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若干问题的再认识_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若干问题的再认识_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学说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说的真理性应当在实践中检验,实践的过程是对一种学说的再认识过程,也是学说 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不能例外。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已建立了一百多年,中间经过许多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特 别是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时 代不同了,经济情况、阶级情况都有了很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否仍然具有真 理性?如果有真理性又应当怎样理解它的真理性?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究竟提出了 怎样的发展要求?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学者的深思。本文仅就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的 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国家的本质及职能

什么是国家?古今中外有种种说法,关于国家有很多定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 由于“国家”这个概念内涵很丰富,作为认识的对象,可供考察的方面很多,人们可以 从不同方面进行考察,他们对国家所下的定义,往往就是根据他们自己对所考察的方面 的认识而下的,因此就难免出现了关于国家的诸多定义。而由于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 限,关于国家的本质不易被发现、被认同,则是种种肤浅的关于国家的定义被提出的主 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对国家下定义,但他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国家 的本质和基本特征。认为国家毫无例外地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出现阶级对立时的 产物。恩格斯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是社会在一 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 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 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 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 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同时还明确指了国 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 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①国家 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国家按地区划分它管辖的居民和统治范围;二是国家是居于社会 之上的公共权力,是特殊的强力机关。这是与氏族组织相比较而言的,而第二个基本特 征更是反映国家本质的特征。

上面这些著名的关于什么是国家的言论,并不是对“国家”全面下定义。它们只是揭 示了国家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应当注意的是: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就氏族组织所没有的居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来揭示国家的本 质的,是从国家机器的角度来揭示国家的本质的。因而把国家称为“手段”、“工具” 。他们并没有把“国家”、“国家本质”、“国家机器”这几个概念混而为一。

2.由于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基于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他们如实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性, 国家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国家对于统治阶级的意义。但居于“社会之上”,并不意味 着国家可以离开社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国家本质的表述,强调了国家的镇压作用 ,并没有否定国家的社会职能。氏族管理组织的社会职能不仅被继承下来了,而且得到 了发展。他们不仅承认了国家的社会职能,而且强调了社会职能与镇压、统治职能的关 系以及后者对前者的依赖。国家机构实际上是从事管理社会和阶级压迫相结合的特殊机 关。恩格斯以下著名的论断,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他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 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②列宁当年为了揭露俄国国家机器的本质和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为了提高工 人阶级夺取政权的自觉性,强调了国家的阶级镇压和阶级压迫的本质,这是很有必要的 ,但不可据此认为列宁不承认国家有社会职能。《国家与革命》的书名已经标明了他论 述的角度与重点,他并不是全面论述国家。

还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社会职能也在发展,不是日益缩小,而是不断 扩大。善治的国家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国家的强力机关,发挥国家的镇压职能,而且大力 发展国家的社会职能,这样,既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反过来也更加巩固了统治阶级 的地位。

3.在阐明国家通常的本质后,恩格斯还指出有例外的时期:“那时互相斗争的各阶级 达到了这样势均力敌的地步,以致国家权力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而暂得到了对于两个阶 级的某种独立性。”③恩格斯所以特别指出有例外的时期,其意义主要是告诉人们要把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结合起来。在特殊情况下,国家权力在阶级对立中存在着某 种“独立性”的论断,并没有离开他揭示国家本质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而正是这 种方法被彻底运用的结果,议论国家本质问题决不可离开对社会阶级情况的分析。国家 机器究竟在阶级社会中起何种作用,完全依阶级情况而定,就这一点来说,没有例外。 但依据某种阶级对立的情况而揭示的国家职能却完全可以依变化了的阶级关系的情况而 变化,这正是历史的辩证法。据此,我们就应当看到,不仅新旧中国的国家镇压职能有 本质的差别,而且在新中国刚成立、敌对阶级尚未消灭、阶级斗争十分尖锐时的国家镇 压职能,与敌对阶级已被消灭、只存在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时的国家镇压职能也该有所 差别。这是指的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是否有所差别呢?回答 应当是肯定的。例如我国现在的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不同于大陆, 加上世界范围内阶级关系的形势,其国家职能的表现当然应当大大地不同于大陆。应当 说,这是“一国两制”理论的一个重要依据。

4.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论断着眼于国家机构、国家公共权力,但并不忽视组成 国家的其他要素,如领土、主权、人民等。

“国家”这个概念不同于“民族”这个概念。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往往代表了 民族的利益,由此所形成的国家与民族感情的结合,国家的凝聚力,“祖国”在国民心 目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者决不可忽视。不错,共产主义的理想高于爱国主义,但在我 们这样长期受外族、外国欺凌的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必须首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爱国主义的旗帜应当高高举起。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理论,主要是根据当前我国阶级关系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 基于对“国家”这个概念的全面含义认识,不把国家局限于国家机构和强力机关。“一 国两制”中的“国”首先应当被理解为“国度”。它包含领土和主权的统一,从总体上 看,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并没有变。实行“一国两制”,只是表明国家的公共权力 在不同地区、根据不同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形势起不同的作用。这样的灵活性是从实际出 发的,它给国家的和平统一铺平了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上又一次表现了创造 性马克思主义的睿智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民主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确地预见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需要 利用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因为社会 主义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争得“民主”的新型国家,也就是 像列宁所预测的那样,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统一的国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关 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民主,他们也有许多问题没有预见到,因此论述很少,或根 本没有论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给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留有很多 理论活动的空间,在这些问题上,更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创造精神。

