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现实论文,代表论文,理论和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1]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以上思想又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针对国内外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而做出的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唯物史观论依据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重大发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力替代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力让位于先进的生产力,如此循环往复,进而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化,以至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也就会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更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化作为精神产物的积淀,由于认识和历史的局限产生反映的滞后,出现先进和落后的区别。作为先进的文化与精神文明同义,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和表现。因此,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有着整合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功能。它是引导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系。世界上各国的差异,各民族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差异,无不体现出文化的差异。先进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否拥有先进文明,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中心和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P,79)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直接驱动人的活动的是需要和利益。由此可见,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同时,人又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提高。人类综合素质高低,成为当今社会能否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3]人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发展史说到底不过是个人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由此可见,江泽民同志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深入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先进文化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与历史创造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社会主要矛盾论依据
众所周知,从1949-1956年,特别是从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基本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从此社会主要矛盾也产生了根本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概括,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怎样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呢?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中也指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解决,必然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根本任务,提到首要的地位。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也指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4]在这里,毛泽东明确表达了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满足人民需要的思想。只有不断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新的制度,新的国家才能得以巩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发展经济,一手抓惩治腐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解决。许多地方,许多人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缓慢,与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人民的利益未能完全实现,特别是经济利益,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还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损害。为了实现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必须对与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改革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5]不改革,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实现。因此,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加以实施。人民是生产力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因,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新时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归根到底也是人民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要求,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要求,所以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动因是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既然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是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那么我们就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正是基于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与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江泽民同志及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依据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这一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新发展,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
社会主义本质论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不渝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因为,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过去,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确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并没有真正弄清楚,受“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曾发生过忽视和放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错误倾向。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极端。由于长期忽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使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显著提高,很多地区无法摆脱贫困,渐渐地就形成了贫穷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似乎富裕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社会不发展生产力,经济就没有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党的领导也就无法加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才能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一致,才能更好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好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本质就是“共同富裕”。它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最核心的本质特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历史上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为之追求的共同理想。中国有句古话:“一人之富祸多,一家之富怨多,一国之富福多。”由此,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构想,几乎历次农民起义都曾提出过均富的口号。但是,他们都不可能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可能。我党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最终目标,不仅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而且顺乎中国人民对未来的憧憬,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基础。共同富裕要求我们所有的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做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密切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同时,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富足,更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富有和充实。要知道,就整个社会而言,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同样,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抓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就个人而言,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充实同样重要。共同富裕就是物质丰富、精神充实的统一体。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四)党的性质和宗旨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时对于党的性质明确指出:它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在中国共产党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而是“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在1982年通过的党章又进一步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指党的阶级性和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工人阶级是同大工业生产相联系的,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和先进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他们与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不同在于其他的劳动者随大工业的发展不断地分化和破产,而惟有工人阶级则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日益壮大,因而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过去,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是产业工人,主要是体力劳动者,因此产业工人代表了社会先进的生产力。现在,在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条件下,掌握着先进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更加体现了先进的生产力,因而也更具有主体的意义。中国工人阶级中增加的这一新的组成部分——知识分子,就使得党的先进性更具时代特色。党的先进性,还在于它不是一般的工人阶级组织,而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并以先进的政治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党,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它的目标不仅是使社会物质的现代化,而且是使社会精神的现代化。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既是党的性质的体现,又是它的性质的保证,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工人阶级不仅反对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且反对一切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主张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就从根本上代表了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党自始至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并且将这一点作为自己全部工作和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认为,任何政党都是以一定的阶级为基础,在政治上代表着这个阶级(或这个阶级的某些阶层)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一个阶级的政党,大都是由本阶级中政治上最积极的中坚分子所组成,都有一个反映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为本阶级的人们所拥护的政治纲领,并由此成为这个阶级的核心力量。所以,一切政党无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决定了共产党不仅代表全体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要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共产党不同于历史上一切其他阶级政党的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P,285)
从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分析出发,为加强党的建设以适应新情况、新形势和新变化,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党的历史和现实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一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的历史,又是一部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实现人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创造精神文明的历史,同时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战在枪林弹雨之中,抛头颅、洒热血,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为民捐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有名可查和受到优抚待遇的烈士就有370多万,仅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共产党员就有32万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3年的时间里,治愈了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把我国建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6000多万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敢闯敢试,开拓进取,再立新功。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历史雄辩地证明,始终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为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脱离群众,不维护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会失败。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有许多优势,根本的一条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人民群众中生长、成熟和发展起来,始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在。”[6]
近些年来,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说明我们党是有战斗力的,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党内也经常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生长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严重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同群众关系的加强。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始终强调要改善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也不小,但党员领导干部中的违纪犯法、腐化堕落案件仍时有发生,有些案情之恶劣,涉案人数之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所没有过的。在如何摆正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党的一些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同群众的感情淡化、疏远,甚至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欺压群众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干部一事当前,不是考虑给广大群众带来什么利益,而是光考虑给自己、给狭隘的小团体带来什么好处;有的干部做工作不走群众路线,不深入调查研究,决策只靠少数人拍脑袋,严重脱离实际;有的干部贯彻中央重要精神只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迟迟不能落实到群众中去;有的干部贪图安逸,严重脱离群众,对本地区、本单位的群众生活困难视若无睹,听而不闻,自己却心安理得地超标准修建住房、购买豪华轿车,追求“超前消费”;更有甚者,有的干部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大肆侵吞国家财产,而堕入犯罪的深渊。这种倾向的危险在于违背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疏远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动摇了党在群众中的根基,发展下去必然危及以至断送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有些干部,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对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实践缺乏了解,群众观点淡薄,同工农基本群众感情疏远,不懂得党的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有的甚至侵害群众利益。这种状况发展下去是十分危险的。敌对势力从外部搞垮我们党是不容易的,真正可怕的是脱离群众,自己搞垮我们自己。为了发扬党的传统,纯洁党的组织,教育党员干部,保持党的先进性,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综上所述,在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振兴的新起点,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整体推进的关键时刻。江泽民同志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的关系来思考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全面考察党的历史和现实,科学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的提出有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有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只有深刻地了解了这些依据,我们才能自觉地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