在结算审计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同的审计机构的审计成效也大不相同,例如内部审计,即便是建立了非常多的子单位,但是在实际的结算审计工作中没能充分发挥单位应有的作用。
在工程项目终结审计过程中需要借助国家、社会审计机构,还需要施工方内部审计部门与之互相配合,本来需要这些部门和机构做到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然而在工程项目终结审计过程中,这些部门和机构不但不配合,相反的甚至故意设置障碍给审计工作带来一系列麻烦,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进行。
3.2工程项目终结审计的效率低
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处于迅猛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电子化手段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各个企业,电子化的审计手段同样也发展迅速;然而,目前国内还有许多审计机构工作人员依旧采用简单传统的审计方式,多数审计员开展工作时扔依赖于手工查账和记账,对于电子账目的审查工作则显得力不从心,这个中缘由还有因为新老审计员队伍出现断层,年轻一代的审计工作人员计算机知识丰富,但是工作经验却不足,老一代审计工作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对于计算机技术掌握率却很低。计算机审计技术流程图如图2 所示。
3.3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相对于一般的审计工作来说,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要更高,审计人员不单单要掌握审计专业基本知识,还需要对项目的造价有所接触。然而,如今我国的项目结算审计人员主要以造价专业人员为主,而缺少其他项目的专业人员,综合素质人员更是匮乏,降低了工程项目终结审计的工作效率。某市的审计人员专业结构情况图如图3 所示。
3.4审计工作人员对工程项目不够熟悉
由于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工作,审计人员无法参与工程项目前期决策和项目的施工过程,因此审计工作人员只能由分析建设管理部门提供的结算资料,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最后的结算造价计算。可想而知,仅仅凭借一个部门所提供资料是没有办法对一个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如果审计人员对某项子项目存疑时,也只能根据施工方的口头陈述和建设管理部门提供的书面材料来进行风险分析,这无疑给工程项目终结审计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和困难。
3.5工程项目终结审计编制存在漏洞
在工程项目结终结审计工作中,项目施工方受到经济利益和自身能力的影响,会导致签证资料不规范、项目结算编制不完整、签字不完整、资料不全、工程频繁变更等等各种问题发生。有许多的现实案例可以看出,有许多的施工单位通过变更工程,虚设施工项目,以求谋取利益。
4针对工程项目终结审计所存在的问题的对应措施
4.1减除冗余的审计部门,扩大资源共享机制
国家要优化审计机构系统结构,减少冗余部门,简政放权。审计人员在开展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时应当以国家审计机构作为审计工作的核心标准,施工方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也应该提升自身的工作的素质,培养优秀的审计人才。另外一方面,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需要增强内部交流,提高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并且加强各方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4.2促进新老审计人员相互学习,提高审计效率
着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快现代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建设和推进力度。在进行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时,新老审计人员可以相互协作,年轻的审计人员可以教老审计人员使用计算机审计以及其他电子技术,老审计人员则可以给予新人提供丰富的工作经验,采用互帮互助、以老带新的学习方式,提升审计人员工作的效率。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审计工作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对审计人员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纠正。
4.3提高工程项目终结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人员应当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提高工程终结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对于审计机构来说,需要确保社会审计机构和国家审计机构等机构部门能够相互配合,能将相关资料进行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大大提高项目终结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审计机构在项目结算审计工作中的作用,要让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占据审计工作的主体地位。最后,要明确审计工作的目的,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不能局限在工程造价、工程量等问题的审核中,审计工作人员还应当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出解决措施,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和全局性,以便提高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水平。
4.4 全方位整理和搜集工程项目终结审计的相关材料,给审计人员提供最全面的工程项目资料
在一般的情况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中要用到包括施工合同、材料清单、项目批准建设报告、工程设计图纸、工程结算书、工程变更签证单等等资料;结算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全方位搜集以上所提到的所以相关资料,并且要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人员应当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标准化的分类,以便确定合理的审计方法。
4.5对工程项目终结审计编制进行严格管理,排查漏洞
(1) 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人员不仅仅要严格审核资料的内容,还需要尽可能将施工方所报的虚假材料和内容抹除;
(2) 为了保证工程项目价格的合理性,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因此要求审计人员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并且做到以下几点:“预”—熟悉掌握工程项目施工设计图,工程竣工图、施工合同、工程变更及相关文件等资料内容;“核”—对照施工图,核查实际施工数量、施工工序是否与设计相符; “析”—审计人员要据实详尽的记录现场实地勘察,带着疑点到现场勘查;“询”—审计人员在工程现场通过询问调查获得的审计线索有可能引出有力的审计证据,揭露事实的真相;“记”—审计人员要据实详尽的记录现场实地勘察,记全勘察项目要素。只有做好这几点,才能强化对施工方工程造价的监督和管理。
5结束语
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关系到投资方和施工方双方的切身利益,所以审计工作是一项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活动。尤其是如今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在进行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工作时其自身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工程项目终结审计这个课题涉及很多方面,涵盖的内容也很多,要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工程项目终结审计机制,还需要审计部门及人员的不断探索和研讨。
参考文献
[1]杨婷.浅谈建设工程项目结算审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江西建材.2017(1):209-210
[2]戴国华.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几个问题的体会[J].财务与会计.2005(7):51-55
[3]林津晶.浅议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59-61
[4]周和平.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问题与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3(3):66-69
论文作者:王文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工程项目论文; 审计工作论文; 人员论文; 机构论文; 工程论文; 项目论文; 工作人员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