(一)社会主义国家

回顾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实践,已经出现了不少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 行新解释,从理论上进行新概括,进一步指明发展的方向。

1.国家本质的变与不变。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但还存在着阶级矛盾, 还存在着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国家仍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就这方面 看,国家的本质没有变,但统治阶级已换成了原来被统治的无产阶级,原来也是被统治 的农民阶级成了无产阶级最亲密的同盟者。工人阶级已不再是“无产者”,知识分子已 成了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工人阶级日益知识化。农民阶级正在大变化,走着独特的发展道路,个体农民已成了联 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农民,既不同于解放前的小生产者,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农业工 人,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后,大量的农民正在走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我们 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自由职业者、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正在形成 和发展的高收入阶层。分配上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先富与后富的矛盾,先富如何帮助后 富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当政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总之,社会主义国家仍有正确处理阶级 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任务。但一定要从变化了的实际阶级关系出发,根据新的特点来运用 国家机器,尤其在运用国家强力上必须十分慎重,必须区别于阶级斗争狂风骤雨的时期 ,区别于尚存在着反社会主义的剥削阶级的时期。应当适时地随着阶级情况的变化,调 整自己的政策。

2.旧政府合理职能的继承没有结束。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曾经写道:“旧政 权的纯属压迫性质的机关予以铲除,而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 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负责任的勤务员。”④马克思在这里不仅承认旧政府 有“合理职能”,而且辩证地把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与继承旧政府合理职能的观点联系在 一起。但是马克思的这个深刻思想在实践中并未被全面地贯彻,人们往往只强调打碎旧 的国家机器,而忽略了对旧政府合理职能的研究与继承,而且把这件事看作只是社会主 义国家建立初期的事。现在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什么是旧政府的合理职能 得认真研究、细致分析,而且现代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行政管理等等,还在继续发展 ,这些发展不仅将来在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时应当研究,就是我们这样建立了多 年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当研究、应当借鉴其中合理的东西。所以说,旧政府合理职能的 继承没有结束。

3.国家经济职能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有不同于旧国家的诸多特点。如所 周知,必须先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根据传统的观点,社会主义 经济建立的标志是公有制,其形式则是全民所有的国有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国家通过计 划经济推动经济的发展,在这里,国家的作用很突出。然而,后来的实践又表明,国有 经济的建立、集体经济的建立、计划经济的实行,并不足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任 务已经完成了。因为还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如何正确 进行国家的宏观调控等问题要解决。此外,还要依靠国家的作用,通过允许和鼓励一部 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方式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早在19 88年9月就明确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强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 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 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 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⑤这就是说,我国要在一个时期中,运用中 央和国家的权威,支持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又要求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和帮助后 富的地区也富起来,达到全国共同富裕的目标。对于个人先富后富的矛盾,也要通过国 家的政策一方面对高收入阶层有所限制,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则是通过扶贫 ,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使后富的人也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样达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新的职能,是马 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前所未论的。由此所引申的政府职能理论的探讨,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

4.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和形象。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并不 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所以论述很少。而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治理好社 会主义国家却是现实的头等大事。在当代中国,治国问题应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研究 的重点。例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精 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等等,都是治国之道,应当从治国的战略高度对这些问题进行 研究,通过良好的治理,造成良好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形象。所谓国家形象,并不是毫无 客观标准说不清楚的。良好的国家形象,必须是人民生活富裕,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科 学技术发达,综合国力强大,有“生动活泼”与“稳定”相统一的政治局面,也即是毛 泽东、邓小平所一再强调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概括起来,我们所追求的良好 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必须是富裕、民主、文明、现代化。有了这样良好的国家形象, 就能有力地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能鼓舞人民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斗争的信心 ,就能吸引全世界人民。通过正确地运用国家机器建设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 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不断研究的课题。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存在, 没有预见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情况。由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使邓小平能够提 出崭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之相适应,就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这个 国家究竟具有哪些主要特征,也是理论工作者所应当研究的新课题。

(二)社会主义民主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把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国家制度表述为“社会主义民主”,也表 述为“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把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国家表述为“新型民主的( 对无产阶级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国家和新型专政的(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毛 泽东的表述是“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则直接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 是社会主义民主”。所以仅用“社会主义民主”也就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表述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与人类共同创造的“民主精神”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 念,本文主要论述前者。20世纪的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已经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要求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新的理论探索。

1.社会主义特定阶段的特定民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定阶段,与之相适应的作为国家制度的社会主 义民主自然会有诸多特色。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领导体制、以至整个政治体制,是人类历史上的创新,它 必须处于不断完善中,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阶级性和已经表现出来的优越性,而忽 视改革发展它的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到现在已过了三百 多年,资产阶级还没有停止完善他们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短得多,而 且我们的民主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怎能要求在民主 建设上毕其功于一役?

②民主逐渐制度化、法制化,确实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具体方式和制度逐步 发现和建立,国家的专政功能逐步走向完全的法制化。国家的领导者依托社会主义民主 处理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而不因为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而影响民主秩序。

③不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以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 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要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 、“科学分析”的方法,解决影响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过程中群众的思想问题。思想教育 本身应当具备民主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不把西方民主笼统地等同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也不把作为国家制度的阶级民主与人类文明共同创造的“民主精神”混为一谈。

④社会主义民主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民主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 这是客观的历史辩证法,执政党必须认识这一规律,自觉地掌握它,能否从不自觉到自 觉,影响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影响到执政水平。

2.民主与党的领导。

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提出了有名的人民主权学说,认为主权在民,国家是由社会契约组 成的,政府和官吏是受人民委托的,人民有权选择政府和官吏,直至进行革命,他们把 它叫做“革命权”。虽然现代西方国家的统治者已对人民主权思想不感兴趣,甚至讳言 它,但人民主权思想在历史上却确实起过很进步的作用,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以人民主 权思想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继承了人民 主权思想的合理内核,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产物,而人民则是划分为阶级 的。每个时代,人民中总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领导阶级,是它决定了国家、政府的性质 。人民拥有最高权力,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官员的权力都是来自人民的,共 产党把争取民主的斗争作为自己的最低纲领。“争得民主”是工人革命的第一个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

现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总是与现代的政党政治联系在一起的,而社会主义民主由于历史 的原因和自己的阶级本质,却是与共产党的领导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 大特色。在长期的实践中,人民经过比较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之所以能居于领 导地位,正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它的领导权来自于人民。因此,不可把共产党的领导与 社会主义民主对立起来。当然,人民的选择是有条件的,他们要看行动。如果共产党永 远保持先进性,忠实而成功地代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人民就会永远选择它,共产党的 领导就有了广泛的人民基础。否则,人民就必然要改变他们的选择。共产党人认识到存 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是很有好处的。这样可以使自己永远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作 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领会并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

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还将继续证明 ,这个民主的发展和完善仍然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它要从中国的实践出发,具有中 国的特色,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这就需要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 导;还由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安定的环境,有秩序地进行,以便国家能够不 失时机地抓住经济大发展的机遇。

3.民主与治吏、治党。

社会主义国家要治理好,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官吏队伍。因此就有一个治吏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就提出了著名的防止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 观点。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已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一个治吏的问题,治吏 关系到工人阶级能否保持政权的问题,而治吏必须靠民主。但是由于没有更多的实践, 就没有进一步的论述。20世纪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都证明了恩格斯关于必须防范 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吏变质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要真正把官吏治好却不容易,关键是如何 在择吏任官中把党的领导与民主基础统一起来,在对官吏的管理中,如何发挥民主监督 的威力。在这方面,近几年各地已经有许多有益的尝试,如通过考试,通过竞争上岗, 任前公示,等等,应当从理论上对这些尝试进行总结,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 一个亮点。

治吏与治党是密切联系的。尽管入党作官论一再受到批判,但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下, 官吏中共产党员毕竟仍然占了多数。因此,把官吏治好了,党也就基本上治好了。但另 一方面,官吏要治好,首先又必须有党的监督。党又是由谁来监督的呢?这就是人民、 民主党派、共产党自己的广大党员群众。但是经常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制度尚没有健 全,这是党建理论应当研究的课题,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应当研究的课题。广大的党 员如何监督党的领导呢?共产党的领导体制是民主集中制,集中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集中和民主两个方面都会受到扭曲,使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 但从总的来看,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基础在党成了执政党后更容易受到扭曲和破坏,纠 正也较不容易。所以,发展党内民主应当是治党的关键。在社会主义民主已建成的条件 下,它既是建党学说的问题,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问题。

4.民主与科学发展、文化繁荣。

科学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需要民主的土壤,这已为历史所反复证明,自然科学如此, 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尤其如此,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对社会主 义民主的一大贡献。但由于诸多原因,方针的贯彻却是曲折的,应当科学地总结这一段 历史,把它运用到发展马克思主义上。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 展的共同规律。它是我们的主导思想,处于官方哲学的地位。但这样的特殊地位并不能 使其脱离科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包括它的国家学说也不是教条, 它的发展也需要自由研究的学术空气。马克思主义者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不仅不会损 害它的权威、妨碍它的发展,反而是它的迅速发展所必需的,即使是敌意的批评,也不 能阻止它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害怕批评,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所一再证明 了的。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170、1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5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1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5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

标签:;  ;  ;  ;  ;  ;  ;  ;  ;  ;  ;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若干问题的再认识_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